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9日 · 讓世界看見台灣電影的偉大導演楊德昌,他所留下的經典作品《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一一》在經重新修復後,數位修復版即將由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與傳影互動接續合作上映,回台灣大銀幕與觀眾見面!

  2. 2020年3月11日 · 台灣社會所發生的事件與激發出來的公民力量讓台灣在人權保障上一步步前進發生於1993年的鄧如雯案便促成了家庭暴力防治法的誕生.....讓律師告訴你遇到家暴一定要記得的三個步驟

    • 第一類,外電
    • 第二類,生活常識
    • 第三類,翻譯小說
    • 四,本土新聞

    來自外國的新聞看起來和同志「文學」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外電傳遞的價值觀(將同志視為惡徒)終究會影響文學。外電明確告知台灣讀者,同性戀是反共大業的罪人。1952年,《聯合報》根據合眾社華盛頓外電刊出「美公務員同性戀愛 百餘人被免職」一文,指出美國國務院「認為這些同性戀愛分子(被革職的一百多名公務員)是安定的危險所在」。1953 年,《聯合報》根據美聯社華盛頓外電刊出「同性戀愛共黨嫌疑 美國務院百餘職員 因此犯罪打破飯碗」一文。這兩則美國的國務院新聞只是類似外電的冰山一角,但足以證明我先前的推測:美國報業的動態(如,關心國務院的同性戀消息)也會導致台灣的動態。類似的外電於1950、60 年代的報紙持續刊出,提醒本地讀者同性戀怎樣禍害西方國家。既然美國將同性戀視為毒蛇猛獸,那麼受到美國保護的中華民國...

    生活常識是指至今各種媒體仍然大量刊載的「保健小常識」、「生活小祕訣」短文。這些短文看起來和同志文學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這些短文對社會公眾(包括未來的文學寫作者)持續灌輸傳統對待同性戀的態度。一九五○年代報社將號稱來自美國的生活常識,翻譯改寫成為教育讀者大眾的通俗文章。我並不確定這些文章到底是由誰執筆、到底有沒有忠於外文資料,但我確信這些文章以美國科學(醫學、心理學)之名、行端正社會風氣之實。 例如,署名「毅振」者於 1958 年的《聯合報》「副刊萬象版」發表<關于性荷爾蒙的答案>(長達 1300 多字)一文,指出「性荷爾蒙能夠治療同性戀嗎?不能。不論男女同性戀的成因是由於心理而非由於生理的。」文中唯一提及的醫學權威是個美國人。這篇文章告訴讀者:同性戀是一種需要被治療的病,要讓「心理」專家去管。...

    翻譯小說不算本土同志文學。但我認為,許多本土公眾先在 1950 年代報紙讀過凸顯同性戀的外國文學,後來才在 1960 年代接觸本土作家的同志文學。 我在 1950 年代《聯合報》發現兩個例子:(一)美國小說《月誓》(The Moon Vow),(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的作品《遣悲懷》(法國版書名ET NUNC MANET IN TE;英文版書名Madeleine)。這兩篇作品值得注意,除了因為它們「顯然」都在 1950 年代向國內讀者介紹同性戀與文學,也因為它們「隱然」都跟冷戰策略部署有關:(一)美國小說《月誓》符合冷戰反共策略。小說敘事的主要行動,就是批判舊中國(也就是美國在冷戰的主要對手),並且教導中國人民接受「正常的」、「科學的」兩性教育。(二)紀德的...

    這一小節最前面已經提過《聯合報》的兩則 1951 年社會新聞。事實上《聯合報》在整個一九五○年代都對同性戀保持高昂興趣。黃道明在《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指出,1959 年的《聯合報》「讀者投書」感嘆「新公園」成為「同性戀」的「男娼館」、1971 年的《大眾日報》則更詳細報導新公園的同性戀「組織」。黃道明認為這兩篇報導都可以讓讀者更清楚掌握《孽子》的時空脈絡。既然黃道明細談 1971 年的《大眾日報》而非 1959 年的《聯合報》,那麼接下來我就檢視 1959 年《聯合報》讀者投書。署名「男娼的禍害掙扎中的不幸讀者(台北)」者指出,「新公園已經成了半公開的男娼館,同性愛的泛濫地」、「這裡有成群結黨的可憐少年經常有計劃的勾引外籍有那種變態嗜好的男士」、「請市府趕快為新公園添置路燈,派警員巡邏...

  3. 2024年2月19日 · 台剧非杀人小说刘冠廷王净隋棠三角恋谁才是命案凶手?. by Marie Claire 美丽佳人 2024/02/19 874 1. 《非杀人小说由刘冠廷王净隋棠领衔主演一宗公寓命案背后藏有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 不仅是命案推理,更是对人性底层的深入探讨 ...

  4. 2021年8月3日 · 2021 年 6 月,身为防暴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骚扰防治法)推手之一的高凤仙监委与世长辞。现代妇女基金会带我们一起回顾,高凤仙监委为台湾性别暴力防治的付出。

  5. 2018年11月30日 · by Womany Jade Jhuang 2018/11/30. 今天是彭婉如逝世紀念日也是台灣女權日。. 彭婉如命案推動了婦女夜行權更讓擱置兩年的性侵害犯罪防治法通過。. 勿忘此日由生命換來的婦女權益。. 1996 年 12 月 31 日,是台灣婦女權益最黑暗卻也是最光明的一天 ...

  6. 2023年6月13日 · 从《人选之人—造浪者》的大切面,看台湾的 #MeToo 风波:拔除完美受害者迷思!. 《人选之人—造浪者》播出后,其中涉及职场性骚扰的剧情引起广泛讨论,更引发了台湾 #MeToo 风波。. 笔者就这部剧集的大面向,探讨这次的争议事件。. “我们不要就这样算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