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以世紀之交前後五年的出生年來檢視,從開啟複調對話、影響後現代文化思潮的俄國巴赫 ( Bakhtin,1895--1975 ),發展認知心理學的 瑞士皮亞傑 ( Jean Piaget,1896--1980 ),充滿理想色彩的德國馬庫澤 ( Herbert Marcuse,1898--1979 ) 和阿多諾

  2. 以一九九 O 年為此期的開始,乃著眼於王金選創作台語兒歌《紅龜粿》,並且獲得信誼幼兒文學獎的肯定。

  3. 引言. 國民政府於1949年12月撤退到台灣後,一方面下令禁絕所有「附匪」及留在「淪陷區」的文人、學者之著作,等同割斷了台灣文藝界吸收中國現代文學養分的可能[1];另一方面則把文學視為政治活動的重要環節,大力培育與推廣反共文學作品。 1950年,以張道藩為首的黨政高層人士成立「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並發行機關刊物《文藝創作》,為投稿作家提供極為優渥的獎金、稿酬與出版渠道。 該會所徵求及獎勵的文藝稿件標準為:「以能應用多方面文藝技巧發揚國家民族意識及蓄有反共抗俄之意義為原則」,而高額的稿費與獎金「給當時寫詩的人以莫大的鼓舞」(葛賢寧、上官予,1965:82)。 同樣是1950年,5月4日「文藝節」當天由陳紀瀅、張道藩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文藝協會」。

  4. 壹、寧靜的聲勢. 馬華作家在台灣的脈絡清晰可見,並且歷史悠長。 依據陳大為、鍾怡雯《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1]中之編選,從潘雨桐、陳慧樺、李永平(前皆為1940年代生),至商晚筠、張貴興(前皆為1950年代生),下至陳強華、辛金順、林幸謙、黃錦樹、陳大為、鍾怡雯(前皆為1960年代生),乃至新生代林惠洲、胡金倫(前皆為1970年代生),還有該書未列的溫瑞安....,留學台灣的馬華作家,不僅學歷之高,而且豪奪文學獎,並且側身台灣高等教育學府。 他們早期負笈求學,部分現在長居台灣,在台努力成為台灣人。 然而旅台馬華文學∕作家數十年的文學浪遊,除了受馬華文學的澆灌,也受台灣文學的哺育,更以猛砲回贈馬華文學,[2]也留下認同與被認同的辯證歷史。

  5. 一九七九年獲得香港第六屆青年文學,連續三屆獲香港的文學獎,驚動了香港文壇,十八歲完成《停車暫借問》,一九八一年因為《停車暫借問》參加台灣聯合報小說獎而大放異名,也因此結識了台灣《三三集刊》的年輕作家。

  6. 九月,散文〈故事裡的芒草風〉參加梁實秋文學競賽,決選入圍。 十二月,小說〈陷阱〉發表於自由時報副刊。 詩作入選《八十四年詩選》。

  7.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贊助、九歌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第 13屆九歌現代少兒文學,從120件來稿中,分三階段評審,最後由學者及作家張子樟、蔣竹君、楊渡、侯文詠、沈惠芳等決審選出 行政院文建會少兒文學特別獎 :柯惠玲《珊瑚男孩》; 評審獎 :史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