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9年3月11日 ·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描述男主角大悟(本木雅弘)原本是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但樂團宣佈解散,大悟面臨失業的窘境,還背負著龐大的債務,在妻子的支持下回到家鄉山形縣重新開始,而他在報紙上看見一則旅途協助工作的徵才廣告,以為是好康的導遊工作前去面試,且以飛快的速度,被社長相中即刻開工。 令他驚愕的是,這間擺放著棺材的公司,不是旅行社。 而他的工作是:幫往生者踏上新的旅程─納棺師。 大悟在懵懵懂懂下開始協助社長(山崎努)納棺的工作,因為經濟壓力他無法說不做就不做,神秘的社長又說這份職業是他的命運,只好天天瞞著妻子上工。 日本的納棺師是一份在悲傷前進行的工作,面對著痛心流淚的家屬,在他們的眼前,還給他們往生家人的美麗容顏,家屬在過程中,想起親愛的家人在世時的喜怒哀樂,捨不得的情緒湧上心頭。

  2. 2009年3月10日 ·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觀後感想. 一個迫於無奈成為納棺師的大提琴手,用心演奏出令人感動又不捨的生命樂章。 從小學琴的大悟原本在東京的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才剛貸款買下名貴大提琴的他正準備好好發揮長才時,卻被告知樂團解散。 礙於生活壓力的包袱,典當大提琴的同時等於也是宣告和自己的夢想告別,於是他和妻子只好搬回老家山形縣。 待業在家的大悟碰巧看到”旅途協助者” 的求職廣告,前去面試才知道是要擔任「納棺師」。 大悟的父親在他 6 歲時就外遇離家出走了;母親也在幾年前過世, 他也沒來得及見到最後一面就入土了,從沒見過死人的他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此份工作,可是肩上的經濟負擔讓他別無選擇。 剛開始時,大悟非常排斥此份工作,不但適應不良且心情也大受打擊。

  3. 2009年3月8日 · 有別於過去著重「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活著的人」為主題的影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是在探討對往生者的尊重,使往生者在最後一刻能夠留下最美的容顏。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09年3月21日 · 送行者》很細膩,特別是對送行的過程細節,每一個小動作都拍得十分唯美,從這其中,觀眾不知不覺就感受到了一種對死者的尊重,曾經是一條生命,到了最後,不論是個市井小民還是達官貴人,去掉了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受到等量的尊重的…。 《送行者》的這份工作,經過了不同角度的重新思考,竟然神聖了起來…。 其實,或許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價值所在,一味排斥的時候,總是會看到轉為醜惡的一面,在能夠倘開心去看待時,才會看到最真的本質吧…而願意把一份工作做好的精神,就是值得敬重的不是嗎? 不論在我們的社會價值中,它的地位如何。

    • Departures
    • 一部永遠看不膩的電影
    • 死亡,也可以成為喜劇
    • 瀧田洋二郎、本木雅弘、山崎努、石久讓的最佳演出

    以上只是YouTube上無數留言的例示。我自己好幾年來,每逢冬天就會把這部電影拿出來看看,每次看,都同樣的喜歡。今年,我突然覺得好奇,為什麼我對它情有獨鍾?我寫過至少40篇導演專論,蒐藏他們的電影傑作不下400部,難道其中沒有比《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更適合手裡拿杯熱茶,靜靜享受其中情節的電影嗎? 男主角本木雅弘(1965~)當然是《送行者》的第一功臣,維基百科很特別的詳細記載了他27歲(1992)在印度旅次中閱讀藤原新也的《記住您終將逝去》之後,又在瓦拉納西親眼目睹了喪葬儀式,屍體經過火化,骨灰飄入恆河之中。他甚至1993年撰寫了一本有關生死相繫的書:《天空靜座》。《送行者》出自他的動念,與長達15年的堅持。 由於本木雅弘不畏挫折的找製片商,才有了後來《送行者》的拍攝。他在片中誠惶誠恐,恰...

    伊波特認為,《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中俯拾皆是的幽默,是為了掩蓋我們大家對死亡的恐懼。或許「掩蓋」不是最恰當的形容,「化解」才是。 尤其是山崎努的三場戲:在納棺後回到車上,大嚼死者家屬剛送給他們的柿子乾。男主角因為太太反對他當納棺夫,找老闆山崎努辭職,話還沒出口,山崎努就告訴他很愛太太,她走了之後,他親自為她上妝,並親手抱著遺體入棺,「從那時起,我就把這工作當做終生職。」接著,他請男主角吃剛烤好的河豚精囊,「好吃得令人傷腦筋」。聖誕夜,大悟回請山崎努與女秘書吃炸雞,三人咂巴著嘴、舔著手指,趁熱呼呼吃著,「好吃得令人傷腦筋」。 看來不相關的三場戲提醒我們,生命本來建立在種種生之慾望的滿足之上,這是健康的、快樂的、點點滴滴的。而有生必有死,人人公平,這是無須進一步辯明合理性的,最自然不過的事。 ...

    在《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之前,我沒看過本木雅弘演戲,儘管發現他是那麼優秀的演員,我後來不曾尋找過他的其他作品;在我心目中,他已永恆是《送行者》中的小林大悟。 在看《送行者》之前與之後,我幾乎看遍了山崎努的演出,從黑澤明的《天國與地獄》(1963)到伊丹十三的《葬禮》(1984),以至中野量太的《漫長的告別》(2019),他演戲的蓄勢之深、類型之廣,委實驚人,但是每次我想到他,腦海中出現的就還是他在《送行者》這個社長的角色,對白不多,一顰一笑卻足以點破生死的奧秘。 在《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之前,我已見識過久石讓為宮崎駿動畫系列的配樂功力,在《送行者》之後,我聽了更多他的極簡音樂等創作與演奏,結論是:《送行者》中這首名為〈回憶〉的主題曲,仍是他畢生的代表作,足以反映出他的全人格,正直、真摯、...

  6. 2009年3月22日 · 和朋友去看了一部令我感動的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這部片,本來就想要去看了,因為那給我一種陌生的啟發。 在亞洲來說,那是一個陌生、鮮少人知道的的領域。

  7. 2009年2月27日 · 電影中「送行者」角色的產生源於一個誤會! 甫獲得日本奧斯卡影展 (Awards of the Japanese Academy) 最佳導演的瀧田洋二郎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2008),即是一個年輕大提琴家因困窘與誤會而走上「納棺師」的生涯,從自慚形穢的隱瞞家人,到從眾人眼光中重獲尊嚴的故事。 但這部電影說的不是職業尊嚴的簡單觀念,它傳遞的也不僅是技近於道的哲理;它不只藉著納棺師凝視身體凝視生命的眼神,反射出人的尊嚴可以如何被擦拭明潔,重獲光輝;它還包涵了個人終究要面對自己,才能將內心壘結的石塊豁然消解,並融化成愛而傳遞出去的無言寓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