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2月4日 · 紐約客記者喬治派克鬆脫來形容當今的美國社會連結失靈政治體制崩壞個人得各憑本事自生自滅他如實書寫小人物的故事探問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資源和階級愈來愈不平等會對這個國家帶來什麼影響

    • 以午睡抵抗「奮鬥文化」
    • 從非裔美國人的歷史經驗出發,論述休息跟種族正義之間的關係
    • 休息不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休息即抵抗》可謂赫塞對自己過去6年來圍繞「午睡即抵抗」所組織的各種活動的總結。2016年,赫塞創立了午睡事工(the Nap Ministry),旨在批判席捲美國主流社會、告誡我們必須勤奮工作,一時一刻都不能偷懶的「奮鬥文化」(grind culture)。在此文化之下,只有不斷做出新的成果,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雖然很多人都曾提出批判,但赫塞是第一位從「午睡」這個別出心裁的角度出發,分析奮鬥文化的問題所在,並提出對策的人。赫塞認為,奮鬥文化的本質是「不把人當人」,而是把人視為機器。作為機器,我們必須一刻不停地高速運轉、保持穩定的產出。長此以往,我們每時每刻都處在過長工時導致的極度疲倦之中。赫塞創立午睡事工的初衷,即是要告訴大家:我們既不需要把自己視為機器,也不需要為自己「虛度時光」而感到...

    在《休息即抵抗》中,赫塞擴展了她原先的想法,用「休息」這個包括「午睡」在內、更為寬泛的概念來詳細論述她的理念跟願景。赫塞直接了當地指出,休息蘊含著反抗資本主義跟白人至上主義的激進潛能。大部分讀者或許會覺得「休息是反抗資本主義的武器」這個論點直接易懂。由於資本主義追求不斷產出以實現財富的無限積累,當我們選擇休息、停止工作,就意味著我們拒絕迎合資本主義的邏輯。相較之下,讀者們或許會認為「休息是反抗白人至上主義的武器」這個論點晦澀難懂。作為一位非裔美籍女性,赫塞指出「精疲力盡」(exhaustion)是世世代代的非裔美國人共享的生命體驗。 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興起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民被強擄、販賣到美洲大陸殖民地充當免費勞動力。在美洲大陸,被奴役的非洲人民面臨著嚴酷的工作環境、超長的工作時間跟繁重的...

    《休息即抵抗》另一個讓我覺得耳目一新的論點,是赫塞反覆強調「我們休息並不是為了變得更有效率、能做更多」(頁84)。大多數人在告誡人們勞逸結合的重要性時,都會以「只有休息好了,才有精力更好地學習/工作」為理由。然而,赫塞明確指出休息不應該被視為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休息本身即是目的。 這個論點對我的觸動頗大。在奮鬥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們很容易因為自己虛度時光、產出不夠多(unproductive)而感到焦慮。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中,我們很難接受「漫無目的」的休息。只有當休息可以幫助我們達成某個目標,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休息的正當性。以我自己為例,如果我今天打算睡一個小時的午覺,我會跟自己說:雖然這一個小時看起來是浪費時間,但睡醒之後我可以精力充沛地完成更多工作。赫塞所倡導的「把休息當成目的,而非...

  2. 2021年1月20日 · 去年3月精神科醫師廖泊喬和一群同仁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創立了全台灣第一個治療賭博成癮的博弈門診」,目睹個案們在戒癮中的空虛憤怒無助。 去年11月,《報導者》連續推出兩集博弈產業報導幕後,廖醫師主動和我們聯繫,希望聽眾除了理解博弈產業的背後,也理解賭癮是如何發生、以及他在診間的發現。 而Summer,則是在30歲以前,一度沉溺於賭博中的個案之一。 運彩、線上博弈、借貸無所不碰的他,輸掉2000萬後,在去年10月接觸到博弈門診,開始試著轉變。 他後來開立 Podcast《不切實記》 ,持續講述他的經驗、希望幫助更多人不要落入這個陷阱。 你三不五時也賭一下嗎? 怎麼判斷自己成癮了? 怎麼求助、想辦法停下? 空虛、懊悔、憤怒……在戒癮途中,會遇到甚麼事?

  3. 2022年8月30日 · 紐約客記者喬治派克鬆脫來形容當今的美國社會連結失靈政治體制崩壞個人得各憑本事自生自滅。 他如實書寫小人物的故事,探問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資源和階級愈來愈不平等,會對這個國家帶來什麼影響?

  4. 2019年10月25日 · 2019/10/25. 文字. 萬子. 電影. 精神疾病. 哲學蟲洞. (※本文可能有劇透,請斟酌觀看) 今年10月,陰鬱黑暗的電影《小丑》(Joker)在台灣上映兩週就賣破兩億元,獲得票房與口碑的成功。 這部反英雄的電影,與主流的漫威、DC宇宙的超級英雄片截然不同,沒有浮誇的壯美,沒有超越困境的正向情緒,反而充斥滿滿的負能量。 【小丑】終極預告,10月3日 (週四) 上映. Watch on. 電影《小丑》中,主角亞瑟說他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是悲劇,但其實是喜劇。 從哲學角度來進行影評,會發現小丑所謂的喜劇並非真正的喜劇,而是一種超越喜劇與悲劇、接受自己宿命的生命哲學。 小丑的苦難:該如何理解「惡」的意義? 《小丑》帶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

  5. 2020年5月22日 · 2020/5/22. 文字. 萬子. 社群媒體. 哲學蟲洞. 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道德感的展現,有時溫暖和煦,讓人成為最美的風景,但有時卻是張牙舞爪、得理不饒人,例如,指責在捷運上不主動讓位的人、糾正插隊的人、批判劈腿的藝人、詛咒保護死刑犯人權的人、辱罵與自身價值與立場不同的人。 在這些負面的情況下,道德感好像與「愛與包容」無關,道德變成「排除自己不認同的行為」、「要求別人站在我們這邊」、「打壓他人以解決自己的存在焦慮」的工具。 我們可以把這種「我的道德才是對的」的嗆聲現象稱之為「戰道德」(註) ,也可稱之為「一種以道德為名的衝突行為」。 稱這些狂熱的行動為「以道德為名」,是因為這類衝突的行為背後真正的動機,並非單純的利他與愛,而是掛著道德外衣的其他情感(例如嫉妒、憤恨、恐懼等等)。

  6. 2021年12月22日 · 事實上,已有眾多證據顯示,積極且優先解決無家者住宿需求的居住優先(Housing First)策略,能十分有效且節省開支地緩解無家可居的問題,尤其是針對長期無家可居者更為有效。在此僅舉兩例:美國猶他州自2005年起,運用居住優先原則推動的相關措施,到了2015年已使長期無家可居的人數從2,0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