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3日 · 長津湖戰役( 韓語: 장진호 전투 / 長津湖戰鬪;英語: 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 [註 10] ),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稱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 [註 11],是韓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後的一場重要戰役,屬於第二次戰役的東線部分。

  2. 长津湖戰役 ( 朝鮮語:장진호 전투/長津湖戰鬪 ;英語: 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 [註 10] ),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又稱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 [註 11] ,是 朝鲜战争 中 中國人民志愿軍 参战后的一场重要战役,属于 第二次战役 的东线部分。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 (师长 奥利弗·史密斯 少将 、整建制参与战斗)、 美国陆军 第7步兵师 (师长 巴大维 少将)下辖的4个师属野战砲兵营 [註 12] 和 第31团级战斗队 (中国方面誤称为“ 北极熊团 ”)、 美国陆军 第3步兵师 下辖的3个团级战斗队(师长 索尔 (英语:Robert H. Soule) 少将,负责保护左翼)为 聯合國軍 主要地面作战单位,约合30,000人。

  3. 2021年10月6日 · 長津湖戰役基本情況. Google Map. 長津湖在朝鮮北部,距離中國邊境約兩百公里。 日期: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3日,歷時17天. 地點: 朝鮮長津湖,英文將其稱為長津水庫(Chosin Reservoir) 交戰雙方: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約12萬人和美國陸戰第一師和美步兵第7師共約三萬人....

    • 長津湖戰役1
    • 長津湖戰役2
    • 長津湖戰役3
    • 長津湖戰役4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戰役背景
    • 作戰環境
    • 戰役過程
    • 戰役最後階段
    • 戰役結果
    • 光榮行動
    • 歷史影響

    長津湖之戰,也稱為長津湖戰役或長今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一場決定性戰鬥,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東線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介入衝突以後不久,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渡過鴨綠江,進入北韓東北部, 在朝鮮東北部之長津湖包圍聯合國軍。一場歷時17天的殘酷戰鬥在嚴寒氣候條件下隨即展開。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期間,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指揮的6.5萬多國部隊,被宋時輪上將指揮的大約10萬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包圍。 志願軍給予敵人以沉重打擊。本來目的是徹底殲滅之,由於凍傷和補給不足及武器裝備嚴重劣於美軍而未能完成既定目標,殲滅戰打成了擊潰戰。

    •名稱:長津湖戰役(英文名: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

    •地點:朝鮮長津湖

    •時間:1950年11月27日

    •參戰方:中國,多國部隊

    •結果:多國部隊逃出長津湖地區

    •參戰方兵力:中國 16萬餘人 實際參戰12萬餘人

    1950年9月15日,美國第10軍成功登入仁川。在多國部隊南北夾擊之下,釜山周圍的朝鮮人民軍主力遭到殲滅性打擊。9月末,多國部隊攻占漢城,韓戰已經結束在望了 。10月初,多國部隊越過38線,進入朝鮮,意圖在1950年底侵占朝鮮。多國部隊以貫穿朝鮮北部的太白山脈為分界線,沿西海岸進攻的為美國第8軍團,東海岸則為韓國第1軍與美國第10軍。10月19日,隸屬美國第8軍團的韓國陸軍第1步兵師率先攻入平壤。20日,平壤被多國部隊侵占。聯合國軍多國部隊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狂妄地認為韓戰將在聖誕節前結束。

    10月24日,從東線進入朝鮮的志願軍第42軍進入了黃草嶺、赴戰嶺地區,與向北推進的韓國陸軍第3師發生戰鬥。隨後,隸屬志願軍42軍的第124師在黃草嶺一線,與多國部隊後續的美陸戰一師陸戰7團,進行了近2個星期的戰鬥 (黃草嶺阻擊戰)。11月7日,第124師放棄黃草嶺一線的阻擊陣地,誘敵深入。美陸戰一師越過黃草嶺一線,進入長津湖地區。11月10日,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陸戰7團進占古土裡。11月15日,進占下碣偶里。11月24日,進占柳潭裡。同時,美陸軍7師第31戰鬥團進入長津湖地區,接替長津湖東海軍陸戰隊第1師陸戰5團在新興里及內洞峙的陣地。

    至11月26日,美第10軍進入長津湖地區部隊部署如下:

    •內洞峙: 陸軍第7師32團第1營、31團重迫擊炮連;

    •新興里:陸軍第7師31團第3營、第57野戰炮兵營A連B連及第15防空炮營D連;

