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11年5月31日 · 請你參照 99 100年第一次國中基測六科量尺總分PR值及累積人數對照表 來用,一個重要的觀念是要看PR不是看分數,例如今年考380 (PR88),那你就要找這一份分數裡面PR88上下加減2個PR為主要的考慮因素,而今年最頂層還是殺的你死我活,但是一般程度的錄取的PR一定會下降,這是因為少子化的影響已經開始了! 還有記住這是去年兩次擇優以及申請入學及登記分發兩種管道都算在內的最低錄取分數,如果你要拿這一份的PR去申請不一定會上,但是只要第二次基測的成績沒有大暴走的話,最終的分數還是回歸到這一份表的常態。 今年一般而言PR90以下的錄取分數都會比去年低2-3個PR值,但是申請入學都會比登記分發高一個PR左右,你也可用這樣的標準來考慮要不要考二次基測。 至於這樣的表準不準呢?
2022高中部畢業生錄取各大學、醫學、科大等榜單。 2021高中部畢業生錄取各大學、醫學、科大等榜單。 2020年高中部升國立大學榜單
2012年7月17日 · 1.衛 我不清楚,但從錄取分數看應該是所很棒的私立 2.我以前基測考場是在金陵,金陵環境還不錯,很乾淨設備算新 而且校內設有萊爾富,附近地區又是大賣場家樂福,還有 IKEA 和咪死特都那
恭賀!!本校高中部與國中部學生參加113學年度新北市北區學生美展,榮獲佳績!! (國中部+高中部共有35位晉級全國賽)
- 校史
- 歷任校長
- 校內主要建築
- 校內文化資產
- 外部連結
1882年7月,加拿大長老會宣教士馬偕在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設立一所神學院「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IIege),後世以「牛津學堂」著稱,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 1901年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改為神學校(即後來的台灣神學院)。1911年年底,馬偕博士的長子偕叡廉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後,返台籌辦一所中學校;同年,教會將宣教中心移到首府台北,並將神學校遷往該地,遺留下來的牛津學堂舊址即成為新學校的預定地。 1914年3月9日,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核發設校許可,該日期恰好與馬偕博士42年前登陸淡水的日期相同,也成為日後的校慶紀念日。同年4月4日,淡水中學校(Tamsui Middle School)在牛津學堂舉行開學典禮,當時的總督府學務課課長、淡水支廳廳長等政府官員皆來參加。...
偕叡廉:1914年3月9日—1935年8月31日(淡水中學創辦人,期間曾有羅虔益(Kenneth Dowie)、廉叡理(Rev.G.A.Williams)、高華德(Rev.W.G, oates)、孫雅各等牧師代理,後因皇政會攻擊而辭職。1954年引爆董事會/校長之爭)八角塔
1925年6月竣工。這是淡江中學歷代的精神堡壘,是1925年時該校幾何老師加拿大宣教士羅虔益(K.W.Dowie)所設計,他成功的融合了中國的寶塔和西方拜占庭式建築。八角塔採用很多地方性的建材,按農舍三合院格局兩翼教室依次降低(現已增建二樓),前端有兩座八角型衛塔,三塔環護青翠的前庭,中間開椰林 道通正門,主塔正面以磚面和粉面紅白交替,非常美麗。正門以觀音石雕出雀替和宮燈,誇張中國色彩,上有吳廷芳的篆隸「私立淡水中學」和校訓「信望愛」─這也是八角塔的象徵。
體育館
建於1923年,造型模仿閩南式農宅貌樣,是台灣建築史上中西合璧建築的代表作。曾作為馬偕博士來台設教五十週年和六十週年慶典的大禮堂,是教會史上的著名古蹟。昔稱「男生體育館」目前仍是學生最愛的運動場所。
大禮拜堂
