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南方車站的聚會》故事靈感來自真實新聞事件,講述一個被重案隊長劉隊(廖凡 飾)重金懸賞的逃犯周澤農(胡歌 飾),和與他關係微妙的風塵女子劉愛愛(桂綸鎂 飾)、五年未見的妻子楊淑俊(萬茜 飾)、曾經的好友華華(奇道 飾),各懷心事的人相繼被捲進的一場追緝行動。 而令人絕望的逃亡卻變成救贖之路,這場特別的「聚會」將如何收場? 充斥著血腥暴力、現實與超現實,猜忌與情愫的南方車站,你準備好來聚會了嗎? (以下文字敘述有雷,請斟酌閱讀) 夜雨南方,鋪展開一場逃亡與救贖的離奇故事. 「今天的中國發生著許多拍案驚奇的案件,總是讓看似平常的事物閃現出斑斕奇異的色彩。 」當初拍《白日焰火》時,導演刁亦男曾這麼說過他拍攝的初衷。

  2. 2017年1月26日 · 提姆‧波頓最「詭異」的故事:牡蠣男孩的憂鬱之死. 我們所熟知以「詭譎」風格著名的導演提姆‧波頓,不只拍攝《怪奇孤兒院》、《剪刀手愛德華》、《巧克力冒險工廠》、《地獄新娘》等等非常厲害的電影,他還有自己的插畫故事書名叫《牡蠣男孩 ...

    • 奪目新元素,理羅牌穿戴式雕塑
    • 緩緩落腳社子島
    • 居民共感,藝術入地生根
    • 歷經三年反芻與再造,浮出檯面的消逝之島

    物件裝置的創意泉源來自菲律賓藝術家理羅.紐 (Leeroy New),這是FOCA延續去年和理羅第二次合作。理羅擅長用非典型裝置反映環境議題,他的裝置可以當作融入式、互動式的雕塑欣賞,也可以穿戴在演員身上或成為演出道具。「理羅很開放、很愛玩,也有很多鬼點子。 他同時是執行力很強的藝術家,特別擅長手工製作,讓他的作品有很獨特的質感和很高的辨識度。」宗軒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理羅的適應力很強,並勇於嘗試。」 理羅.紐的作品多似自然界鮮豔無邊的有毒生物,呈現熱帶藤蔓、毛毛蟲和捕蠅草的質地,日常塑膠製品在他手中彷彿立體油彩,靜置物卻充滿動態,總能跟空間對話,將環境化為幻境。

    理羅的參與提供了觀看社子島的外緣角度,而對於從外來者變成局內人的 FOCA 成 員,社子島是什麼樣的地方呢?FOCA 劇團當初落腳社子島是基於足夠的排練空間、可負擔的租金和不算太遠的距離等實際因素。日子久了,發現這裡有豐富的生態,劇團常有貓狗、螃蟹、鳥、昆蟲等動物造訪,每天出入都是很特別的回憶,「每個地方都捨不得,像這棟鐵皮屋、會議室看出去的景色、居民緩步的移動、小麵攤油膩的桌面。」 團員陳冠廷喜歡此地較慢的生活步調以及自然生態,令他想起小時候回爺爺家三合院過年的情景,「村里之間幾乎互相認識,還能清楚知道每戶家庭發生的事。這樣的親密感、人情味,還有我愛的三合院在社子島一樣存在著,我擔心在都市化的社會裡這些將會消失。」

    團員陳冠廷憶及當地阿嬤途經演出現場時,詢問:「你們在幹嘛?」他沒有多加解釋,僅說是在呈現社子島的景象,兩位阿嬤討論了起來,說:「有啦有啦!有像我們這裡的樣子。房子、生活方式都是這樣,這些年輕人很厲害餒。」他原以為使用抽象肢體呈現,可能會讓對《消逝之島》理解限於藝術圈內或長期接觸藝術作品者,但並非如此。 導演李宗軒說,居民擁有最真實的在地生命經驗,有位老先生對於其中一段演員穿戴著裝置塞進狹小的窄巷的演出,立刻有所感悟:「這就是我們社子島的生活嘛!」

    《消逝之島》第一年主要讓馬戲的肢體傳達和理羅的藝術語言相遇,以社子島為主體開始對話;第二年將戶外場域作為舞台,讓社子島的建築和地景成為表演的一部份;今年則以去年為基礎,深化馬戲在城市空間演出的可能性,並轉化更多社子島不可見的特質至作品中。 「希望藉此讓人們重新思考人和都市的關係,以及那些近在身旁卻被我們忽略的事物。」製作人余岱融提到,創作的困難在於把看似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結合,如同用兩種語言在寫一篇文章。 要形容《消逝之島》,團員陳冠廷給了「亂中有序」一詞,並表示希望透過此劇重新檢視當下生存的社會,該如何保留早期美好的傳統及樣貌,且思考如何能在其中找到突破點,改善不足及醜陋處。 說「如履薄冰」的導演李宗軒,則期待此作品能讓更多人了解社子島的現狀,也為社子島居民和觀眾提供異於以往的議題呈現。 ...

  3.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因其特殊地位與功能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乎成了廢墟,基隆的發展再次蒙上陰影。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管,美軍駐紮之下,基隆又獲得新的發展契機,在 1960 年基隆港區多次擴建,並伴隨著礦業發展再度興盛。

  4. 基隆,在經過那麼多烽火、經過那麼多大起大落之後,該如何再創高峰呢? 我們都知道日治時期的基隆相當美麗,但不能再過度緬懷過去,正因為回不去了。

  5. 周美玲的《輻射將至》(2000)記錄被劃為核廢儲置地的烏坵島,居民操著方言惶恐抗爭,回饋金與工作機會的利誘卻動搖人心。 周美玲《輻射將至》(2000) 李志薔望向小琉球海上的中國漁工船屋,《浮球》(1999)以三章節鋪陳敘事,暗喻島嶼飄搖失根的命運。 李泳泉透過《鄉愁對話錄》(2000) 關注被迫遷村的龜山島民,舊照、新聞片段與訪談漸次堆疊出島民的鄉愁,幽幽傳遞故鄉成為觀光景點的不忍之情。 郭珍弟的《清文不在家》(2000) 以離鄉打工而缺席的蘭嶼青年為主角,撿拾他在島上生活的痕跡,島嶼的日常人文風貌也在言說間愈漸清晰。 創作者也透過作品反向探索內心、抒發拍攝所感,或加入劇情和表演元素詮釋島嶼印象。 李志薔《浮球》(1999) 李泳泉《鄉愁對話錄》(2000)

  6. 為期一個月的豐富活動,圍繞在 3 大主題與 8 大系列,邀請 8 位名人和基隆在地團隊親 帶路,帶你漫遊基隆各種不同的風貌,感受老城市獨特的 趣味,向旅人們傳遞不同於旅遊手冊裡的基隆在地故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