    •後浦:陸軍第7師31團團部和坦克連(22輛坦克);

    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最為苦寒的地區,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間,林木茂密,道路狹小,人煙稀少,夜間最低溫度接近攝氏零下40度,當年又是50年不遇的嚴冬。

    遇敵交戰

    由尼德·阿爾蒙德指揮的美國第10軍當時被分散部署在朝鮮東北部,其單位與其它支援單位相距相當遠,在長津湖的第10軍部隊包括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的主力、美軍第7步兵師的部分單位及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突擊隊。中國軍隊的猛烈攻擊破壞了多國部隊的攻勢,麥克阿瑟及阿爾蒙德命令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奧利華·史密斯及轄下部隊突破包圍,從1950年11月26日起,多國部隊開始且戰且退撤向興南港。為了保持部隊集中及謹慎地推進,史密斯主動進攻以突破包圍。 在11月27日夜,志願軍第9兵團第20、27軍發動了多起進攻,並沿長津湖至古土裡的公路埋伏起來。在柳潭裡,第5、第7和第11陸戰團被志願軍第59師,第79師和第89師包圍並受到攻擊。同樣,第31團級戰鬥隊在新興里被志願軍第80師和第81師分割並遭到伏擊。最後,志願軍第60師從北面包圍了古土裡的第1陸戰團的一些單位。 到11月28日,多國部隊被出乎意料地分割在柳潭裡、新興里、下碣隅里、古土裡。

    柳潭裡的戰鬥

    11月27日,按照阿爾蒙德的指示,史密斯命令第5陸戰團在向西面的武坪里發起攻擊。 攻擊旋即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89師阻截,迫使陸戰隊員在柳潭裡周圍的山脊上掘壕防守。. 到了晚上,中國第79師的3個團從北和東北方向對柳潭裡的山脊發動了進攻,意圖一舉殲滅守軍。 攻擊部隊悄悄接近陸戰隊的陣地後近戰隨之展開, 但第5和第7陸戰團守住了防線並重創中國軍隊。 11月28日拂曉時,中國軍隊和美國守軍在柳潭裡防禦圈周圍相持不下。 在柳潭裡開戰的同時,志願軍第59師向第7陸戰團的C連和F連發起了攻擊,並封鎖了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的公路。 這次成功的進攻迫使C連撤進柳潭裡,於是只剩下F連被困在德洞山口,一個控制著公路的至關重要的山口。 在11月29日,第7陸戰團多次試圖營救F連,儘管重創中國軍隊,但未能成功。 在下碣隅里火炮和陸戰隊海盜式飛機的支援下,F連在遭到志願軍第59師持續不斷的攻擊下成功堅守了5天。 志願軍第79師在柳潭裡遭到重大損失之後,第9兵團指揮部認識到柳潭裡駐紮的是第1陸戰師的主力,其兵力是原來預計的兩倍。 確信繼續進攻於事無補,宋時輪上將命令第9兵團從11月28日到30日放棄柳潭裡,將主要攻擊轉向新興里和下碣隅里。 與此同時,在朝鮮西部前線的美國第8集團軍在清川江戰鬥中被迫全線撤退,麥克阿瑟命令阿爾蒙德將美國第10軍撤退到興南港。 按照阿爾蒙德和史密斯的指令,第5和第7陸戰團指揮官, 雷蒙德·L·默里中校和霍默·L·利曾伯格上校,於11月30日分別發出聯合命令,從柳潭裡向下碣隅里突圍。 面對中國阻擊師與撤退中的陸戰團即將到來的激烈戰鬥,史密斯宣稱:“撤退,見鬼!我們不是在撤退,我們只是在另一個方向上進攻!” 為了突圍,陸戰隊員編成了由僅有的一輛M4A3謝爾曼坦克打頭陣的護衛隊。計畫由第5陸戰團第3營作為護衛隊的先頭部隊,用3個營掩護後翼。與此同時,第7陸戰團第1營向F連方向攻擊前進以打通德洞山口的道路。 突圍之前,為掩護公路免受中國軍隊襲擊,第7陸戰團第3營必須首先向南攻擊占領1542高地和1419高地。 在第1陸戰航空聯隊的空中掩護下,突圍開始了。 陸戰隊員在一塊巨石的掩護下與中國軍隊交戰。 12月1日上午,第7陸戰團第3營在1542高地和1419高地投入與志願軍第59師第175團的戰鬥。中國軍隊頑強的防守隨即逼停了陸戰隊員,到下午護衛隊通過7團3營的陣地時,他們仍然困在公路與山峰之間的山坡上。 由於下碣隅里仍未攻取,志願軍高層急令第79師恢復對柳潭裡的攻擊,同時第89師向南面的古土裡急進。 中國軍隊在夜間發起攻擊,猛烈的攻擊使得後面的掩護部隊招來了夜間戰鬥機來壓制攻擊勢頭。 戰鬥一直持續到12月2日上午所有的陸戰隊員成功撤出柳潭裡為止。 與此同時,第7陸戰團第1營在12月1日還在設法突破中國軍隊在1419高地的阻截。不顧嚴重的戰鬥傷亡,飢餓和嚴寒,志願軍投入最後5個排堅守不退。 在夜幕降臨前,第7陸戰團1營最終攻占了頂峰,並開始穿過公路東側山地前進。 第7陸戰團1營以出其不意的行動,成功第摧毀了數個公路沿線的中國防守陣地。 在12月2日上午,F連和第7陸戰團1營的聯合攻擊肅清了德洞山口,至此打通了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的公路。 雖然柳潭裡到下碣隅里的公路已經打通,護衛隊仍然需要從眾多俯瞰公路高地上的中國軍隊陣地中闖出路來。在撤退的第一個夜晚,大批的中國軍隊攻擊了護衛隊並重創了第5陸戰團第3營。 儘管在餘下的行進過程中強大的空中掩護壓制了大部分中國軍隊,寒冷的天氣,騷擾火力,小股突襲和路障還是嚴重延緩了撤退並造成了許多傷亡。 雖然困難重重,護衛隊還是在12月3日下午井然有序地到達了下碣隅里,並在12月4日完成了撤離。