淡江中學禮拜堂竣工於1965年,佔地面積825坪,在當時是遠東最大的教堂,可容1,500人。教堂是由馬偕博士的外孫,也是淡江中學美術老師陳敬輝所設計,建築師則是陳能通校長長子陳穎奇長老。 教堂正面是用大面積的洗石面與石板砌成,做出中世紀石砌教堂的風格;左邊是略為改良的八角塔鐘樓,鐘塔下方十字架加聖經的圖案則是淡江中學的校徽,前面的蓮花池和小橋是校徽的形狀,池中的大杯取聖經詩篇二十三篇中「福杯滿溢」之意。矗立於古老、綠意盎然的校園中即協調又醒目,也帶動了淡江中學濃厚的音樂和美術校風,也很清楚讓人明白這是一所教會學校。 在電影《不能說的祕密》中葉湘倫(周杰倫飾)畢業典禮的場景就是在禮拜堂內所拍攝,挑高的屋頂、彩繪玻璃、巨大的管風琴,更增添濃郁的莊嚴氣息。(禮拜堂黑色大吊燈等部分拍攝道具仍未拆除)
馬偕墓園
馬偕墓位在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後方,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公告為第三級古蹟,當前為新北市市定古蹟,由淡江中學管理。其中馬偕博士於1901年6月2日喉癌逝世前,即親擇此地為其埋骨之所在,家人遵其遺囑,以一堵圍牆將其墓與其他洋人之墓隔開以表明馬偕為臺灣人。墓碑較高者(如燭臺)為馬偕的墓,右邊是妻子張聰明之墓,左邊是偕叡廉夫婦(他們在 1914年創淡江中學),外圍則是學生、馬偕初期傳道時的信徒、姻親、嫡系學生之墓,馬偕夫婦的墓碑,正面是英文和河洛話羅馬拼音,背面是漢字。
外僑墓園
淡水外僑墓園,與馬偕墓園以一牆隔開,此地原為英國領事館所設立並管理,作為自清末以來百餘年間在淡水之外國僑民公墓。俗稱「西仔墓」或「番仔墓」,當前保存約為70多座墓,型態造型不一,成為目前全台最完整之外洋墓園,以及作為淡水國際港之見證,而被列入古蹟保存。共分為四大區:商人、海官、天主教、基督新教。 墓園裡最早的一座墳墓是在西元1867年(同治6年)設置,由英國人查爾斯伯爵(Charles Earl)將2歲夭折的女兒葬在紅毛城後方山坡上,英國領事館則是從1870年(同治9年)開始管理墓園,而英國領事館遲至1890年(光緒16年)才真正擁有第一本的帳冊,西元1909年(明治42年)9月,英國人共同墓地管理者、大不列顛領事代理人清水重隆以銀壹佰圓「無限期無條件」向臺北廳借此墳地。因而維持到至今。目前土地屬國有財產局,當前則委由加僑協會負責管理與維護。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4年9月23日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级中学,是位于 新北市 淡水区 的 完全中学,附设小学与幼儿园,由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所属,创设于1914年,为北台湾最早的私立中学。 校史. [编辑] 牛津学堂旧址,现座落于真理大学淡水校区. 1882年7月, 加拿大 长老会 宣教士 马偕 在 沪尾 (今新北市淡水区)设立一所神学院“ 理学堂大书院 ”(Oxford CoIIege),后世以“ 牛津学堂 ”著称 [2],为 台湾神学院 、 真理大学 的前身。 1901年马偕博士逝世后,牛津学堂改为神学校(即后来的 台湾神学院)。 1911年年底,马偕博士的长子 偕叡廉 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后,返台筹办一所中学校;同年,教会将宣教中心移到首府 台北,并将神学校迁往该地,遗留下来的牛津学堂旧址即成为新学校的预定地。
100學年畢業生,學測成績最高分69級分與50級分以上人數為大淡水適性學區4所學校之冠。 本校自引進外國籍英語教師並實施英文分級教學後,雖然學生入學時基測成績較其他公立學校學生差,但因學校教授英語特色課程後,學生在英文學測成績表現上逐漸進步 【表五】。 (三)學生畢業進路. (四) 繁星計畫和低收入戶畢業生升大學之人數和百分比. 綜合上述,本校學生不論在升學或多元學習表現,逐年進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