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魏萬後改名顥。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因慕 李白 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後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賞識他,並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

  2. 詩中一、二兩句想象魏萬到京城沿途所能見的極易引起羈旅鄉愁的景物。. 中間四句或在抒情中寫景敘事,或在寫景敘事中抒情,層次分明。. 最后兩句勸勉魏萬到了長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樂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歲月,應該抓住機遇成就一番事業 ...

  3. 《送魏萬之京》是唐代詩人李頎的作品。 此詩意在抒發別離的情緒。 首聯用倒戟法落筆,點出出發前,微霜初落,深秋蕭瑟;頷聯寫離秋,寫遊子面對雲山,黯然傷神;頸聯介紹長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長留;末聯以長者風度,囑咐魏萬,長安雖樂,不要虛擲 ...

  4. 送魏万之京》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愁,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尾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 ...

    • 概览
    • 作品原文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李颀诗作

    《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愁,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送魏万之京⑴

    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词句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白话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名家点评

    《批点唐音》:此篇起语平平,接句便新,初联优柔,次联奇拔,结蕴可兴,含蓄不露,最为佳作。 《唐诗广选》:颐华玉曰:不知多少宛转。 《唐诗直解》:其致酸楚,其语流利。“近”字好,“多”字工。 《诗薮》:盛唐脍炙佳作,如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朝”、“曙”、“晚”、“暮”四字重用,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唐诗镜》:五六老秀,结语寄况无限。 《唐诗归》:钟云:净亮无浮响,铢两亦称。谭云:起得清厉(首联后)。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景明曰:多少宛转,诵之悠然。徐中行曰:词意大雅,爱情更深。蒋一葵曰:宛转流亮,愈玩愈工。 《唐风定》:高华俊亮,与摩诘各成一调。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质言之,只是如此四句(按指前四句),而其手法转接离即,妙至于此,真绝调也。 《唐诗归折衷》:唐云:逗漏大历气(“云山况是”句下)。 《唐诗贯珠笺释》:三承二,四承起,用虚字为脉,诸句皆灵活。五六笔承第二,言到京之景。 《此木轩五言律七言律诗选读本》:作者本自从喉中唱出,奈学舌头者多何? 《唐诗成法》:通首有缠绵之致。 《唐贤三昧集笺注》:景中情(首四句下)。此种和平之作,后人终拟不到,能辨此作,七律方有归宿处,可知庾词替语、剑拔弩张,二者皆非也。 《昭昧詹言》:《送魏万之京》言咋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炼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三四送别之情。五六渐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初唐人只以意兴温婉轻轻赴题,不著豪情重语。杜公出,乃开雄奇快健,穷极笔势耳。 《诗境浅说》: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叙客况,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与“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亦南飞”同一句法。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收句谓此去长安当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

    李颀(690年?—751年?),唐代诗人。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丰富,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有《李颀诗集》,《全唐诗》编其诗3卷。

  5. 古詩. 送魏萬之京 原文賞析. 朝代 唐代 詩人 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樹 色 一作:曙)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唐詩三百首 送別 友情 抒情. 譯文. 清晨聽到遊子高唱離別之歌,昨夜薄霜剛剛渡過黃河。 懷愁之人實在不忍聽那鴻雁哀鳴,何況是那與故鄉遙隔千山萬水,身在旅途的異鄉客。 潼關晨曦寒氣越來越重,天氣愈來愈冷,京城深秋搗衣聲愈接近傍晚愈多。 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註釋. 魏萬:又名顥。 上元(唐高宗年號,674—676)初進士。 曾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 遊子:指魏萬。 離歌:離別的歌。 初渡河:剛剛渡過黃河。

  6. 送魏萬之京. 朝聞遊子唱 離 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鴈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 樹 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