    長津湖以東

    主條目:費斯特遣隊和北極熊團 第31團級戰鬥隊(RCT-31),後來被稱為“費斯特遣隊”,是為保護向武坪里進攻的海軍陸戰隊右翼而由第7步兵師臨時組建的團級戰鬥隊。開戰前,第31團級戰鬥隊零散地分布著,其主要單位分別在新興里北部山區,新興里以西的入湖口和新興里南面的後浦鎮等不同的地方。[61] 雖然中國人堅信第31團級戰鬥隊是一個加強團,[43] 但由於第7步兵師的主力在朝鮮東北部分散著,特遣隊實際上缺了一個營的兵力。 在長津湖東面,聯合國軍美軍第7步兵師1支為數2,500人的第31團級作戰隊於11月27日深夜,中國人民志願軍第80師及第81師的3個團偷襲北部山區和入湖口地區,圍困第31團[62],第2天,志願軍總司令命令第81師其餘部隊南下長津湖東面增援及留下第94師作為預備隊(這些單位原本在途中於下碣隅里發動游擊戰),由於人數上處於劣勢及遭到連續不斷的攻擊,第32步兵團第1營在新興里以北遭遇重大傷亡,[63] 同時在入湖口的第57野戰炮營和第31步兵團第3營也幾乎被擊潰。[64] 中國軍隊將第81師第242團派往1221高地,[65] 這是個控制著新興里和後浦之間公路的未設防高地。[66] 在夜裡的戰事結束時,第31團級特遣隊已經被分割為三個部分。[67]由於相信入湖口守軍已被消滅,中國人停下進攻開始搶奪美軍陣地的食品和衣物。[68] 11月28日早晨到來的時候,第31步兵團第3營在入湖口對志願軍第239團實施了反擊,回敬了驚慌失措的中國人一個徹底的潰敗。[68][69] 在此戰役中,指揮官麥克萊恩上校中彈被俘、4天后死亡。接任的費斯中校於撤退時遇伏擊,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率聯合國軍攻下1221高地大部分,獲追贈美國最高榮譽榮譽勳章。9名第31團的士兵被授與陸軍十字勲章,這是美軍第二最高殊榮之獎章。下午的時候,阿爾蒙德飛到第31團級戰鬥隊防禦圈,並相信第31團級戰鬥隊有足夠的兵力開始向北進攻,並能擊敗任何他們遇到的中國軍隊“殘部”。阿爾蒙德命令第31團級戰鬥隊指揮官艾倫·D·麥克萊恩上校繼續向北推進,並給麥克萊恩手下的三個軍官頒發了 銀星獎章。 11月28日夜裡,志願軍第80師以3個團重新進攻。[71] 在入湖口處,由於聯絡中斷,中國軍隊的進攻成為一場災難,來自配屬給第57野戰炮營防空炮的壓倒性火力成批地阻止了中國軍隊進攻。[72][73][注 4] 在此後戰鬥以後,志願軍第238和第239團一共只剩下不到600名士兵。[74] 另一方面,由於志願軍第240團的進攻,麥克萊恩被迫下令從北部山區向入湖口撤退。[75] 11月29日,第1營成功突破中國人的封鎖到達入湖口處,但麥克萊恩卻因為誤將一些中國士兵當成美國人而失蹤。[76][注 5] 中國人最後在11月29日夜停止了進攻,等待新的增援部隊。[77] 在第31團級戰鬥隊遭到圍攻時,阿爾蒙德最終命令第1陸戰師從下碣隅里突圍去營救第31團級戰鬥隊--一個史密斯不可能完成的命令。[78] 只有第31團坦克連發動了對1221高地的攻擊嘗試營救第31團級戰鬥隊,[79] 但由於沒有步兵支援,28日和29日的兩次裝甲進攻均因道路濕滑,地形不利和受到步兵的近距離打擊而受阻。[80] 到了11月30日,美軍為防禦下碣隅里從後浦撤出,第31團級戰鬥隊的餘部完全被困了。[81] 11月30日,第7步兵師指揮官大衛·G·巴爾少將飛臨新興里入湖口,會見了目前成為第31團級戰鬥隊指揮官的費斯。費斯表達了突圍的困難,尤其是要攜帶31戰鬥隊的500名傷員。[82] 在同一天,作為第80師增援部隊的志願軍第94師到達戰場。[注 6] 到了午夜,4箇中國團重新發起進攻,第80師師長詹大南命令在拂曉前徹底殲滅第31團級戰鬥隊。[83] 再一次,第57營的防空炮使得中國人陷入絕境,[84] 但炮彈也幾乎用光了。[85] 在12月1日白天,費斯最終下令第31團級戰鬥隊從新興里突圍撤向下碣隅里。[85] 12月1日,一到天氣允許第1陸戰航空聯隊提供空中掩護,突圍立即開始。[86] 在士兵們組成護衛隊準備離開防禦圈時,第241團立即蜂擁殺入美國軍隊,[87] 其他3個團也包抄過來。[88] 擔任掩護的飛機不得不向31戰鬥隊的前方不遠處投擲凝固汽油彈,這對中美兩軍士兵都造成了傷亡。