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您是不是要查

    黃 軒 site:talk.ltn.com.tw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6日 · 2020/03/06 12:06. 馬昶丁. 許多人都看過韓國的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劇中那位司機從政治冷感到後來的翻轉令人印象深刻。 而台灣,其實在戒嚴時期,也有一個計程車司機的故事。 韓國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http://www.huffingtonpost.kr/) 就因為我跟乘客說話,我就被起訴? 在 1979 年某一天,36歲的計程車司機「林松林」,載到兩位乘客。 如同大多的計程車司機一樣,聊到了對於時局的個人看法,說出了:「共產黨其實很好」之類的言論。 這在現今的台灣似乎是一個很常見的狀況。 但就在 3 年後,林松林被檢察官吳陳鐶依照《檢肅匪諜條例》將他起訴,於同年 5 月 11 日由終審審理人劉岳平判處交付感化3年。

  2. 2022年11月21日 · 2022/11/21 12:29. 法操司想傳媒. 在台灣仍處於日治時期的1903年11月16日,台北州淡水郡淡水街(現新北市淡水區)有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不過當時的人不知道,這個小孩之後竟然會成為台灣第一位法官,擠進這個當時完全被日本人所佔據的窄門之中,寫下歷史性的一頁。 這個人就是第一位臺灣人法官黃炎生第一位臺灣人法官黃炎生。 (維基共享) 小時候就讀淡水公學校(前身為滬尾公學校、現淡水國小)時,黃炎生就已經是地方上知名的優等生。 果不其然,在從淡水公學校畢業後他馬上就赴日發展,不但考取了日本第一高等學校,還成功考取京都帝國大學(現京都大學)醫學院,不過因為怕看到血,最後轉系到法學部獨(德)法科就讀。

  3. 2017年12月11日 · 法律白話文. 2017/12/11 14:56. 顏聚享. 現代人權的法制化可以說是伴隨著二戰之後聯合國秩序的建立而生,在至今70年間迅速發展,雖然不能樂觀的說這套價值已經成為普世而具有拘束力的規範,但它確實透過國家間建立的各個機構和程序,透過解釋把對大眾而言相當抽象的人權規則具體化、建立監督各國的機制,並且一步一步用不同的措施去促進各國遵循人權規則。 人權的面向相當廣,從公民政治權利、少數族群與原住民族的權利、兒童權利、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提升性別平等、提升身障者的權利,到反歧視、反酷刑和反種族滅絕等規範。 在各個面向,通常有各自專責的機構、程序和具體的規範,讓有意願提升各面向人權實踐的國家有個平台能活動。

  4. 2019年12月10日 ·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9/12/10 10:19. 美麗島事件大審的關係人物。 由左至右,張俊宏、信介、陳菊、姚嘉文、施明德、呂秀蓮及林弘(左上)。 相信官方說詞的人民對於「破壞社會安寧的暴力份子」深惡痛絕,黨外人士遭逮捕甚至還有老師帶學生去雜誌社前叫好。 (左下)(台灣回憶探險團提供) 台灣回憶探險團. 12月10日為世界人權日,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在1979年發生的日子。 說起「美麗島事件」,長期以來中華民國政權以「警民衝突」、「暴力份子破壞治安」詮釋此一事件。

  5. 2019年5月22日 · 2019 年 3 月的立委補選,有一則出自政論節目的消息讓舉國譁然:「 200 萬噸滯銷文旦,被倒進了水庫。 」由於數字驚人,立刻有反對意見駁斥這是「假新聞」。 儘管消息來源後來澄清是重量單位的口誤,但仍被質疑情節太誇大,掀起的論戰烽火連天,最後,這個爭議甚至可能影響了選舉結果。 事實上,類似的案例,近年來在臺灣的政壇和媒體,已是屢見不鮮。 政府高喊「打擊假新聞」、設立「闢謠專區」,但仍然有許多真實性待商榷的資訊,透過新聞及社群媒體,擴散流竄。 這些謠言或假消息形成的錯誤認知,可能會誤導判斷、激化衝突、甚至危及生命財產安全。 許多人心中不免出現一個質疑: 我們享有的言論自由,界線到底在哪裡? 中研院法律所許家馨副研究員,就是研究這個領域的專家。

  6. 2020年9月19日 · 大外全名為 「中國對外宣傳大布局」 計畫,是中國政府自二 九年開始投入四百五十億人民幣(約一九五七億新台幣)展開的全球宣傳計畫,目的是要跟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 從皮尤發佈的這份民調來看,中國的大外看起來非常有效。 但中國經濟真的已經可以與美國匹敵? 首先從糧食來看,中國連養自己都養不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而美國則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 除了糧食外,中國的「小玉」需求都大於供給,像是中國的黃豆九成依賴美國、巴西,根據統計,中國今年從美國進口的黃豆數量還會創下歷史新高,而中國今年採購的小麥也創下七年來最大量;另外中國本月也採購爆量的玉米。 而能源方面,二 一七年中國成為全球石油最大進口國、二 一八年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進口國。

  7. 2021年2月10日 · 台灣在國民黨中國的中國文化教條主義政策下,長期打壓台灣本土文化。 一九九 年代起,才從「認識台灣」重新做起,卻被流亡殖民意識論指為去中國化。 台灣的去中國化,其實是政治上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 去中國化是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建構國家主體性的努力。 東亞的日本和韓國都具體地去中國化。 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重漢字,唐帝國文化影響下的革新在清帝國時期重大轉變,轉而西洋、歐洲化。 日本看破中華文化的表裡,知道自我重建,發展為近代國家。 朝鮮半島從漢帝國起,長期受制於古中國,中華文化影響不言而喻,韓國影劇常描述被明、清帝國壓迫的情節,引為教訓。 去中國化,不只反映在韓國語文的變革,更反映在自我的國家認同。 二戰後,即使分裂為南韓、北朝,右左路線殊異,也獨立於中國之外。 日本比南韓、北朝,去中國化更徹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