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蘇聯 政治人物、 革命家 、 馬列主義 思想家,為蘇聯 最高領導人

      Image courtesy of russian7.ru

      圖片: russian7.ru

      •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俄語: 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羅馬化:Iosif Vissarionovich Stalin, 發音: [ɪˈosʲɪf vʲɪsərʲɪˈonəvʲɪt͡ɕ ˈstalʲɪn] (ⓘ);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本名 約瑟夫·貝薩里奧尼斯·澤·朱加什維利 (喬治亞語: 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 羅馬化:Ioseb Besarionis dze Jughashvili), 蘇聯 政治人物、 革命家 、 馬列主義 思想家,為蘇聯 最高領導人,從1924年執政直到1953年去世。
      www.wikiwand.com/zh-tw/articles/约瑟夫·斯大林
  1. 其他人也問了

  2. 3 天前 ·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俄語: 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羅馬化:Iosif Vissarionovich Stalin, 發音: [ɪˈosʲɪf vʲɪsərʲɪˈonəvʲɪt͡ɕ ˈstalʲɪn] (ⓘ);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本名 約瑟夫·貝薩里奧尼斯·澤·朱加什 ...

  3. 2021年11月21日 · 約瑟夫‧史達林是誰?. 2021-11-21. Ancient. 從伊凡雷帝到彼得大帝,俄羅斯歷史都是由強大的領導人塑造的。. 然而,沒有哪個領導人像約瑟夫·史達林那樣留下瞭如此持久的印記。. 他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他的政府體係被賦予了一個特殊的術語 ...

  4. 這其中當屬史達林最為著名,人們對他的看法千差萬別,有人認為他是偉大領袖,也有人將其視為「獨裁者」。 不過,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其認識主要停留在如「史達林模式」等歷史名詞上,史達林也有了一種「臉譜化」的趨勢。

  5. 2024年10月9日 · 史達林主義 (俄語: Сталинизм)狹義上是指一套以1924年—1953年 蘇聯 最高領導人 約瑟夫·史達林 命名的 政治 和 經濟 理論體系以及按照他的思想理論在蘇聯建立的 社會主義 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體制、運行機制。. 其主要包括了社會主義國家透過廣泛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為政舉措
    • 思想理論
    • 軼事典故
    • 人物評價
    • 個人生活
    • 相關爭議
    • 人物墓地

    史達林(前蘇聯共產黨中央總書記)一般指本詞條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註:史達林執政時官方稱其生日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學界考證為1878年12月18日),原姓朱加什維利,喬治亞人,蘇聯政治家,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蘇聯大元帥,是蘇聯執政時間最長(1924-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史達林曾協助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列寧逝世後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在任期間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同時也導致了烏克蘭大饑荒和哈薩克大饑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蘇聯紅軍,與盟軍協力擊敗軸心國,取得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戰後他扶植了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中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峙。他還樹立個人崇拜,縱容李森科主義,發動“大清洗”運動,大量屠殺和壓迫流放反對派領導人以至普通幹部和民眾,1930-1953年間根據由蘇聯人民委員會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內務人民委員部等機關起訴的刑事案件,有3778234人受到鎮壓,其中被判極刑(槍決)的786098人。1953年3月5日因腦溢血病逝於莫斯科,年74歲。著有《史達林全集》。

    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史達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別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寧),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斯托雷平。

    •中文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外文名: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俄語);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英語)

    •國籍:蘇聯

    •民族:喬治亞人

    •出生地:俄羅斯帝國-提比里西省-哥里市

    •出生日期:1878年12月18日(一說1879年12月21日)