[89] 猛烈轟炸的結果掃平了阻擊的中國連隊,[88] 使得護衛隊得以前進。[90] 在31戰鬥隊的前鋒奪路前進時,密集的輕武器火力使得許多後衛隊士兵放棄保護卡車車隊而到公路下邊尋找掩護。[90] 中國軍隊的火力也打死打傷了卡車裡的人,還包括那些把開車工作看成是自殺卡車司機們。[91] 護衛隊在下午晚些時候漸漸靠近了1221高地下面的一個路障。[92] 幾隻小部隊嘗試清除1221高地,但在占領了一部分高地後,失去指揮的士兵們沒有回到隊伍中,而是一直逃向冰凍的湖面。[93] 在費斯親自率隊攻擊路障時,他被中國軍隊的手榴彈擊中,後來傷重不治。[94] 護衛隊成功攻破第一個路障,但在到達位於後浦的第二個路障的時候,第31團級戰鬥隊被中國軍隊擊潰。[95] 原來2,500名士兵中的大約1,050人成功抵達下碣隅里,而只有385名生還者完好無損。[96] 第31團級戰鬥隊的剩餘人員被編成一個臨時陸軍營,參加了其後的戰鬥。[97] 下碣隅里周邊戰事 1950年11月中,大約300名隸屬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團的士兵在海軍中校道格拉斯·萊斯戴爾指揮下,被配屬在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中,這是歷史上第2次美國及英國的海軍陸戰隊共同作戰(第一次是在義和團運動)。 為了支援海軍陸戰隊向武坪里的進攻,下碣隅里成為美軍一個重要的補給站,還有一個正在修建的機場。史密斯和第1陸戰師的指揮部也在下碣隅里。 因為第1陸戰師的主力集結在柳潭裡,下碣隅里只有來自第1和第7陸戰團2個營薄弱防禦,駐軍的其餘部分由來自於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一些工兵和後勤支援單位組成。 中國軍隊最初的計畫要求第58師在11月27日夜裡向下碣隅里發起攻擊,但該師因其使用的過時日本地圖在野外中迷路了。 直到11月28日拂曉以後第58師才到達下碣隅里。 同時,由於前一夜發生的戰鬥和伏擊,下碣隅里的守軍注意到了他們周圍的中國軍隊。第1陸戰團第3營指揮官托馬斯·L·里奇預計,中國軍隊的進攻將在11月28日夜裡到來。 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只有很少戰鬥訓練的後勤部隊,因為人員短缺都被推上前線並在21:30之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 過了不久,志願軍第173團在防禦圈的西側和南側發起攻擊,第172團同時攻擊了防禦圈北側的高地。中國軍隊在防禦陣地上打開了幾個缺口併到達陣地後方。可惜的是志願軍當時並未進一步擴大戰果,而後被 守衛的美國兵在反擊中失利,美軍趁中國各團之間聯絡中斷堵住了缺口。 當戰鬥停止的時候,中國軍隊只得到了北部防禦圈的東高地。 當時第41獨立團正在和由崔斯提·普勒指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在一起,11月29日早上,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奧利華·史密斯命令普勒派出1支戰鬥隊打通江東里與下碣隅里之間的道路,當時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主力正在下碣隅里,突圍部隊包括萊斯戴爾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團、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第3營B連、美國陸軍第31團及數個總部和支援單位,突圍部隊共有大約900名士兵和140輛車輛。 突圍部隊在11月29日早上9時30分開始突圍,由於志願軍的堅決阻擊,到下午4時30分突圍美軍才向目的地推進了一半的距離,在這裡,志願軍伏擊他們及將他們切成數個部分,他們在這個名叫“地獄火岟谷”的地方被包圍、孤立及失去無線電通訊連繫,在第1裝甲團D連的支援下,他們在下碣隅里與海軍陸戰隊第1師會合,史密斯命令萊斯戴爾說:“把所有力量投入突圍。”