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釋名】 穴在頭部發角,為頭之維,故名。 【位置】 頭維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頭側部,額角 髮際 上5分,頭正中線旁開4.5寸處,與 神庭 相平。 《針灸甲乙經》:「在額角 髮際,俠 本神 傍各一寸五分」;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額角入 髮際」。 【解剖】 肌肉:額肌上緣,帽狀腱膜中。 神經:耳顳神經支、上頜神經顴神經顴顳支,面神經顳支。 血管:顳淺動、靜脈額支。 【操作】 向後上方或側下方沿皮刺0.5~1寸。 【功效】 祛風泄火,止痛明目。 古典:寒熱頭痛,目痛多淚,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眼瞼瞤動不止,風淚出,目視物不明。 現代:前額痛,偏頭痛,精神分裂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脫髮。 【配穴】 頭痛如破,目痛如脫:頭維、 大陵。 眼瞼瞤動:頭維、 攢竹。
頭維穴作用與功效. 主治病症:頭痛、頭暈目眩、口痛、迎風流淚、眼瞼 (目閏)動、三叉神經痛、臉部痙攣、疼痛等面部疾病. 作用功效:祛主治頭目病症;有祛風泄火,止痛明目的功效.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眼輪匝肌痙攣等. 足陽明胃經穴道經絡. 承泣穴 、 四白穴 、 巨髎穴 、 地倉穴 、 大迎穴 、 頰車穴 、 下關穴 、 頭維穴 、 人迎穴 、 水突穴 、 氣舍穴 、 缺盆穴 、 氣戶穴 、 庫房穴 、 屋翳穴 、 膺窗穴 、 乳中穴 、 乳根穴 、 不容穴 、 承滿穴 、
2017年12月27日 · 頭維穴頭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是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交會穴。 頭維穴的位置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距神庭4.5寸,現代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眼輪匝肌痙攣等快速找頭維穴的位置圖1.正坐,在頭側部,在額角髮際上0.5寸 ...
穴道介紹. 頭維穴位於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功效「熄風鎮痙,止痛明目」。. 主治頭痛、目眩、迎風流淚、眼瞼潤眶動、視物不明、目痛、面癱、面神經麻痹、神經血管性頭痛。. 近代臨床針刺頭維穴治療血管神經性 頭痛 、偏頭痛與過敏性鼻炎,效果顯著 ...
取定 穴位 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頭維穴位於人體的頭側部髮際里,位於 髮際點 向上一指寬,嘴動時 肌肉 也會動之處(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解剖學位置:在 顳肌 上緣 帽狀腱膜 中;有 顳淺 動、 靜脈 的 額支;布有耳 額神經 的分支及 面神經 額穎支。 穴下為 皮膚 、 皮下組織 、顳肌上緣的帽狀腱膜、 腱膜 下 結締組織 、露骨 外膜。 皮膚由顴顳 神經 和 耳顳神經 分布。 顴顳神經是 三叉神經 第二支 (上頜神經)的分支,分布於 顳區 前部的皮膚;耳顳神經為三叉神經第三支 (下頜神經)的分支,皮內為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分布。 視頻:按揉頭維穴迎香穴方法. 頭維穴主治疾病.
頭維穴. 維基百科 中的醫學內容 僅供參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 醫學聲明 。 頭維穴 是屬於 足陽明胃經 的 腧穴 。 [1] 定位 [ 編輯] 顳部 ,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1] 主治 [ 編輯] 頭痛、眼部疾病如目眩、目痛、視物不明等。 [1] 操作 [ 編輯] 向後平刺0.5~1寸;不宜灸。 [1] 參考文獻 [ 編輯] ^ 1.0 1.1 1.2 1.3 孫國傑 主編. 针灸学.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 ISBN 7-5323-4102-X. 分類 : . 腧穴.
頭維穴為足陽明胃經在頭角部的腧穴,是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交會穴。 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距神庭4.5寸,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顳支。 主治頭目病證。 操作方法為平刺0.5~1寸。 基本介紹. 中文名:頭維穴. 出處:《針灸甲乙經》、《靈樞·經脈》 隸屬經絡:足陽明胃經. 主治:頭目病證. 主要配伍:配合谷穴治頭痛;配太沖穴治目眩. 操作:平刺0.5~1寸. 名稱釋義,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附註,相關論述, (1)頭維。 頭,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內物質所調節的人體部位為頭。 維,維持、維繫之意。 該穴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有維持頭部正常秩序的作用。
頭維穴 是属于 足陽明胃經 的 腧穴。 [1] 定位. 顳部,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1] 主治. 頭痛、眼部疾病如目眩、目痛、視物不明等。 [1] 操作. 向後平刺0.5~1寸;不宜灸。 [1] 参考文献. ^ 1.0 1.1 1.2 1.3 孙国杰 主编. 针灸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ISBN 7-5323-4102-X. 分类: . 腧穴.
【內容】 頭維 ST 8. ﹝釋名﹞. 穴在頭部發角,為頭之維,故名。 ﹝類別﹞. 交會穴:《針灸甲乙經》:足少陽、陽維之會;《素問‧氣府論》王冰註:足陽明、少陽之會。 應以王冰注為準。 ﹝出處﹞. 針灸甲乙經。 ﹝位置﹞. 頭側部,額角髮際上5分,頭正中線旁開4.5寸處,與神庭相平。 《針灸甲乙經》:「在額角髮際,俠本神傍各一寸五分」;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額角入髮際」。 ﹝局部解剖﹞. 肌肉:額肌上緣,帽狀腱膜中。 神經:耳顳神經支、上頜神經顴神經顴顳支,面神經顳支。 血管:顳淺動、靜脈額支。 ﹝刺灸法﹞. 向後上方或側下方沿皮刺0.5~1寸。 ﹝功效﹞. 祛風泄火,止痛明目。 ﹝主治﹞. 古典:寒熱頭痛,目痛多淚,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眼瞼瞤動不止,風淚出,目視物不明。
頭維穴 (顙大) 穴點位置: 在額角髮際向上五分。 平行正中線4.5寸處。 穴點作用: 止 頭痛 ; 明目 。 取穴方法: 額角髮際向上五分,嘴角動時該處肌肉也會動。 頭維穴 (顙大)穴位. 髮際穴. 穴點位置: 平眉上三寸。 穴點作用: 治療 頭暈 、 頭痛 ; 去除睡意 。 取穴方法: 外眼角垂直向上與前髮際交接處。 髮際穴穴位. 陽白穴. 穴點位置: 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穴點作用: 治療 頭痛 、 眼睛疲勞 。 取穴方法: 向前直視,垂直瞳孔,眉毛上緣向上1寸。 陽白穴穴位. 印堂穴 (曲眉) 穴點位置: 在兩眉間宛宛中。 穴點作用: 治療 頭暈 、 頭痛 、 失眠 、 感冒 、 眼疾 。 取穴方法: 兩眉頭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 印堂穴 (曲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