    早年生活

    史達林時期官方稱其於俄歷1879年12月9日(公曆為1879年12月21日)出生在喬治亞(Грузия)古老的城鎮哥里,後來蘇聯歷史學博士斯比寧更正了史達林正式傳記中的誕生日期,根據當地教堂出生登記冊,史達林生於俄歷1878年12月6日,即公曆1878年12月18日,材料來源是第比里斯省戈里大教堂1878年的出生登記簿第一部分第33頁,上面寫道:12月6日,戈里居民、農民維薩里昂·伊萬諾維奇·朱加施維里和他的合法妻子葉卡節琳娜·格勃里耶諾夫娜生了一個兒子——約瑟夫。父親是農民出身的皮鞋匠,母親1937年7月去世,她是農奴的女兒。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原姓朱加什維利,史達林這個姓氏是成年後他自己改的,意思是鋼鐵。他出身寒微,在公開場合,史達林只提過父親一次。他說,作為一個鞋匠,父親不是一個真正的無產者,因為他仍有小資產階級思想。10歲那年,他差點被父親送到製鞋廠學手藝而不是繼續在神學院上學。鞋匠對孩子的母親咆哮:“你想讓我的兒子當神父?休想!我是個鞋匠,我兒子將來也是個鞋匠!”又過了一年,鞋匠在一次酒後爭執中被人用刀子捅死了。母親葉卡捷琳娜曾經搬進克里姆林宮住過一段時間,很快又回到老家喬治亞,住回那幢老房子,睡那張很窄的鐵床。孫兒孫女很少跟她來往。她去世前,史達林去探望,她對兒子說:“真遺憾,你沒當上一個東正教神父!” 16歲時,史達林進入提比里西一所東正教中學讀書,他成績優秀並獲得了獎學金。期間他接觸到一些革命書籍,並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1898年8月,史達林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1899年,因其無法支付突漲的學費,而不得不放棄最終的考試,被學校開除。隨後他供職於提比里西的氣象觀測台,亦同時積極參與革命活動。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他選擇加入以列寧(ленин)為首的布爾什維克(большевик)一邊。不久史達林就成了高加索地區主要的革命活動者,他組織罷工、發放傳單,為布爾什維克活動募集資金,為之而搶劫銀行、綁架、敲詐。1906年夏天,史達林和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結婚,她不久後就為他生下首個兒子雅科夫·朱加什維利。隨後他帶著妻子來到巴庫,但斯瓦尼澤卻在1907年12月因斑疹傷寒去世,這使史達林在悲痛中渡過了幾個月,最後他選擇了把孩子雅可夫交給了娘家撫養。