萊斯戴爾回答說:“很好,我們將上演一場好戲。”他傳令要冒著炮火向下碣隅里前進。 11月29日晚上,志願軍集結準備進攻,但在行動之前,集結的中國軍隊受陸戰隊第542夜間戰鬥機中隊的空襲,美軍得到了喘氣的時間。 由陸戰隊第6偵察中隊的HO3S-1直升機撤出的陸戰隊傷員 1950年11月27日,志願軍發起新興里戰鬥,至12月1日上午,志願軍宣稱27軍80師殲滅美軍步兵第7師第31團、第32團1個營以及1個加強炮兵營和1個坦克連,這是志願軍參加韓戰初期唯一一次成建制殲滅美軍1個團。美軍則報導步兵第7師第31團於12月1日突圍後,原編制的2500人只剩下1050人,其中385人還能戰鬥,編成一個臨時營,31團經整補後,在次年繼續戰鬥。 多國部隊從長津湖抉突圍,撤退示意圖 由於下碣隅里兵力的極其短缺,史密斯命令從古土裡向北派出一個特遣隊打通下碣隅里南方的道路。 作為回應,一個包括第41皇家陸戰突擊隊,第1陸戰團G連和第31步兵團B連的921名士兵的特遣隊組建起來。 該特遣隊因其指揮官為道格拉斯·B·德賴斯代爾而被稱之為“德賴斯代爾特遣隊”,他也是第41突擊隊的指揮官。. 在11月29日下午,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在志願軍第60師的連續攻擊下開始從古土裡向北推進。 特遣隊之後的悲慘經歷使這條公路贏得“地獄火山谷”的別稱。 隨著中國軍隊攻擊線的拉長,特遣隊開始混亂起來, 護衛隊一輛被擊毀的卡車後來把特遣隊分割成兩段。 雖然特遣隊的前半部分於打開道路11月29日夜裡進入下碣隅里,但後半部分被殲滅了。 儘管遭受159人負傷162人陣亡或失蹤的損失,特遣隊還是給下碣隅里的防禦帶來了300個急需的步兵。 在晚上,第41獨立團的大部分士兵、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第3營B連和第1裝甲團D連的坦克到達下碣隅里,當時1名亦叫萊斯戴爾的傷兵走入指揮部宣布:“第41獨立團的任務已完成。”實際上發生了誤會,大約400名突圍部隊士兵仍被困在地獄火岟谷,他們與主要部隊失去無線電通訊連繫及被中國軍隊包圍,後在保姆上尉領導下突圍成功,保姆上尉被授與勳章,是長津湖戰役中11位授勳的其中1人。 由於更多來自後浦的增援在11月30日到達, 守軍企圖奪回東高地。儘管摧毀了一個中國連,但所有努力全都失敗了。 當夜幕降臨,第58師集結了剩下的1,500名士兵為奪取下碣隅里做最後一搏。 增強了的守軍消滅了大部分的進攻部隊,只剩下東高地周圍的陣地沒被控制。 當中國軍隊嘗試從東高地推進時,他們被第31步兵團坦克連擊敗。美國海軍陸戰隊首位華人軍官呂超然中尉組成500名特遣隊員,支援重要撤退關口,帶領他們死裡逃生,獲頒軍中最高榮譽,並破格晉升為陸戰隊少校,事跡已被載入美軍的各種戰史,最後榮譽退伍。 被包圍的部隊包括6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士兵、美國陸軍第31團B連的士兵、海軍陸戰隊所屬指揮部及支援單位,他們被分割為4部分,其中一部分士兵陣亡、受傷或被俘,一小部分士兵突破中國軍隊的封鎖線及退回到江東里,在晚上,第31團第1營B連在阿爾弗雷德·安達臣中校指揮下在一處地方組成環形防線及重組部隊。11月30日早上,安達臣接到命令指揮部隊撤退,他指揮部隊安全撤回到江東里.。 為數900人的萊斯戴爾戰鬥隊,大約300人到達下碣隅里,300人陣亡或受傷和大約135人被俘,其餘的返回到江東里,141輛車輛的其中75輛被擊毀,其中一部分不能修復,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師長史密斯將軍認為取得局部勝利,因為將300名士兵及1個裝甲連送到下碣隅里防守。 到12月1日,志願軍第58師實際上已經被摧毀建制, 其殘部在等待第9兵團第26軍的增援。 但讓宋時輪上將最感到失敗的,就是第26軍沒有在陸戰隊員從柳潭裡突圍之前到達。 機場在12月1日建成通航,聯合國軍得以獲得增援以及撤走死者和傷員。 隨著柳潭裡的陸戰隊員於12月4日完成撤離,被圍的聯合國軍終於可以開始他們向興南港的突圍了。

