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4 天前 · 全球最大手機鏡頭製造商大立光,近期被指控盜用德國公司 MVTec 的「HALCON」軟體,檢方依違反著作權法、詐欺及偽造文書等罪名,起訴大立光及姓總處長等 10 人,求償金額上看 10 億元。. 大立光曾經是台股股王,2013 年先後控告玉晶光、三星電、惠普、先進光 ...

  2. 2024年1月9日 · 「當時台灣還沒有自己的機器人,都是國外廠商。 」識忠表示,彼時的機器人必須由軟體工程師操作電腦,讓手臂了解位置在哪裡,才能下指令動作,等於手臂歸手臂、電腦歸電腦。 反映在供應鏈,手臂商只出手臂,如果客戶有特殊應用,需要視覺系統再和外接鏡頭廠商合作,即使是世界工業機器人 4 大家族:瑞士 ABB、德國庫卡(KUKA AG)、日本發那科(FANUC)和安川電機(YASKAWA),亦皆採此做法。 達明當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依循 4 大家族現有產品功能,以低價取勝;第二條路看是否能找出市場痛點,研發新產品。 「我們選了第二條路。 」識忠指出,當時觀察到市場缺乏結合視覺和手臂的產品,就算不少廠商宣稱自家的機器人有視覺功能、可以認知環境,卻很難落實到應用端。

  3. 2023年11月17日 · 「背信罪」的條文很簡單,為他人處理事務,卻因為個人心術不正,所以做了違背任務的行為,導致他人產生財產上的損害。 不過,在談「背信罪」之前,必須先談跟「背信罪」有孿生關係的「業務侵占罪」。 業務侵占的概念相對於背信來說,比較簡單,使用上也比較容易。 就是從事業務的行為人,對於業務上持有物品,起了非分之想,占有本來不屬於自己的物品。 例如超商店員在櫃台收錢時,將收到的款項挪為自己所用;或是大樓保全人員,將收到的住戶管理費放進自己口袋,不過業務侵占在法律定位是背信的特別規定。 因為從事業務會被賦予一定任務的執行,但被交託任務後,用侵占的手段來違背任務,所以如果構成業務侵占,就不能再討論背信。 回到背信基礎的法律要件,背信是受他人的委任而為其處理事務,所以行為人和他人一定有內部關係。

  4. 2023年11月27日 · 今(2023)年 5 月,輝達(NVIDIA)成為全球第七家市值突破 1 兆美元的企業,包辦世界 8 成以上的 AI 晶片設計。 為何能在強敵環伺的半導體業勝出? 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仁勳坦言,這是因為輝達比其他公司更渴望成功,「我的生存意志,強過了幾乎每個想殺死我的人。 」在創業的前 10 年,輝達曾 2 度瀕臨倒閉。 延伸閱讀: 「公司存在的理由是什麼? 」微軟達到市值高點,背後關鍵在於納德拉不斷自問的這題. 始終不向現實低頭,輝達 2 度走出倒閉危機. 1993 年輝達成立,經過 2 年努力研發推出第一代顯卡 NV1,可惜市場銷量不佳,只能裁員求生存,員工數從 100 多人降到 30 幾人。

  5. 2024年4月24日 · 亞興雖然說,企業難以控制全球變局,時碩的應對方式回歸基本功: 聚焦全球利基市場、打造高附加價值產品,以及多元產品線。 他們跨足的市場包含汽車零件(安全系統、傳動系統以及新能源車)、工業應用產品(流體、氣體控制系統、半導體設備相關金屬製品、高端自行車零組件)、航太產業等。 如此一來,即使產業題材更迭,他們仍能靠多元利基市場分散風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 2021 年買下天陽航太 36.72% 股權,在當時是反向操作。 」亞興說,3 年前全球受到疫情影響,許多航班被迫取消、縮減,航太產業受到大衝擊,但他危機入市,背後的觀念就是看準景氣輪動,如今疫情解封,航空產業也已回溫。 工廠布局也是一樣概念,如果涉及軍工產業,要避開政治風險高的地區,也要多元化布局、不過度集中。

  6. 2019年6月11日 · 1. 決策效率低落: 過往,郭台銘可以憑藉個人智慧與經驗,在面對市場變化時,迅速做出決策,提早做出防範措施。 如今,9 人小組來自各領域的專家,看事情的角度不盡相同,為找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勢必需要較長的討論時間,可能會錯過決策最佳時機,降低應變的彈性。 顧客需求多變、團隊像散沙? 優秀店長不只管事,更要抓住人心! 【超級店長學】一次搞定顧客、團隊! 2. 個人或群體獨大: 一般來說,集體領導的成員應處於相等的地位,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與時間發表想法。 然而,在實際的決策中通常很難達到平衡,有可能陷入某個較重要的個人或部門獨自決策。 3.

  7. 2021年6月1日 · 去年我們經歷過疫情,整個國外旅遊生意歸零,靠著全部新開發的國內旅遊,拉回生意到疫情前七八成,這樣的一線戰隊們,絕對值得信任,可以在最短時間找到宅經濟的機會。 而身為主管的我,要給的是信任與尊重,時時等著看學習與成果,並給予彈藥支援。 摧毀與部屬間信任關係的地雷句型. 「你覺得這案子會中嗎? 」我常用這句話開頭問。 「不會。 我寧可去做這個,我傳給你看。 」團隊的總監回答我。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好、很坦誠的交流與溝通互動。 但相反的,我看到的案例普遍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