    參加革命

    來到巴庫後,他積極從事亞塞拜然和波斯地區的革命活動,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間,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被逮捕7次、流放6次,從流放地逃出5次。史達林23歲入獄時的檔案中記著:他身高大約1米62,左腳第二三個趾頭聯趾。7歲那年得過天花,強健的體格幫他熬過那場大病,但臉上留下很深的麻子。上學時,他又得了敗血症,左臂感染。病癒後,左臂略短,肌肉有些萎縮。托洛茨基(Троцкий)說,後來史達林左手總戴一隻厚手套,即使在政治局會議上也是如此。1912年,來到聖彼得堡的史達林在列寧的指示下創辦了《真理報》。1913年3月,他發表了《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首次使用了“史達林”(意思為“鋼鐵的人”)這一筆名。隨後不久他最後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將他強征入伍參加一戰,卻被醫生檢查出左臂有傷,於是他免於參與動員,被流放到阿欽斯克。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爆發,羅曼諾夫王朝滅亡,史達林被釋放。他於3月25日重返聖彼得堡,與加米涅夫、莫洛托夫等人繼續從事布爾什維克《真理報》的編輯工作。他們曾一度對亞歷山大·克倫斯基的俄國臨時政府持支持態度,而在4月召開的黨內會議中,列寧主張推翻臨時政府,史達林等人於是轉變了立場支持列寧。會議上他被選為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成員。同年發生七月流血事件,列寧由於試圖發動革命而被臨時政府所通緝,史達林協助他逃往芬蘭,為了避免擴大流血衝突,史達林下令讓被圍困的布爾什維克黨員投降。不久列寧重返俄國,並在斯莫爾尼宮策劃武裝起事推翻臨時政府,史達林成為了領導團體人民委員會的一員,最終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奪取了政權,隨後他被任命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在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時期,史達林任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在保衛察里津的戰鬥中,在粉碎尤登尼奇、鄧尼金和波蘭貴族的戰鬥中,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建立了功績,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此授予他紅旗勳章。 1918年,蘇俄內戰爆發。史達林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選了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糧,在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強在軍隊中的影響力。期間,史達林多次違抗時任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的決議,處決了很多紅軍中在沙皇時代任過職的軍官以及“反革命分子”。為了強迫征糧,他還使用了焚燒村莊的手段,防止食物供應被強盜劫掠。最終紅軍在察里津戰役中取得勝利,同時他也和第一騎兵軍的軍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關係。為了紀念他的功勳,察里津被改名為史達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1919年初史達林被調回莫斯科,3月24日他與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結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線,期間他嚴厲地把紅軍的逃兵處決。 1919年波蘇戰爭爆發。任蘇軍西南方面軍政委的史達林希望奪取波蘭城市利沃夫,然而此舉卻違背了列寧和托洛茨基主攻華沙的戰略意圖。他說服了第一騎兵軍的謝苗·布瓊尼和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一起行動,拒絕援助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的西北軍,最後蘇軍在利沃夫和華沙的兩場戰役均以失敗告終。歸國後,史達林的行為受到批評,他則辯護說問題在於中央的決策,而同時也主動辭去軍職。在黨內第九次會議中,托洛茨基更是公開地指責了他。

    取得權力

    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蘇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史達林作了關於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сср)的報告。他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1922年12月中旬,列寧再次中風,俄共中央全會責成史達林負責監督執行醫生為列寧規定的制度。22日深夜,列寧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右臂右腿癱瘓,但頭腦清楚,思維清晰,口授了一批給黨的應屆代表大會的信。信是專門談他的戰友或接班人的,一共談及3組人,即史達林和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達可夫,既談到他們的優點,也指出他們的缺點。關於史達林,信中說:“史達林同志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信中寫道:“史達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就成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仔細想一個辦法把史達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位置,這個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點強過史達林同志,這就是較為耐心、較為謙恭、較有禮貌、較能關心同志,而較少任性等等。”這以後的幾天,列寧繼續口授信件,議論了改革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工農檢查院,賦予國家計畫委員會以立法職能,民族問題等等。 1924年1月24日,列寧逝世,史達林開始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列寧去世後,托洛茨基寫下《論列寧》和《十月的教訓》,直言不諱的批評了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促使兩人與史達林聯手形成共同對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發表文章稱“托洛茨基主義”並非真正的列寧主義,史達林還表示“黨的任務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義這一思潮”。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解除了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而不久之後,史達林與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的意見亦見分歧:史達林支持布哈林的意見,延續新經濟政策,減少約束農民,並希望先在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而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反對放大新經濟政策並擁護世界革命的主張,他們形成“新反對派”。 1925年在黨的第十四次代表會議上,他們和史達林為首的主流派公開對抗,卻以失敗告終。季諾維也夫於是重新聯合托洛茨基,並和列寧遺孀克魯普斯卡婭等人結成反對派聯盟,共同和史達林集團鬥爭,1927年12月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後,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後開除出黨,1929年布哈林“右傾投降主義集團”也被趕出政治局。

    政治

    •政治鬥爭 十月革命後,俄國境內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國內戰爭期間,為抗擊共同的敵人,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建立了軍事政治同盟。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和國民經濟恢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開始,為了統一進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產黨提出了聯合問題。1922年8月,聯共(布)中央成立了由史達林主持的專門委員會,提出各蘇維埃共和國以自治共和國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方案。喬治亞領導人反對這一方案,遭到粗暴的對待。病中的列寧得知這件事後,立即寫信給中央政治局,嚴厲批評“自治化”方案和史達林的大國沙文主義錯誤。 1923年1月4日,列寧對12月24日的信作了具體的補充,建議免去史達林的總書記職務。史達林根據列寧遺囑的建議提出辭職,而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不同意,他們認為列寧的建議是不合適的,並一致選舉史達林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肅反清洗