    在聯合國軍到達興南(英語:Hungnam)之前,麥克阿瑟已經在12月8日命令撤走美國第10軍,以增援那時已精疲力竭並快速撤向38線的美國第8集團軍。[158][159] 按照他的命令,韓國第1軍,韓國第1陸戰團,美國第3步兵師和美國第7步兵師已經在港口周圍布置了防禦陣地。[160] 一些小規模的戰鬥發生在美國第7步兵團(英語:7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17步兵團(英語:17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和第65步兵團(英語:65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與追擊的志願軍第27軍之間,[161] 但已經被重創的第9兵團面對來自美國海軍第90特遣艦隊(英語:Task Force 90)的強大海上火力,根本無法靠近興南防禦圈。[159][162] 在被美國歷史學家稱為“美國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海上撤退行動”中,[163] 一個有193艘船隻的艦隊在港口組成,不僅撤走了聯合國軍士兵,也包括他們的重裝備,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朝鮮難民。[164] 一艘勝利輪,美國海軍梅雷迪思號勝利輪(英語:SS Meredith Victory)撤走了14,000名難民。最後一個聯合國軍單位在12月24日14時36分離開,為防止中國和北韓軍隊使用,港口被摧毀。[163] 志願軍第27軍在12月25日上午進入興南。[165]

