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根據農曆制定,但事實上,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國曆(陽曆)制定 ,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等份,每等份各佔黃經15度(一年365天除以24,每等份大約15),因為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時間幾乎相等,故二十四節氣的國曆 ...

  2. 二十四節氣表. 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蘇。. 這時春風遍吹,天氣漸暖,冰雪溶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 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 大部分 ...

  3. 2016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將「二十四節氣——中國人藉由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作名錄。 該非遺項目的擴展名錄包括: 九華立春祭 、 班春勸農 、 石阡說春 、 三門祭冬 、 壯族霜降節 、 苗族趕秋 、 安仁趕分社 。 [2] 起源 [ 編輯] 中國古代利用 土圭 實測 日晷 ,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 太極圖 中 四象 的太陰、長至、 冬至 ),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 夏至 )。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日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 春分 」和「 秋分 」,人類各民族多有此四。 在 商朝 時只有四個節氣( 四象 ,即 四季 ),到了 周朝 時發展到了八個( 八卦 )。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4. 2024年7月8日 · 24節氣是一種古老的時間系統,代表著自然界的律動和節氣的變化。 在古代,人們發現每當太陽達到15度的倍數位置時,自然界會出現明顯的節氣變化,如季節、氣溫、降水、天氣等。

  5. 引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24節氣資料. 小寒(國曆1月5或6或7日). 大寒(國曆1月19或20或21日). 立春(國曆2月3或4或5日). 雨水(國曆2月18或19或20日). 驚蟄(國曆3月5或6或7日). 春分(國曆3月20或21或22日). 清明(國曆4月4或5或6日). 穀雨(國曆4月19或20或 ...

  6. 2023年5月3日 · 24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曆中將一年分為24個時間節點的方式,每個節氣代表特定氣象和農事活動,也與人們的生活節奏、飲食養生息息相關。 了解2023二十四節氣日期、由來、意涵、口訣,現在開始順時養生。

  7. 節氣 指二十四时节和 气候 ,是 中国 古代用来指导 农业 之 历法 曆注 [1] 。 中国傳統夏曆( 農曆 )是一种「 阴阳曆 」,同時根据日、月运行制定,「陰」是以 朔望月 为基准确定,「陽」是以地球自冬至繞太陽公轉一圈为基准确定歲實,每 回歸年 約365.2422日,二十四節氣據此而劃分,其中: 春分 是於 黃經 (太陽經度或天球經度)0°( 春分点 )。 夏至 是於在 太陽 到達黃經90°時(太陽幾乎直射 北回歸線 ,北回歸線以北 白晝 最長)。 秋分 是於黃經180°( 秋分點 )。 冬至 是於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 一年劃分了二十四節氣,與現代曆法將 一日 劃分為二十四 小時 ,兩者數字同為 24 。

  8. 24節氣是怎麼算出來的? 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天會向東移動大約1度。太陽走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運行軌跡稱為「黃道」。 沿著黃道,太陽每走15度所經歷的這段日子稱為一個「節氣」,不是特定的一天。 一年走360度,所以總共有24個

  9. 古代農民可能記不準日期和時間,卻往往對二十四節氣瞭如指掌,這是因為節氣與農業有着密切的關聯,廣大中國農民所熟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 ...

  10.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的重要部份,是長年累月透過觀測太陽週期運動、季節和物候規律,配合社會需要逐步改進而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古時應用於發源地黃河流域,隨後普及全國以至周邊國家。 地球圍繞著太陽作橢圓形公轉,其自轉軸並非垂直於公轉面,而是傾斜約23度。 從地球上觀察,太陽相對遙遠恆星的軌跡被稱為「黃道」。 概念上,節氣是近乎均勻分佈於「黃道」上24個位置的時刻。 一個循環歷時一年,更精確地說是一個「回歸年」。 二十四節氣是統稱,內含「中氣」和「節氣」各十二個,名稱列於附表。 以春分為第一個「中氣」,接著是「節氣」和「中氣」相間排列,以驚蟄為最後一個「節氣」。 「曆」史.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