    經濟

    •工業化和五年計畫 主詞條:蘇聯第一個五年計畫、蘇聯第二個五年計畫 第一個五年計畫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標是發展農業集體化。史達林認識到工業的進步必須由農業基礎的發展上加以支持。故此,史達林將全國的農業發展納入計畫之中,通過小農莊的合併成大型集體農莊(俄語 колхоз)以推動現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機械化生產及採用化肥;以及達至規模經濟,共同享有土地、農產品及生產設備。集體農場的生產目標由國家根據全國或地區需要加以規定。由1929年開始,集體農場的數目有57000個,至翌年則增加至8萬多個,此後自1931年開始,國營集體農莊數一直維持至20萬個以上。但農業集體化卻深受農民,特別是富農(кулак)的反對,農民不願將土地及農產品交予政府,以及不願在政府的控制計畫下進行生產。於是大批農民宰屠家畜、燒毀農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農產產量的急劇下降。 第二個五年計畫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標則由農業轉為發展重工業,史達林為煤、鐵、鋼等工業生產定下高額生產目標,及下令興建發電站、礦井及油田,又改進運輸設施。結果在短短數年間工業產量有大幅度提升,以鋼產量為例,1938年的鋼產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增加近三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僅次於美國,比英國和法國的產量總和高;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而烏拉爾及西伯利亞地帶則建設了一批新興的工業城市,推動城市化的發展。 1938年開始的第三個五年計畫則集中發展軍事工業。史達林通過發展一些和軍工業近似的民用工業,以為即將到來的戰爭作準備。1940年,蘇聯的武器生產額僅次於德國,達五十億美元,已等同於英美兩國武器生產額的總和,1941年更為列強之首。五年計畫成功令蘇聯迅速進行工業化,在1940年,鋼、煤、石油、電力產量都達至新高(之後才因德軍入侵而有所回落),蘇聯經已成為繼美國和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強工業國;而在東部興建新的工業城市則有助西伯利亞及烏拉爾山地區的開發。然而,蘇聯卻因為集中發展對國防有利及國家有需求的重工業,而忽視生產日常消費品的輕工業之發展,人民沒有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成果。蘇聯當局在三十年代末以嚴刑峻法對付工人,不能達到生產要求的工人會被處分,上班遲到或無故曠工會受到刑事處罰。 •農業集體化

    軍事

    •集體安全政策 主詞條:東方戰線、卡廷慘案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則開始加緊建立東方戰線,9月17日,蘇軍進入波蘭,占領寇松線以東的全部波蘭領土,俘虜約25萬名波蘭軍隊官兵,1940年在卡廷森林等地秘密處決戰俘總計21857人,史稱卡廷慘案(Katyn Massacre)。波蘭敗亡後,蘇聯為了進一步改善波羅的海側翼和西北邊境的戰略態勢,保障列寧格勒和摩爾曼斯克的安全,相繼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得以在三國的要地駐軍。1939年10月,蘇聯以保障其西北邊境特別是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芬蘭政府將靠近列寧格勒的邊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將漢科港租給蘇聯30年作海軍基地。蘇聯則允諾以雷波拉地區2 倍多的土地作為交換劃給芬蘭。芬蘭政府拒絕了蘇聯的建議。此間雙方邊境衝突不斷。1939年11月30日晨,蘇聯軍隊進攻芬蘭,但進展不順利。1940年2月,蘇軍集中優勢兵力突破芬蘭堅固的曼納林姆防線。並從維堡背後實施迂迴包圍,芬蘭戰敗求和。1940年3月12在芬蘭被迫在莫斯科與蘇聯簽訂《蘇芬和約》。依約,原屬芬蘭的整個卡累利阿地峽、芬蘭灣中的若干島嶼以及北方的薩拉、庫薩摩和雷巴契半島的一部分劃歸蘇聯,漢科港以30年為期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 1940年間,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又強逼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地區和北布科維納地區。 1940年9月27日,納粹德國、義大利與日本在德國柏林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確立了3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1941年4月13日,史達林為避免遭受德國和日本兩面夾擊,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岡洋右簽署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蘇方同時承認滿洲國的“獨立地位及領土完整”,日方則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 •衛國戰爭

