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蔡淑女提供. 失智走失尋人,家屬切記4要點. 失智長者走失家屬難免焦急失措蔡淑女歸結多年協尋經驗有4個建議: 1.從失蹤人口和無名屍系統比對經驗,兩者明顯看得出地緣關係,因此須從他最後出現的地點開始找。 照顧失智病患多年的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也指出,大部分失智失蹤者其實沒有走很遠,雖然就在附近,但常在很難找的地方,因此必須挑戰自己的直覺,才能在最短時間找到人。 2.發現失蹤時可立即就近報案,不必等24小時,愈早通報協尋,找到的機會就愈高。 3.報案後,一般失蹤案件警方是「受理」,但未必會立刻通報警網搜尋,家屬要進一步要求警方沿途調監視器,並提醒員警通報警廣或里長協助廣播協尋。

  2. 70多歲的林伯伯剛確診罹患失智症,家人正為他申請防走失手鍊。 2017年6月15日下午,林太太突然身體不適去看醫生,獨留他一人在北投家中,林太太回家後,發現先生不見了。 家人憂心如焚,四處尋找,擔心他有糖尿病如未注射胰島素,恐有生命危險。 十多天後,林伯伯在中正山山區被找到,不幸已死亡。 法醫相驗後研判,他可能在走失當天就已死亡。 「一個家人失蹤,引發一個家庭失序,甚至是永遠失去至親的遺憾。 很多家庭日夜在等待,那些迷失路途的家人可以平安歸來。 那種生死未卜的不確定感、擔憂、恐懼、思念、自責,外人難以體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副秘書長楊美陵說。 失智老人走失48~72小時,若無人救援,死亡率提高三至四成,需要家庭、社區、警政系統、全民一起張開防護網,才能終結失智失蹤的悲劇。

  3. 自己可以怎麼關懷社區裡的失智者? 他因緣際會得知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在推動「記憶保養班」,篩選出輕中度失智長輩,每周帶他們活動半天,也給照顧者短暫喘息;林榮威覺得這是關懷長輩很好的方式,而且自己出得上力,便親自帶著近百位志工去大林慈濟醫院受訓。 林榮威(第一排左四)與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後排左七)開辦和美記憶保養班。 林榮威提供. 受訓後,他們回到和美做家訪、邀約有失智傾向的長輩來上課,記憶保養班終於在2017年2月中開班,林榮威的父親也是學員。 林榮威提供自己診所的圖書館當活動場地,並停掉週四上午的門診,專心投入記憶保養班活動;今年6月再開週二早上班,提供更多失智長者臨托及照顧者喘息服務。 記憶保養班早上9點開始,但許多長輩早早就到了,林榮威忙進忙出招呼大家。

  4. 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理事長李梅英表示,許多主動關懷通報而找回走失個案的路人或店家,一問之下,往往自己也有失智長輩,因此敏銳度較高。 幾個觀察重點,或許就能協助他們回家,避免憾事發生。 1. 眼神渙散、甚至神情呆滯。 2. 衣著不合常理. 身穿不合時宜的服裝,例如冬天穿短褲出門、夏天穿很厚的外套,或是只穿內衣褲就出門等等。 如果是獨居,身上也可能有久沒洗澡的異味。 3. 長時間徘徊在同一個地方. 例如坐在公園椅子上一整個早上、在公車站牌等車但遲遲不上車,或是像在尋找什麼,來來回回走了1、2個鐘頭。 4. 說話沒有邏輯,且不斷重複. 失智者的定向感能力喪失,因此不知道自身身處什麼時空,例如人在台北街頭卻堅持自己在高雄,或是誤認路人是親友,與他對話時有種反覆鬼打牆的感覺。

    • 說話表達出現問題
    •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 行為與情緒改變
    • 懷疑不對勁,就去檢查

    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或詞不達意,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以「送信的人」表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說話常停頓;用的字詞變少,比如不會說「我要上廁所」,只會說「尿」。有些患者會不能理解別人在說什麼。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也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也會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遊走(醫學上稱漫遊,指漫無目的的遊走)是失智症常見的症狀,發生在輕到中度或中度的患者。他們會莫名的焦慮、坐立難安、一直走來走去,卻說不出來為什麼或要去哪裡。「體力好的長輩甚至可以從早走到晚,連吃飯都坐不住。這是腦部退化引起的,藥物的效果並不好。」 如果長輩有遊走症狀,就要特別當心,因為再加上其他症狀如方向感不好或幻聽(聽到外面有人叫他),就可能導致出門迷路、走失。

    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週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同樣的東西重複買(比如衛生紙買了20包)、亂買股票等。 若長輩的車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撞痕,或屢屢出現反常舉動,就要注意了。

    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或憂鬱、躁動不安,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原因。 有位失智長者過去是音樂老師,平時待人和顏悅色,但後來打牌時竟一反常態,罵牌友「你是不是男人」,把牌友都得罪光了,被列為「拒絕往來戶」。 失智者也有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沒付錢、穿著睡衣就出門等;或出現幻覺,比如看到一群人在他的房間、地板上有水,事實上並沒有。 一位家屬說,她媽媽初期失智時,會拿鄰居晾在車庫的傘,愈拿愈多,回來塞在床邊,堅稱是自己的傘;還會去開鄰居家的門,舉止反常。

    雖然這些警訊很重要,但有些定義看起來還是有點模糊,一個星期內同時丟了鑰匙、忘了和髮型設計師的約算不算?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認為,「只要懷疑,就去看醫生」,讓醫生判斷。 可掛「記憶門診」,或神經內科、精神科中專長失智症的醫師。也可上台灣臨床失智症協會網站查詢:www.tds.org.tw,點選頁面左側「失智症診療醫師」查詢名單。

  5.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人物應思聰工作失意,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還懷疑有人監視、監聽。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1%,推估台灣約有23萬人罹病,離我們並不遙遠。當生命陷落時,這個社會能不能接住這群人?

  6.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佳芬表示,現階段並沒有藥物能夠有效緩解遊走症狀,照顧者每天擔心病人吵著要出門,離家迷路、受傷,甚且就此失蹤,精疲力竭。 這幾個居家規劃訣竅,都能幫助打造失智者友善空間,讓他們在家安心生活。 明亮的光線有助於患者辨識時間地點。 康健資料提供. 1.明亮光線有助患者辨認時空. 若平時能有明亮、仿自然光線的情境是最好的。 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常常上演人明明在家,卻說「我要回家」的劇碼。 佳芬說,家中若有明亮採光,能幫助患者知道現在是早上或下午,更能辨識出自己人在何時、何地。 不過她提醒,玻璃窗記得要附上暗鎖,避免患者打開窗戶,不小心跌出去。 2.用圖片將房間標示清楚. 列印出大大的文字、圖片紙張,貼在相對應的房門口,也有助於患者辨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