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2月16日 · 特務出身的經國深諳群眾心理,不立自己銅像、不強調自己偉大,但卻透過傳播媒體與教育系統的掌控,讓台灣人抓不著施力點,甚至到頭來只記得「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

  2. 2017年2月28日 · 蔣中正對台灣第一貢獻:守住台灣. 在大陸赤化有其難以挽回的局勢,因為很多人相信共產黨理念的氛圍,特別是農民與知識份子。. 而蔣中正等於是力挽狂瀾,他沒有選擇帶走國庫的黃金、美鈔、故宮珍寶逃到第三國去當高級難民,而是選了一條困難的路:來到 ...

  3. 2017年4月27日 · 為何中國流亡作家余杰會認為「中華民國早在1927前就算是滅亡了,而不是13億人認為的1949年。. 」。. 只要轉型正義一日不面對,就一日無法揭開歷史事件的馬賽克,那些大家忌憚不敢談及的內容無法被討論的話,真正的歷史就不可能出現。. (責任編輯 ...

    • 蔣家旻1
    • 蔣家旻2
    • 蔣家旻3
    • 蔣家旻4
    • 蔣家旻5
    • 老一輩真的很愛對年輕人說從前好,這些話你一定聽過
    • 回憶蔣經國、紀念蔣經國
    • 懷舊即鄉愁,無知造就理想化
    •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
    • 讓人看不清現實的懷舊是恐怖的
    • 參考資料

    不只柯文哲如此,每當物價波動,就會有人說:「以前蔣經國時代,物價都很穩定,才不會像現在這樣、沒多久就漲兩三成。」但是,事實上,台灣的 通貨膨脹率在 1971~1975 年平均 13.3%(1974 年的通貨膨脹率高達 47.5%),1976~1980 年 10.1%,1981~1985 年4.1%,而自 1996 年以來長期走低,2001~2005 年平均通膨率為 0.7%,其後也都在 1.5% 以下。顯然「蔣經國時代物價穩定」是極端背離事實的。 相信許多人有類似的經驗:年長者可能會對年輕人述說以前的辛苦「小時候連白飯都沒得吃,幾個月才吃到一次肉;哪像你們現在多幸福。」但轉個身可能就會說:「以前日子很好過;才不會像現在,連吃飽都有困難。」 或者,同一個人在三十年前會叮嚀小孩:「那些賣枝仔冰的...

    學者吳乃德在 2003 年發表一篇論文「回憶蔣經國、懷念蔣經國」,部分解釋了上述的矛盾現象。他指出「懷念蔣經國」現象的幾個原因: 蔣經國的統治期間正是臺灣經濟最繁榮、成長最迅速的時期。然而,經濟繁榮、成長迅速其實是美援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分工的結果。 另一個因素則是 Ronald Wintrobe 指出的:壓迫性愈強的獨裁者、愈能受到人民愛戴,其主要原因是「所有不利於獨裁者和其施政的負面訊息都禁止公開傳播」。 第三個原因則是:曾經受蔣經國提攜的政治人物,如今都仍活躍於政壇。今日國民黨和親民黨的領導階層,以及主流媒體都可說是昔日威權體制的一員。因此,他們不可能呈現蔣經國威權獨裁的面向、也會掩蓋其他不光彩的資訊。 畢竟,誰掌握了過去、誰就掌握了現在和未來。 然而,吳乃德的說法只能解釋前述懷舊現象的...

    「懷舊」的英文是 nostalgia,法文和德文都是 nostalgie,來自兩個希臘字 nostos 歸家、algos 痛苦,也有「鄉愁」的意義。第一段所舉的例子中,我們也看到:抗日文學/反共文學裡,懷舊、鄉愁是二合一的主題。而且,被懷念的「舊」,個意義上就是精神上的「故鄉」。 鄉愁建立在對事實的無知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無知》(L’ignorance)一書中,描述了「鄉愁」與「無知」的矛盾關係:「鄉愁」建立在「事實上的無知」與「自以為是的知道/記憶」之上。他也曾在受訪時說過:「遺忘抹去過去,記憶改變過去。我們全都淹沒在無知之中,無知⋯⋯應該被視為人類境遇的一個根本特徵。」 美國精神科醫師 Eugene B. Daniels 在《Nostalgia and Hidd...

