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馬兜鈴 (學名: Aristolochia debilis ), 中文 名因其成熟 果實 如掛於 馬 頸下的響 鈴 而得。 同屬的 北馬兜鈴 ( A. contorta )也有相似藥效。 馬兜鈴為多年生的纏繞性 草本植物 。 其果實為 中藥 之一種,稱 馬兜鈴 。 其根稱青木香,藤稱天仙藤,也可藥用。 腎毒性. [ 編輯] 維基百科 中的醫學內容 僅供參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 醫學聲明 。 馬兜鈴含有的 馬兜鈴酸 具有腎毒性,而且是致癌物質 。 只要非常少量的服用,就會大幅提高未來上泌尿道系統(包含 腎臟 )患癌的風險。 較為多量和長期的服用則會造成無法逆轉的 腎衰竭 。 [ 1][ 2] 形態. [ 編輯]

  2. 簡介. 馬兜鈴屬常綠木質藤本,原產台灣、琉球、菲律賓及印尼。 以嫩莖纏繞攀爬,蔓長可達5m。 全株有毛。 互生葉片形狀變化多,從長橢圓狀腎形到戟形都有,因此也有異葉馬兜鈴的別名。 花單生,深紫褐色喇叭狀,開口黃色,花徑約1.5公分。 栽培. 全日照溫或半日照溫暖環境,根系強壯,喜好肥沃且培水良好的壤土或培養土種植。 不耐旱,介質略乾就澆水。 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 莖蔓過密時可以酌加修剪。 播種法繁殖。 應用. 適合盆栽或直接露地栽培,架設攀爬架、花架、涼棚等設施,或直接依靠在鐵窗、欄杆邊攀爬生長。 葉片是台灣麝香鳳蝶、珠光鳳蝶、黃裳鳳蝶、紅紋鳳蝶及大紅紋鳳蝶等幼蟲之食草。 ,在蝴蝶園、學校與生態農場等地種植。 知識.

  3. 學名: Aristolochia shimadai Hayata. 科屬別馬兜鈴科. 別名:戟葉馬兜鈴、天仙. 用途:在台灣,馬兜鈴科的植物共有7種 (台灣早期存在的有五種:港口馬兜鈴、台灣馬兜鈴、琉球馬兜鈴、瓜葉馬兜鈴與高氏馬兜鈴,另有新引入的卵葉馬兜鈴與彩花馬兜鈴,合計有 ...

  4. 簡介. 馬兜鈴屬落葉木質藤本,原產巴西。. 以嫩莖纏繞攀爬,蔓長可達10m。. 互生心型葉,長7~12cm、寬10~20cm,葉面或有白色斑點,葉腋有圓形托葉。. 花開於葉腋,花瓣已經退化,由萼片癒合特化成囊狀,再下垂擴大發育成巾狀的花,白色花有咖啡色網狀花紋 ...

  5. 學名: Aristolochia kankauensis Sasaki. 科屬別馬兜鈴科. 別名:恆春馬兜鈴、卵葉馬兜鈴、耳葉馬兜鈴. 用途:在台灣,馬兜鈴科的植物共有7種 (台灣早期存在的有五種:港口馬兜鈴、台灣馬兜鈴、琉球馬兜鈴、瓜葉馬兜鈴與高氏馬兜鈴,另有新引入的卵葉馬兜鈴與 ...

  6. 馬兜鈴」中文俗名得自本種熟果酷似馬頸下所掛的響鈴。 本種通常清晨5時許開花,雌蕊先熟,腺體發出腐肉氣味吸引潛葉蠅或毛虻等昆蟲鑽入球形空腔內;花冠筒內壁的毛向內倒生,昆蟲只能進不能出;經過一晚,雌蕊枯萎,雄蕊成熟,花藥開裂,原本阻礙出口的逆毛變軟萎縮;沾附了花粉的蠅虻離開後鑽入下一朵花中,發揮了異花授粉的作用。 < 返回上一頁.

  7. 這棵小蔓藤是臺灣特有的瓜葉馬兜鈴,1915年由日本學者早田文藏在《臺灣植物圖譜》第5卷中命名發表。 當時指定川上瀧彌1909年4月在嘉義梅子坑採到的標本為正模式標本(holotype),目前存放在日本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

  8. 馬兜鈴 Aristolochia spp. 馬兜鈴科. 多年生藤本植物,因其成熟果實如掛於馬頸下的響鈴而得。. 葉互生,花單生於葉腋,喇叭狀,果實屬蒴果,形狀為橢圓形或倒卵形,表面具條狀縱稜線。. 全株有毒,種子毒性較大,馬兜鈴含有的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一般當作 ...

  9. 馬兜鈴」中文俗名得自本種熟果酷似馬頸下所掛的響鈴。 本種通常清晨5時許開花,雌蕊先熟,腺體發出腐肉氣味吸引潛葉蠅或毛虻等昆蟲鑽入球形空腔內;花冠筒內壁的毛向內倒生,昆蟲只能進不能出;經過一晚,雌蕊枯萎,雄蕊成熟,花藥開裂,原本阻礙出口的逆毛變軟萎縮;沾附了花粉的蠅虻離開後鑽入下一朵花中,發揮了異花授粉的作用。 < 返回上一頁.

  10. 馬兜鈴屬的植物是很多蝴蝶之重要食草,台灣原生種有瓜葉馬兜鈴(A. cucurbitifolia Hayata)、大葉馬兜鈴(A. kaempferi Willd.)、蜂窩馬兜鈴(A. foveolata Merr.)、港口馬兜鈴(A. zollingeriana Miq.)及台灣馬兜鈴等5種,其數量均不多,值得加強保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