    經濟理論

    史達林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產品經濟觀,並以該理論為基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畫經濟體制。 史達林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其在這一時期推行的經濟政策服務的。第一,為了保證超高速工業化所需要的財力、物力與人力資源,史達林認為,必須利用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達到控制經濟的目的,因此,不能通過市場,也不能通過批發貿易,而應通過集中分配的辦法來實現對整個經濟的控制。第二,農業全盤集體化是超高速工業化合乎邏輯的產物,是從農村榨取資金與糧食的重要辦法。第三,如果把社會主義經濟視為商品經濟,蘇維埃國家應該把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實物經濟轉變為商品經濟。另外,還實行配給制。在理論方面,這一時期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似乎蘇維埃經濟已進入了商品貨幣關係不斷消亡的階段。 計畫原則的絕對化,把計畫性提升為規律,不只意味著史達林計畫經濟體制的強化,也意味著指令的隨意性和唯意志論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大大提高了對經濟控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蘇維埃國家不斷地把計畫原則絕對化,產生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主觀主義的唯意志論大大發展了,所謂計畫調節實際上變成了一些經濟領導機關、少數領導人乃至個別領導人的意志調節。

    軍事理論

    •戰爭觀 史達林根據新的歷史條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戰爭觀。戰爭產生於資本主義制度和帝國主義對世界霸權的爭奪。資本主義國家間爭奪市場的鬥爭比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美、蘇必戰之說缺乏根據;世界大戰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就仍然存在。 戰爭是政治的表現,戰爭的性質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不能把戰爭問題同政治問題分開,因為戰爭是政治的表現。戰爭有侵略的、非正義的戰爭和解放的、正義的戰爭之分,因而不能籠統反對一切戰爭。現時代的戰爭是機器時代的戰爭。以往的戰爭是工場手工業時代的戰爭;現時的戰爭,則由於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而成了機器時代的戰爭。戰爭命運決定於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國防理論 史達林認為,由於俄國比先進國家落後50~100年,蘇聯從資本主義國家那裡爭得的喘息時機也很短,所以要做到今後不挨打,就應該有計畫、高速度地發展國民經濟,全面增強國防力量。要做到維護和平,推遲戰爭;迅速發展國民經濟,建立雄厚的國防經濟基礎;加強後方建設。 •戰略理論 史達林指出,戰略必須完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綱領為依據。戰略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歷史的變動而改變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和戰爭,是無產階級國家可以利用的"間接後備軍",戰略指導的任務就是要正確運用這一切後備軍。 •作戰理論

    哲學思想

    史達林生前寫了大量的文章,在51年的時間裡寫了近400萬字,這是一個巨大的理論創作活動。他的哲學思想是一個系統的體系。史達林的哲學思想大體可分為三個“板塊”:辯證法、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 史達林哲學思想是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個部分,因此它比較全面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第一,史達林一貫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黨性原則,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第二,史達林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強調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作用。第三,從哲學的內容來看,史達林的著作對自然觀和自然科學的問題涉及的比較少,對歷史觀和社會問題論述得比較多,對歷史唯物主義作出了比較突出的貢獻。 毋庸諱言,史達林的哲學思想理論確實存在著明顯的缺點和錯誤。史達林在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時犯了簡單化和片面化的錯誤,在講述辯證法和唯物論時把二者機械的分割為方法和理論兩大塊等。

