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 藍鼎元、曹謹與葉廷祿.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號鹿州,福建漳浦人。. 鹿州在1721年隨其族兄藍廷珍(南澳鎮總兵)來台鎮壓朱一貴起義,當時閩籍的「鴨母王」原本與粵籍的杜君英共同領軍攻入府城,後來因為利益分配不均以及閩粵分類的意識導致 ...

  2. 一. 怎會是「台灣新詩史」? 為何稱“an unfinished project”? 本地有識者應該可以同意:雖然「文學史書寫」一直是學術界熱門議題,但願意以台灣文學史(學)研究為志業者實屈指可數。 與中國大陸學界相比較,其人數差距便更為明顯。 後者自一九八五年提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與八八年關於「重寫文學史」的討論(陳思和、王曉明主持)以降,厚植了一批學養與識見俱佳的堅強隊伍,其主張與關懷如下: 1.確立文學自身的自主性,積極擺脫文學與政治勢力的關聯。 2.整體觀的提出與把握,亦即視近百年中國文學之發展為一具內在關係之有機整體,並從方法上改變細碎、個別的研究路向。

  3. 由紀弦、鍾鼎文、葛賢寧三人發起,1951年11月5日起借《自立晚報》版面創立的《新詩週刊》,發刊辭提及「詩是藝術,也是武器」、「一面戰鬥,一面創造,我們來了」;1954年10月,由軍中詩人於左營孵育的《創世紀》,代發刊辭〈創世紀的路向〉力主「新詩的 ...

  4. 一. 詩人與詩運領袖紀弦於1953年2月創辦《現代詩》,3年後成立「現代派」、提出六大信條,一舉使《現代詩》成為戰後台灣現代主義詩潮的前鋒與重鎮。 1959年3月,這份刊物開始由盛轉衰,一直勉強支撐到1964年2月(第45期)終於不得不停止出刊。 儘管如此,就文學史的角度而論,五0年代台灣詩壇幾乎可以逕稱為「《現代詩》的時代」。 在學界關於《現代詩》季刊的眾多研究中,至少有兩篇必須一讀:一為奚密借助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理論,從文學社會學角度對《現代詩》所作的考察;一為政治大學中文所陳全得的博士論文〈台灣《現代詩》研究〉。 [1]兩文雖篇幅大小不一,論旨亦各有所重,然皆頗具參考價值。 不過,關於《現代詩》與其他刊物間「跨國」交流、互動的問題,顯然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5. 2005年1月28日下午,冬雨淒迷,幻美的旅者的足迹在人間消遁,中國現代著名的九葉詩派的“九葉”又少了“一葉”,溫州文壇的一顆巨星隕落了! 九葉詩派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詩歌流派之一,1940年代與“七月詩派”作爲“詩的新生代”的兩個浪峰“相互激揚,相互滲透,形成一片闊大的詩的高潮”(唐湜《詩的新生代》);1980年代再次閃光,與其時興起的朦朧詩群體相互輝映,爲中國新詩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 唐湜先生在九葉詩派中的身份是雙重的,不僅是詩人,而且是最重要的詩評家之一。

  6. 叛變降唐後,任宣武節度使。後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黃巢軍,並逐步兼併了徐州、袞州、鄆州,控制了河北各鎮。天複元年( 901 年)被封爲梁王,西元 907 年代唐稱帝。 丘逢甲批評錢鏐具備強大的實力,在朱溫篡唐時卻不肯起兵勤王,反而接受後梁的

  7. 關鍵詞. 存在主義、存在形式、瘂弦、歷史意識. 前言. 瘂弦與張默、洛夫等人籌設創世紀詩社,澆灌台灣詩壇,影響至今;更以一本《瘂弦詩集》[1]流傳於世,而〈深淵〉能夠激起壯闊的迴響,〈如歌的行板〉更是流利的詩韻令人昂揚。 瘂弦的豐名與佳評,堪稱是台灣詩壇獨特且驚怪的現象。 早有論者指出,瘂弦的詩極具戲劇性結構的特色,如張默在《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中,論定瘂弦的詩作具有「戲劇性」、「思想性」、「鄉土性」與「世界性」,[2]將瘂弦詩歌廣闊的指涉、深厚的底蘊、超拔的視域,提出公允的評述。 然而,更重要的是瘂弦詩作中內在於戲劇性的「荒謬性格」,頗有荒謬劇的味道,是對存在形式的荒謬指涉,將存在與命運統攝在人生的荒謬上,以為人生經驗的鑑照,在現實中感受存在的荒謬,展現強烈的主觀評判與批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