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8日上午數位發展部本部大樓大門發生槍擊案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中正第二分局獲報立即前往一名54歲張姓男子遭逮捕。 據調查,男子是因爲不滿民進黨及其政策,才犯下此案。 經勘察案发現場大門玻璃破碎無人受傷 [21] 。 該起槍擊事件是台灣政府部門遭民眾持槍射擊的首例 [22] ,也是繼桃園派出所槍擊事件后一周内的第二起槍擊案。 組織架構. 部長 (一人,特任) 次長 ( 政務次長 二人,比照 簡任 第十四職等; 常務次長 一人,列簡任第十四職等) 主任秘書(一人,列簡任第十二職等同司處長) 參事、技監(列簡任第十二職等同司處長) 部內單位. 業務單位 [23] [24] [25]

  2. 科倫拜校園事件 是1999年4月20日於 美國 科羅拉多州 傑佛遜郡 哥伦拜恩高中 發生的 校園槍擊事件 。 兩名 青少年 學生 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 配備 槍械 和 爆裂物 進入校園,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其他24人受傷,兩人随即 自殺 身亡。 這起事件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血腥 校園槍擊事件 。 這起屠殺事件引起了有關 美國槍械暴力問題 的爭論。 許多人也開始關注在中學校園裡常見的 欺凌 現象和學生間的 小圈圈 文化,和在 美國社會 中常見的暴力 電影 和 電子遊戲 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有幾個受害者據傳是因為他們忠誠的 基督教 信仰而遭殺害,也引起人們開始關注對於信仰價值在社會和校園裡普遍衰退的現象。

  3. 兇手 尼達爾·馬利克·哈桑 (英语:Nidal Malik Hasan) 是一名美國陸軍 少校 及 精神科 醫官 ,在該案中殺了13人並造成30多人受傷。 [3] [4] 這是在美國軍事基地所曾生過最嚴重的槍擊案。 [5] [6] 參議員 喬·李伯曼 [7] 、 巴利·麥卡夫瑞 (英语:Barry McCaffrey) [8] 將軍等多人都稱此事件為 恐怖攻 。 [9] [10] 美國國防 和聯邦執法機構已將此槍擊案歸類為一起 職場暴力 (英语:workplace violence) 事件。 [11] 兇手哈桑在事件中遭槍擊而導致腰部以下 癱瘓 。 [12] 2011年7月20日,軍事法庭將其提訊,並根據《 統一軍法典 》,控其犯有13項 蓄意謀殺 和32項謀殺未遂。

  4. 連勝文槍擊案 ,又稱 1126槍擊事件 ,是2010年11月26日,發生於 台灣 臺北縣 永和市 的一起槍擊事件。 2010五都選舉 前一天晚上,時任 台北縣議會 副議長 陳鴻源 舉辦造勢晚會,永和當地的 幫派 份子林正偉(綽號「馬面」) [1] [2] 聲稱因土地糾紛原鎖定對象為陳鴻源,最後卻認錯人誤傷 連勝文 。 [3] [4] 該事件造成 中國國民黨 中央委員連勝文受傷,以及周遭無辜平民黃運聖遭受波及彈擊不治身亡 [5] [6] 。 此槍擊案對2010五都選舉結果造成影響。 事件經過 [ 編輯]

  5. 這次襲擊是德克薩斯州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校園槍擊事件 [7] ,也是自2012年 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 [3] 以來發生在美國小學的死亡人數最多的槍擊事件。 事件發生後,負責該事件的數名執法官員因不恰當的應對方式受到批評。 德克薩斯州 州長格雷格·阿伯特(Greg Abbott)最初讚揚了負責該案件 先遣應急人員 的行動,但其後要求對事件指揮官不作為的情況進行調查:警方在槍擊地點等待了78分鐘後才強行進入教室與槍擊者交戰;同時因為警方封鎖了校園,數名警察與試圖進入學校營救兒童的平民發生了暴力衝突。 [8] [9] [10] 事後,當地官員和州政府官員對於警方的行動進行了失實報導,誇大了警方的應對行動。

  6. 科倫拜校園事件 是1999年4月20日於 美國 科羅拉多州 傑佛遜郡 科倫拜高中 發生的 校園槍擊事件 。. 兩名 青少年 學生 艾瑞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伯德 配備 槍械 和 爆裂物 進入校園,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其他24人受傷,兩人隨即 自殺 身亡。. 這起 ...

  7. 下午12時46分聖布魯諾警方收到YouTube總部發生槍擊的報案。 [8] 疑犯納森·阿格達姆(Nasim Aghdam所使用的槍枝一次能夠填裝十發子彈且她在重新填裝前完整用完十發。 [9] 阿格達姆最後朝自己的頭部開槍自殺身亡,她去世時距離其40歲生日相差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