    冷遇潤之

    毛澤東1949年12月訪問莫斯科的時候受到了史達林的冷遇,用他的話說,“這兩個月很不好受”。那個時候,毛澤東到莫斯科給史達林祝七十大壽,但是,毛澤東此行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祝壽,而是想同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沒想到,史達林不同意,因為“他對中國黨是不信任的”。史達林曾經把狄托看作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把南斯拉夫共產黨開除出情報局。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之後,史達林又不把中國共產黨人看作共產主義者,而是看作“屬於狄托一類的人”,懷疑毛澤東是“半個狄托”。毛澤東當初“並不了解這個底細,而一心要同蘇聯簽訂一個同盟條約。”他到莫斯科第一次見到史達林的時候,就向他提出這個問題。史達林卻採取了拖延的辦法,一直不提這個問題。 後來,史達林雖然改變了態度,答應簽訂新的同盟條約,但又討價還價,從中國要了兩塊勢力範圍,還搞了四個合營公司,才把條約簽了下來。所以,毛澤東一想起來“就有氣”,說在談判時蘇聯人表現出對我們不信任,“至少不完全信任”。中長鐵路要中蘇共管,旅順口要做蘇聯海軍基地,在新疆還搞了“什麼合股公司”,對新疆和東北三省,史達林是“不想放手的”。

    改善形象

    為了改善形象,史達林對沒有“盡職盡責”的畫家進行了嚴厲的懲罰,一個叫納爾班迪安的畫家比他們都高明。在納爾班迪安的畫筆下,史達林正筆挺地從前方走來,雙手疊放在腹前。畫面取的是仰角,這種角度能使小人國里的小矮人也顯得像巨人。原來,納爾班迪安聽從了馬雅可夫斯基的指點:畫家必須像鴨子望陽台似的看他要畫的對象。對於這幅畫,史達林非常滿意,於是每一個機關都掛上了這張畫的複製品,甚至理髮店和蒸氣浴室也掛。於是,史達林的形象變得“偉大”起來。 畢卡索也為史達林作過兩次畫。第一次是在1949年,史達林70壽辰,法共專門派人請畢卡索為史達林畫一幅肖像祝壽。畢卡索認真地說,他還不熟悉史達林的面部特徵,於是三兩筆畫了一隻舉著酒杯的手,上書:“祝你健康!”第二次,也就是1953年3月,法共中央委員阿拉貢看到畢卡索“在史達林的前額上特意添了一綹頭髮”,就指責此畫與史達林“偉大光榮正確”的一貫形象相去甚遠。好在這是為悼念史達林而畫,史達林本人已經看不到了,不然畢卡索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喜穿高跟

    史達林身材矮小,為了改善領袖形象,史達林的衛士長保克爾動起了心思。他揣測史達林希望“增加”身高,就專門為史達林發明了一種特殊的高跟鞋,這種特製的“增高鞋”外皮巧妙地掩飾著增高部分的後跟。

    總體評價

    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儘管史達林曾發動過大清洗運動,任內還發生過大饑荒,仍不妨礙他在俄羅斯歷史人物排行榜中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別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寧),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和彼得·斯托雷平。 史達林在俄國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有人指他是暴君,在30年代透過政治大整肅、流放及設立古拉格集中營,害死估計多達2000萬條人命。但亦有人推崇史達林在二次大戰擊退納粹德軍的輝煌戰績,並在主政期間推行3個5年計畫,把蘇聯建立成為一個工業強國。他也在蘇聯各地建立集體農莊,促進農業機械化,有助提高農業生產。2007年,俄羅斯新出版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現代史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歷史1900—1945年》,這兩本教學參考書重新評價史達林曾做出"正確歷史選擇"。

