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賞析 作者在《雁兒落兼得勝令》中描述了為官時與退隱後兩種不同的生活情況。全曲用對比的筆法,形成強烈反差:在朝時必須卑躬屈膝,秉笏立丹墀,處處仰承權貴意志,如對朝政有所論諫,則可能被判刑。

  2. 賞析 作者在《雁兒落兼得勝令》中描述了為官時與退隱后兩種不同的生活情況。 全曲用對比的筆法,形成強烈反差:在朝時必須卑躬屈膝,秉笏立丹墀,處處仰承權貴意志,如對朝政有所論諫,則可能被判刑。

  3. 2017年11月8日 · 賞析 作者在《雁兒落兼得勝令》中描述了為官時與退隱后兩種不同的生活情況。全曲用對比的筆法,形成強烈反差:在朝時必須卑躬屈膝,秉笏立丹墀,處處仰承權貴意志,如對朝政有所論諫,則可能被判刑。

  4. 雁兒落》純然描摹自然景物,寫出了雲山景緻的變化之勢;《得勝令寫作者陶醉於雲山景色之中,完成了一幅絕妙的山中行樂圖。 全曲極盡雲山變幻之妙,極顯物我交融之境,語言明麗,風格清新。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雁兒落帶得勝令·退隱》是元曲作家張養浩創作的一首帶過曲。此曲描繪了一幅雲山縹緲的優美圖畫,生動地表現了自然賦予的奇特景觀,流露出作者對雲山圖景的依戀和喜愛之情。《雁兒落》純然描摹自然景物,寫出了雲山景致的變化之勢;《得勝令》則寫作者陶醉於雲山景色之中,完成了一幅絕妙的山中行樂圖。全曲極盡雲山變幻之妙,極顯物我交融之境,語言明麗,風格清新。

    •作品名稱:雁兒落帶得勝令·退隱

    •作品別名:【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退隱

    •創作年代:元代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文學體裁:散曲

    •作者:張養浩

    【雙調⑴】雁兒落帶得勝令⑵·退隱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山因雲晦明⑶,雲共山高下。

    詞句注釋

    ⑴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的宮調之一。 ⑵雁兒落帶得勝令:雙調帶過曲,由《雁兒落》和《得勝令》兩個小令曲牌組成。 ⑶晦明:時暗時明。晦,昏暗不明。 ⑷倚仗:即倚杖。雲沙:猶言云海。這裡指蒼茫空曠、雲沙相接之處。 ⑸山家:山那邊。家,同“價”。 ⑹行踏:來來往往、邊走邊看的樣子。

    白話譯文

    白雲飄來,山上的景致更佳。白雲飄去,山上的景致依然美如圖畫。山因為雲的來去忽明忽暗,雲隨著山勢高低忽上忽下。 我倚著手杖站立在高山雲海之中,回頭就看見了山中的風景:野鹿睡在草叢裡,山猿在玩弄著野花。因這變幻迷人的雲霞,我愛上了這山峰,它的美無價。我走走看看,那雲霧繚繞的山峰,其實也是愛我的呀。

    這首曲子從曲詞的內容來看,當是作者隱居歷城時的作品。張養浩隱居歷城是在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時五十二歲。

    整體賞析

    這是一幅生動逼真的山水圖畫,也是一首讚美自然風光的優美歌曲。作者以優美的文句形象地表現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契合無間的美好畫面。 前段《雁兒落》從雲山的映襯關係上,寫出了雲山景致的變化之勢。首二句,寫高山之上,雲霧繚繞。雲隔斷了山,山襯出了雲的飄逸和輕盈;因為雲而山勢更巍峨險峻,因為山而雲行更裊娜多姿。作者採用中國畫中的橫雲斷山,意到筆不到的畫法,以文字作畫,氣象萬千,美不勝收。次二句,更進一步從顯隱、高低的角度來表現雲山相依賴而逞其美的妙境。山色因雲彩的飄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隱忽現,雲彩則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錯落分布,呈現出變幻之美。這四句每句都嵌入“雲”“山”二字。因為在組合、安排上有變化,所以句式並不呆板,反而由於“雲”“山” 兩字的反覆出現,使語言的表現力得到了加強。短短四句,極顯變幻之致。雲霧山中,碧空響晴,神奇詭異,未可控揣。此是“無我之境”。 後段《得勝令》是“有我之境”。“倚仗”二句,寫人的瞻顧不已。“立”字寫盡了作者對雲山景色的無限眷戀,注目而觀,生怕放過了這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致。作者站在雲海之中,縱目遠望,大有飄然欲仙之態。“回首”二字,寫作者的四顧不暇。作者已登至半山腰,回首看山中景致,景色一片恬靜、平和,山上鹿眠猿戲,分明是人跡不到的世外桃源。“雲霞”二句,寫作者對山中景色的眷眷深情。在作者看來,山中的雲霞開合,晦明變化,以及麋鹿山猿,茅草野花,都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令人愛憐。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情是過去所不曾有的,可見作者一時間似乎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愁,完全陶醉於雲山景色之中了。結尾寫作者邊走邊看,細味山色景觀,漸漸地感到物我交融,人山之間似乎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從而造成了物我渾然一體的交融境界,完成了這幅絕妙的山中行樂圖。這是作者理想的退隱生活,事實上有著濃重的主觀色彩。

    名家點評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曾永義《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雁兒落帶得勝令》是從雲山的美好對大自然的禮讚,寫得很清新明麗,看出他歲月的優遊。

    張養浩(1269—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武宗朝,入拜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被免職。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辭官歸隱,此後屢召不赴。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致力於治旱救災。到官四月,勞瘁去世。追封濱國公,諡文忠。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散曲多寫歸隱生活,寄寓對時政的不滿,懷古和寫景之作也各具特色。有散曲集《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以及《歸田類稿》《雲莊集》。《全元散曲》錄其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數二套。

  5. 雁兒落兼 得勝令 賞析. 作者在《雁兒落兼 得勝令 》中描述了為官時與退隱後兩種不同的 生活 情況。 全曲用對比的筆法,形成強烈反差:在朝時必須卑躬屈膝,秉笏立丹墀,處處仰承權貴意志,如對朝政有所論諫,則可能被判刑。 辭官後的 生活 卻悠然輕鬆,自在飄逸,人如在世外桃源中。

  6. 雁兒落兼得勝令賞析 作者在《雁兒落兼得勝令》中描述了爲官時與退隱後兩種不同的生活情況。 全曲用對比的筆法,形成強烈反差:在朝時必須卑躬屈膝,秉笏立丹墀,處處仰承權貴意志,如對朝政有所論諫,則可能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