    在撤退中,美軍或發動攻擊以消除志願軍的封鎖線及山頭陣地或處在中國軍隊的猛攻之下,零度以下的氣溫亦增加他們的傷亡,但美軍握有制空權,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及空軍轟炸機每天飛行數百架次猛烈攻擊包圍的中國軍隊,在行動中超過4000名傷兵被送走及運入500名補充兵,對撤退成功起了較大作用,海軍陸戰隊及陸軍士兵消滅或阻擊了包圍長津湖的7箇中國師團,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使得海軍陸戰隊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及被西方傳媒形容為在戰敗中取得道德上的勝利,當時聯合國軍在戰略上形勢非常危急,以致要決定把整個第10軍撤出朝鮮,海軍陸戰隊、第10軍的其餘士兵及數以千計的難民從興南港撤走,該港在撤退完成後被徹底破壞。

    美方傷亡

    根據美軍戰後公布的資料, 陸戰1師從10月26日至12月15日(是從元山登入進入東線戰場到從興南登船撤出整個東線作戰,而非僅指長津湖之戰),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3508人,戰鬥傷亡總數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鬥減員,主要是凍傷和消化不良,但在戰役期間大部就已傷愈歸隊。此外陸戰隊飛行員還有8人陣亡,4人失蹤,3人負傷。整個陸戰隊戰鬥傷亡為4433人。在新興里、後浦地區的31團特遣隊被殲(指純損失,陣亡、失蹤和被俘約,1700人,其中被俘約300人,陣亡失蹤約1400人。損失兵力折契約為半個團(約占第7師31團完整建制編制人數3781人的45%),合計戰鬥減員約6200人,其中死亡、失蹤約2100餘人,被俘約300人;另有7313名非戰鬥減員,主要是凍傷和消化不良,但在戰役期間大部就已傷愈歸隊。合計減員13000多人,其中死亡2100多人,被俘約300人。

    殲滅北極熊團

    這是韓戰的中國戰史記載中,志願軍惟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殲美軍一個團的光輝戰例。 2013年4月10日,美國國防部通過對2004年在朝鮮發掘出的美軍遺骸進行DNA鑑定和牙齒鑑別等,最終確認其中一具遺骸為在韓戰中陣亡的唐·費斯(Don Faith)中校。他是在長津湖之戰中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滅的第31團級戰鬥隊的實際指揮官,中國戰史稱他被擊斃,而美方在當時認為他是失蹤未推定死亡,但很快就根據證人證詞推定他為陣亡屍體未尋獲。根據《幾句話教你解讀韓戰美軍傷亡》,美軍的軍語“失蹤”並不見得認為對象活著,經常是指官兵已死而未能確認遺體,家屬仍按死亡撫恤。美軍在62年後終將他的分類改為戰死屍體已尋獲(ACCOUNTED FOR)。費斯中校曾被授予國會榮譽勳章。 1950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80師在朝鮮新興里附近圍困了美國陸軍第七步兵師第31團級戰鬥隊,該團又稱“北極熊團”,官兵多參加過二戰,有著豐富的戰場應變能力。進駐新興里地區之前,該團配屬第32團1營、師屬野戰炮兵第57營以及1個重迫擊炮連、1個高射機槍連,編組成團級戰鬥隊,共3288人。 費斯中校在團長被擊斃後繼任指揮官,他以坦克圍成環形防禦圈,輔以密集的步兵火力,並召喚運輸機空投下大量糧彈補給。美軍用近距離支援飛機猛烈攻擊志願軍陣地,破壞80師的進攻準備,還向下碣隅里美軍請求支援,得到32團一個營北上支援。 30日,80師和81師對被圍困的31團陣地再次發起猛烈攻擊,激戰整夜,最終仍未攻下。由於我軍火力上與美軍差距太大,甚至有一個連為攻下美軍三座獨立房屋陣亡至僅剩1人。 1950年12月1日,在外援無望即將面臨被殲危險的情況下,指揮官費斯中校率部以10輛坦克為先導,40餘架飛機作掩護,於13時開始沿公路向南突圍。志願軍第27軍立即展開攔阻追擊作戰。242團猛烈掃射突圍之敵,並炸毀公路上的橋樑,將敵人攔截於1221高地前。其它各團則依託公路東側的有利地形,從美軍隊形的側面、正面和後尾實施衝擊。到最後,志願軍越過山嶺,衝下公路,與美軍展開混戰。雙方士兵漫山遍野地戰鬥和對射,前來支援的美軍飛機根本分不清敵我,只好對遠處的志願軍增援部隊進行遮斷射擊。 美國陸軍31團級戰鬥群在這場戰鬥最終有1000人左右逃脫(含傷員),根據志願軍記錄,費斯中校在最後的抵抗中陣亡,我軍繳獲了美31團團旗,逃脫的敵軍已失去組織。因此我方按照國內戰爭中的習慣,宣稱31團已被全殲。而美軍則認為當時31團有一個營留在後方未參加戰鬥,因此31團不能算被全殲。儘管31團逃回人員作證稱費斯中校於12月1日在戰鬥中中彈受傷,一天后死亡,但由於他的屍體未找到,美國軍方數十年中然將他列為“推定死亡未尋獲屍體”。 直到2004年,美國從朝鮮發掘運回一批美軍屍骸,隨後對這批屍骸進行了漫長的鑑別。至今,終於辨認出已經在朝鮮死亡62年的費斯中校,由此將他的分類改為“屍體已尋獲”,據《五花八門的美軍死法》,美軍的屍體未尋獲也可以講成失蹤,是指陣亡後的一種狀態