    名人評價

    •弗拉基米爾·列寧:“史達林過於粗暴,作為黨的總書記,這個缺點是令人無法容忍的”。 •莫洛托夫:“開始時史達林反對對他的個人崇拜,後來他就喜歡個人崇拜了。在史達林個人崇拜的頂峰時期,到處都掛著史達林的像,在各種書籍、文章、廣播節目不引用史達林的著作以及不多次提到他的名字是不行的。”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長辦公室發表的聲明說,“史達林對人類、歐洲、匈牙利、匈牙利人民、布達佩斯和布達佩斯市民犯下了嚴重的罪行。” •列夫·托洛茨基在回憶錄中評價道:①“不是史達林創造了權力機構。而是權力機構塑造了史達林。”②“官僚集團上上下下全是庸才。史達林是官僚集團中最傑出的一個庸才。他的長處在於,他比所有其它的人更堅決、更果斷、更無情地表現出統治集團的自衛本能。其實,這恰恰是他的軟弱之處。他目光短淺,是個歷史上的近視眼。他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但卻不是個戰略家。關於這點,他在1905年和1917年戰爭中的表現足資證明。史達林本人肯定意識到自己的庸碌無能。”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1959年12月21日史達林80誕辰之際在下院發表演說:①“對俄羅斯萬幸的是,在她經受艱難考驗的年代裡,領導她的是天才而且堅韌不拔的統帥約瑟夫·史達林。他是一位傑出的人物,贏得了他所生活的我們這個殘酷時代的敬仰”②“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無比的力量。這股力量在史達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的領導人中,他都是無與倫比的”③“史達林締造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並使其臣服於他。史達林的確是一個世界上無人可與之相比的最大的獨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個犁耕手種的、落後的俄國,而留下的卻是裝備有原子武器的蘇聯”。 •毛澤東:①“史達林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②“史達林在他一生的後期,愈陷愈深地欣賞個人崇拜,違反黨的民主集中制,違反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因而發生了例如以下的一些重大錯誤:在肅反問題上擴大化;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前夜缺乏必要的警惕;對於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農民的物質福利缺乏應有的注意;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了一些錯誤的主意,特別是在南斯拉夫問題上作了錯誤的決定。史達林在這些問題上,陷入了主觀性和片面性,脫離了客觀實際狀況,脫離了民眾。” •赫魯雪夫:“史達林是馬克思主義者中最強的一個,他的邏輯、他的力量和意志,對於幹部和黨的工作者有著巨大的影響”。 •芬蘭總統尤霍·庫斯蒂·巴錫基維:“可以以不同的觀點對待他的政策,但是應該承認,是他把俄羅斯提高到它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他的領導下俄羅斯不僅得以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而且也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他的勝利者尚未得到的和平。” •法國總統戴高樂這樣寫他:“史達林不僅在俄羅斯有著巨大的威望。他能使自己的敵人‘馴服’,他既不因失敗而驚慌,也不因勝利而陶醉。” •史達林的政敵克倫斯基對史達林的功績給予了應有的評價:“史達林使俄羅斯從灰燼中振興起來,使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強國,粉粹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羅斯和人類。” •季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在回憶錄《見證》 里寫道:“我見過史達林,也和他談過話 。我沒尿過褲子,也沒見他有什麼魔力。他是個貌不驚人的普通人,又矮又胖,頭髮略帶紅色,滿臉的麻子,右手明顯比左手瘦小,他總是藏著右手。他的相貌與無數畫像上的樣子一點也不像。” •1935年6月,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克里姆林宮裡見到了史達林,在當天的日記里寫道:“史達林不像畫像上的形象。他既不是個高個子,也不是矮胖子。相對說來,他身材矮小,而且很瘦。” •梅德韋傑夫:①“當時發生的一切,不僅是史達林,其他所有領導人毫無疑問都應當受到最嚴厲的批評。儘管目前已無法追究他們的責任,但這應當保留在史冊中,讓這樣的事永遠不再發生。對自己的人民發動戰爭,這是令人髮指的罪行。”他還呼籲統俄黨黨員客觀評價歷史事件,不要抹去蘇聯時期本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②“史達林是蘇聯最成功領導人。不論他們曾經做了些什麼,不論我們對他們的看法如何,這(衛國戰爭)是全國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雖然我對當時絕大多數領導人並沒有好感”。 •普京:①“依我看,不能給予整體的評價。顯然,從1924至1953年國家有了根本變化: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而這時的國家是史達林領導的。誠然,農民沒有了,而我們大家都清楚記得有農業問題,特別是在最後階段,排著長隊購買食物,等等。在這一領域所發生的一切,對農村沒有起任何積極的作用。不過工業化確實實現了。”②“正面的東西無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難以接受的代價。尤其是存在過鎮壓。這是事實。我們的數以百萬計的同胞遭到鎮壓。這種管理國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不能這樣做。毫無疑問,在這一時期我們遇到的不簡單的僅是個人崇拜,而是反對自己人民的大規模罪行。這也是事實。關於此事我們也不應當忘記。”