    Salman Akhtar 告訴我們:「鄉愁與母嬰分離有關。」而在「愛的神話」(Tales of Love, 1987)中, Julia Kristeva 提到:「(與母親的)分離導致空無,空無是象徵功能的前提,而自戀機制環繞在情感轉移的核心空無處,也就是再現主體的起點,主體透過語言尋找愛的對象。」「『想像父親』則是一個等待被投注的形式(a form to be cathected),是一個已經內化的模式,內在需求的起點,使主體持續尋找想像的交換。」 於是我們知道:在自戀受創時、在鄉愁興起時,人們常會尋求想像的父親來保護自己、對抗粗礪的現實。而這想像的父親,往往就是國家、或是政治強人。即使國家已經滅亡、即使強人獨裁無能,那都沒有關係,因為鄉愁會將它們理想化(媒體也會幫忙),人們可以繼續欺騙自...

    Eugene B. Daniels 也告訴我們:「懷舊是普遍常見的幻想。」所以,它不必然是病態、也不必然造成傷害。只有,當它讓人看不清現實,甚至做出會傷害自己的選擇(認同中國、無論是 PRC 或 ROC)時,這樣的懷舊才是需要檢討的。 以上所述,主要是針對(相對單純的)懷舊的心理機制作探討。至於那些因政商勾結而假裝懷鄉、或因特權受損而懷舊,因此死抱中國、反對解殖建國的既得利益者,似乎不需要這麼長篇大論地分析其動機。

    註一:Salman Akhtar(1996): “Someday . . ” And “If Only . . ” Fantasies: Pathological Optimism And Inordinate Nostalgia As Related Forms Of Idealiz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44:723-753 (本文經 台灣教授協會《極光電子報》 同意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No.577 懷舊十月的心理機制 [陳俊光]〉。首圖來源:flickr,CC liscened。)

  4. 2017年3月1日 · 從史料中就顯示出,很可能蔣介石「 2 月 28 日當天並未收到陳儀電報,應該是 3 月 1 日以後才知道事件爆發」,而透過蔣介石的日記,更可能可以客觀來分析蔣介石是如何看待 228 事件和蔣介石在此事有何功過,也可以釐清自己應該如何看待蔣介石在 228 的

    • 蔣家旻1
    • 蔣家旻2
    • 蔣家旻3
    • 蔣家旻4
    • 蔣家旻5
  5. 2019年12月27日 · 12月20日時,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葉毓蘭把經國稱為庶民總統,引起很多人的嘲笑:經國耶,蔣介石的兒子耶,父死子繼成為總統的人耶,怎麼看都是一出生就注定不是庶民了吧?

  6. 2020年3月5日 · 台灣從威權走向自由,已經是民主的終點了嗎? 本文是台灣政治歷史劇「國際橋牌社」的監製,她認為民主是持續演化的進程,更認為即使自由了,人民心裡依舊存在戒嚴陰影,因為「威權思想」已悄悄被社會內化了。 (選書編輯:黃梅茹) 台灣從威權走向自由,已經是民主的終點了嗎? 首圖來源: KevinAction, CC Licensed。 文/馮賢賢(導演、《國際橋牌社》電視劇監製) 很多人問我,為何會參與《國際橋牌社》的製作? 專業上的理由是台灣缺乏政治影集劇種,而台灣的政治何其魔幻,變化飛快情節驚悚,每一次選舉都有新的危機出現,不拍成戲太可惜。 但在台灣製作政治影集困難這麼多,何必自找麻煩呢? 必須承認,我真正的動力,出自後半生持續對戒嚴體制的抵抗與解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