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金目鱸魚苗可分為臺灣苗和泰國進口苗,由於泰國進口苗的成長速率較快且體型較大,目前養殖業者較偏好放養泰國進口苗,建議魚苗放養40,000~80,000尾/公頃,體長約6公分以上(圖3-2-2),以利養殖管理,同時又可調節維持產量。 圖3-2-2 金目鱸魚苗. 殖吋苗為主。臺南以南在3~4月放苗,能搶在冬季前收成1臺斤/尾規格,亦有部分業者會選擇越冬養殖,以收成較�. ,再放入池中。另外,為確保魚苗活存率,可於放苗前幾天,先跟魚苗業者索取少量魚苗試養,觀察魚苗於池中狀況是否正常,再決定是否�. 參、管理與收穫方式. 傳統養殖池。水試所淡水中心竹北試驗場的試驗兩池面積皆為0.08公頃,試驗期為109年4月29日至同年11月11日,每池皆放養4,400尾,單位面積密度�.
金目鱸生態習性-1. 金目鱸(Lates calcarifer)又稱紅目鱸,體背與各鰭呈褐色,腹部呈淡褐色;尾鰭後緣呈圓型不分叉。. 該魚為熱帶與亞熱帶魚類,棲息環境包括:淡水、半鹹水及全海水。. 屬廣鹽性魚類且不耐低溫,本省養殖集中地以南部為主。.
金目鱸(Lates calcarifer)常被用來和吳郭魚混養,利用其肉食 、會掠食小魚的習性,來控制池塘中吳郭魚所生出來的小魚,因為這 些小魚沒有清除,會造成池魚的數目太多,導致生長停滯的現象。
臺灣鱸魚的養殖種類包括金目鱸、七星鱸、條紋鱸(線鱸)及銀鱸,其中以金目鱸的產量為最大宗,七星鱸次之,其餘種類的產量相對較少。
境中金目鱸會性成熟隨後產卵 (Russell, 2014),幼魚在沿海或河口孵化,接著會向河 流上游遷移及生長,約1 cm 大小的幼魚即可 生存在淡水湖泊之中 (Bhatia and Kungvankij, 1971)。金目鱸幼魚是雜食性,以浮游生物、藻類、小蝦及小魚等為食,但稍長就會轉為
生產方式. 我們吃的鱸魚是怎麼來的? 該怎麼養殖鱸魚呢? 養 殖環境 [註01] 野生金目鱸和七星鱸是在海中產卵,幼魚會溯河到淡水域成長,因此養殖在淡水或低鹽度的環境生長比較好。 養 殖過程 [註02] 七星鱸. 七星鱸的產卵季節在12月下旬至隔年2月上旬,每年2至3月間可在沿海捕到天然魚苗,經淡化後在淡水池中養成,並用飼料養成到12月,此時雄魚已成熟,而雌魚則需要等到4歲,卵細胞才會慢慢成熟。 人工繁殖時,以3-4歲的七星鱸為對象,挑選出適合的雄魚、雌魚繁殖下一代。 受精卵孵化時間會隨水溫升高而減少,剛孵化的魚苗缺乏游泳能力,仰賴卵黃和油球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 孵化後第20天起,會逐漸淡化至淡水中。
金目鱸目前已能完全養殖,但在台灣,金目鱸繁殖季節較晚,魚苗生產在5月後,因此年初時,養殖場則會自東南亞地區進口魚苗進行養殖。 在金目鱸病毒性疾病方面,以神經壞死. 圖1落鱗症之金目鱸出現大區域鱗片脫落 (箭頭處) 及體色變黑. 病毒及虹彩病毒感染率最高。 神經壞死病毒通常感染3 週內的鱸魚苗,死亡率達50-100%,而虹彩病毒所引起之系統性虹彩病毒症,死亡率同樣在50-100%。 本文介紹近年來在東南亞地區造成金目鱸高死亡率的新病在新加坡,10-20 g金目鱸會放養於沿岸海域箱網中,當飼養至100-300 g左右,金目鱸開始出現落鱗症,受感染的魚隻每日死亡率約1-2%,會持續3-4週,平均累積死亡率達40-50%。感染的魚隻會有體色變黑,
本研究檢視淡水河口捕獲的金目鱸胃內容物並分析耳石穩定性碳及氧同位素以探討養殖與野生金目鱸的生活史。 淡水河口捕獲的樣本其同位素值範圍較為廣泛,而養殖的樣本於生命各階段皆呈現相近且具規律的同位素值變化,此外,以氧同位素分化公式估算魚體經歷的鹽度變化,結果顯示部分淡水野生個體在各時期呈現規律性的遷移,但個體間經歷的鹽度差異大,表示金目鱸棲地利用具個體間差異,從仔稚魚期的鹽度研判,海水水域以及淡水環境都可能是其產卵場。 二次判別分析顯示各養殖場間在耳石同位素值具顯著差異,且此差異可於判別分析中達到至高95%的準確率。 本研究以碳氧穩定性同位素能有效建立金目鱸的棲地利用並辨別養殖與野生個體,可供未來金目鱸漁業資源管理及評估相關政策時做為參考依據。 關鍵字.
在農業綠能多元發展之整合性關鍵技術研發與推動計畫下,透過試驗並進行成果彙整,迄今本所已經累積臺灣10大養殖物種的試驗成果,並集結成上下冊 (上冊:文蛤、吳郭魚、泰國蝦、虱目魚;下冊:金目鱸、白蝦、七星鱸、石斑魚、午仔魚與烏魚),整體以 ...
國內金目鱸養殖概況. 柱狀病與奴卡氏菌,寄生蟲性疾病包括車輪蟲、白點蟲、杯狀蟲、鐘形蟲、指環蟲、三代蟲、異型吸蟲、錨蟲與錐蟲等,黴菌性疾病以水黴為主,其他還有像是壞死性腸炎、氣泡病、維他命E缺乏症與藥物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