    史達林於1904年首次結婚,1907年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死於斑疹傷寒。他們的兒子雅科夫·朱加什維利被姨媽養大,於1941被德國俘虜,雅科夫後來犧牲。

    1919年,41歲的史達林再度成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當時只有18歲。她後來為史達林生下了一個兒子瓦西里·朱加什維利和一個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

    死因爭議

    •自然死亡 2013年3月12日,前蘇聯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已經去世60年,但有關其死因依然有許多疑點。《柏林信使報》(Berliner Kurier)首次公布了其獲得的11頁屍檢報告,結果顯示史達林是自然死亡。 檔案顯示1953年3月1日下午6點30分,史達林因中風摔倒。最後被發現時,他穿著睡褲和背心坐在毯子中打鼾。史達林的助手最初以為他只是喝醉了,但隨後發現他可能陷入昏迷。 •死於投毒

    身後爭議

    在史達林統治時期,無論是公眾生活,還是私人生活都離不開中央政府的干預。20世紀30年代有許多人恨他,史達林逝世後他們的仇恨也沒消除。但在蘇聯人民中,支持史達林的大有人在。 不管怎樣,史達林的計畫體制是在缺乏廣泛社會認同的條件下強制實行的結果。強調國家利益優先導致政治體制僵化,而史達林的工業和文化變革也走入了死胡同。在他的統治下,蘇聯政府的思想和行動模式最終會阻礙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具有的積極的、開放式的發展。他在延續並鞏固蘇聯模式,這令蘇聯在競爭中缺乏活力。 史達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人物,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知道如何取悅不同的人。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認為,他意志堅定、鐵面無私,他將蘇聯急行軍式地拖進了軍事和工業大國的行列。他有陰謀家的謀略,也有官僚所具備的手腕。

    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去世之後,遺體也被裝入水晶棺,安葬在列寧墓之中。不過,史達林的遺體在列寧墓里只安放了8個年頭。1961年十月革命節前夕,在一個深夜,史達林的遺體被迅速地移出了列寧墓,然後又迅速地被移到列寧墓後面、克里姆林宮圍牆腳下安葬。這座匆匆造就的史達林新墓上,只有一塊白色的大理石墓碑,簡單地寫著史達林的姓名與生卒年份。

  6. 2024年8月3日 · 史上頭銜最多的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才是他的真正導師:史達林、毛澤東、還是列寧? 歷史上的今天》11月7日──列寧發動十月革命 建立全球 ...

  7. 2018年7月3日 · 以數十年檔案整理與蘇聯政治專題研究的功力,與對俄羅斯境內外相關研究的廣博知識為基礎,賀列夫紐克的《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Stalin: New Biography of a Dictator),從標題來看是史達林的傳記,內容其實是結合精細的檔案研究和近二十餘年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