    中方傷亡

    志願軍:根據《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總結 衛生勤務》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 1988年3月第1版 第327頁 數據:東線九兵團3個軍 戰傷傷員14062、凍傷傷員30732、戰鬥死亡7304,總減員52098 (凍傷死亡不清)。《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的歷史回顧與反思》稱凍死4000多人!合計減員56000多人,其中死亡11000多人。

    陣亡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及士兵被臨時安葬在興南港附近,在1954年7月至11月的光榮行動,雙方交換陣亡士兵的屍體,餘下的4,167名美軍士兵及海軍陸戰隊員被用來交換13,528名中國士兵及北韓士兵遺體,另外,有546名在戰俘營死亡的美軍士兵被送到韓國。在光榮行動後共同416不知名士兵被安葬在潘奇堡公墓,從1990年至1994年,北韓起出超過200具士兵的屍體,很多的未能辨認。從1996年到2000年,在接壤中國邊境找到另外220具屍體。

    長津湖之戰對於整個韓戰來說,影響非常深遠。志願軍九兵團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將美國人徹底轟出了朝鮮東部元山平原地區,在戰略態勢上得了分。志願軍成功地將聯合國軍驅逐出北韓的東北地區,所以此戰役以及在西線的勝利,是中國軍隊對西方國家軍隊在主要戰役的1次勝利,一舉扭轉了韓戰的大局,毛澤東評價長津湖戰役:“九兵團此次在東線作戰,在極困難條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但此戰也暴露了志願軍後勤匱乏、通信不暢、攻堅火力不足、無制空權等農業國家軍隊固有的弱點,在裝備方面與美軍差距懸殊。

    美國陸戰1師的驚險逃生也使美國軍政高層信心大增,美國海軍領導層認為長津湖戰役是在其歷史上最驕傲的時刻,海軍陸戰隊重擊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師團,令中國軍隊從前線撤回,這次突圍成功最終確立了美國繼續將韓戰持續下去的決心。

    實際上,美國第八集團軍以及陸戰一師的撤退給麥克阿瑟帶來了巨大的失敗感,麥克阿瑟雖然後來在華盛頓發表聲明時稱讚了陸戰一師“戰略撤退”的成功,但是從他當時朗讀聲明時的照片中完全可以看出麥克阿瑟的臉上出現了不曾有過的失落和衰老。

    1950年12月11日,美國《時代周刊》評價這次戰役為“敗北——對美國來說從未有過的最大的敗北”,《新聞周刊》則拿此戰與同樣12月份發生的珍珠港事件做了對比,並發表了以下評論:“也許這是美國歷史上自珍珠港事件以來在軍事上遭受的最慘痛的失敗。如果在軍事上或外交上沒有奇蹟的出現,投入到朝鮮戰場的美軍中三分之一將重演巴丹半島的悲劇,除非能夠再來一次新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然而現實是美軍真的沒有再受到成建制性的殲滅打擊。

  4. www.wikiwand.com › zh-tw › 长津湖战役長津湖戰役 - Wikiwand

    長津湖戰役 ( 韓語:장진호 전투/長津湖戰鬪 ;英語: 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 [註 10] ),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稱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 [註 11] ,是 韓戰 中 中國人民志願軍 參戰後的一場重要戰役,屬於 第二次戰役 的東線部分。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 (師長 奧利弗·史密斯 少將 、整建制參與戰鬥)、 美國陸軍 第7步兵師 (師長 巴大維 少將)下轄的4個師屬野戰砲兵營 [註 12] 和 第31團級戰鬥隊 (中國方面誤稱為「 北極熊團 」)、 美國陸軍 第3步兵師 下轄的3個團級戰鬥隊(師長 索爾(英語:Robert H. Soule) 少將,負責保護左翼)為 聯合國軍 主要地面作戰單位,約合30,000人。 同時擁有空中支援 [29] 。

  5. 《長津湖》以史詩級的手法,全景式展示了長津湖戰役的全貌:從美軍仁川登陸,悍然越過三八線進犯中朝邊境,到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出國作戰,抗美援朝保家衞國;從長津湖戰役全線爆發,中國志願軍戰士重創敵人,到美軍兵敗後退,撤出興南港。

  6. 2021年10月11日 · 長津湖》講述了在朝鮮戰爭中克服重重困難擊敗美國的故事。 自上週在中國的年度「十一」黃金週假期前夕上映以來,該片一直在刷新票房紀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