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15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月9日公布最新優先接種順序:AZ疫苗目前一到六類人士都可以接種,第七類則需造冊備准;莫德納疫苗則開放一到三類人士接種,同時預留1萬劑提供給邊境防疫人員接種。

  2. 近期為提升COVID-19疫苗接種率,政府推出隨到隨打、送禮券、特定行業人員強制接種等措施。公衛學者雷文玫檢視各國提升疫苗施打率不同手段可能衍生的倫理法律議題,提出對台灣的建議。

    • 最新疫苗接種10順位1
    • 最新疫苗接種10順位2
    • 最新疫苗接種10順位3
    • 最新疫苗接種10順位4
    • 最新疫苗接種10順位5
  3. 不過,國內的高端、聯亞兩支疫苗,採的都是次單位蛋白質疫苗,與目前已上市、接種比例較高的廠牌輝瑞、莫德納所屬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以及AZ、嬌生的腺病毒疫苗的平台和製程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但仍未拿到美國緊急授權

    • 第1類:整個病原體當抗原,製作風險較大
    • 第2類:病原體零件當抗原,安全性較佳
    • 第3類:重組病毒、類病毒,免疫不全者較不適合
    • 第4類:核酸疫苗,製造速度最快
    • 台灣競爭潛力1:全球專利的奈米疫苗
    • 台灣競爭潛力2:醣蛋白廣效性疫苗
    • 中研院成功合成重要材料「S蛋白」
    • S蛋白經純度、結構、抗體分析,並透過「人類細胞」培養
    • 「開放科學」精神,盼助力防疫

    這類疫苗分為減毒疫苗和死毒疫苗。 常規接種的水痘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疫苗都屬減毒疫苗,以致病力低的病原載體培養後送入體內,讓人體產生類似「輕微自然感染」的免疫反應。特點是可持續刺激免疫系統,免疫力通常維持較久;但少數情況下病原體可能突變,產生致病風險。 這類疫苗的製程需要大量病原體,用在傳播率、致死率高的疾病身上風險太高,研究者及接種者,都有可能因為病毒去活化不完全而遭感染。對傳染性極高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各國團隊未選擇此種方式。

    所謂「次單位疫苗」和「合成胜肽疫苗」均為此類。 B型肝炎疫苗、嗜血性B型桿菌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都屬「次單位疫苗」,透過分子生物學或化學方法,純化出最關鍵、能引發適當免疫反應的「病原體部分結構」,例如蛋白質或是多醣體來作為抗原。這種疫苗不具感染性,能避開病原體不必要的毒素,移除妨礙有效性的物質,不過未必能產生正確的免疫記憶。

    所謂「重組病毒疫苗」和「類病毒顆粒疫苗」均為此類。 「重組病毒疫苗」就是把病毒的抗原,在另一個弱感染性病毒(例如牛痘病毒、腺病毒)的殼上表現,不僅可以產生抗體,也可以釣出「殺手T細胞」;由於病毒本身感染性不強,不致對人產生很大危害,但免疫不全的人就較不適用。 這同樣是國衛院鎖定研發的疫苗種類之一。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解釋,這是拿比較不毒的病毒當載體,放入2019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基因,如此一來這個病毒不太有致病性,但有抗原性,製備門檻雖比胜肽複雜,不過也預期有不錯的免疫刺激能力。中國方面,目前則鎖定腺病毒、減毒流感病毒來作為載體研發。 另一種「類病毒顆粒疫苗」,則類似像「空包彈」,只有病毒空殼,以及有病毒的蛋白質顆粒,但不具遺傳物質,在人體內無法複製,安全性高,其類病毒結構能誘發免疫反應。HP...

    所謂「DNA 疫苗」和「mRNA疫苗」均為核酸疫苗。 目前進度最快、最受矚目的當屬美國公司Moderna研發的mRNA疫苗,亦屬核酸疫苗,但進一步省去轉錄的步驟,直接在人體中轉譯出蛋白質,期望可以比DNA疫苗更加安全。不過mRNA疫苗容易被胞外核糖核酸酶降解掉,可能影響有效性。 全世界最厲害的科學家都知道,要根本預防傳染病就做疫苗,但它潛藏的風險是,保護力夠不夠?持不持久?安全性有沒有問題? 「像登革熱共有4型,感染不同型別會還有『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感染第1種型別時產生的抗體,第2型別再次侵入時,有點認識卻無法清除,反而會加速感染,所以登革熱一直無法有好的疫苗,」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指出,「因為過去從...

    2016年,胡哲銘研發世界首支MERS奈米疫苗,並與美國德州大學醫學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P4實驗室合作進行老鼠的動物試驗,老鼠接種疫苗再感染致命的MERS病毒後,保護力達百分之百。這個把工業材料上的奈米技術、運用到疫苗生物科技上,台灣是世界第一個,也取得多國專利。 MERS和COVID-19,都屬於冠狀病毒,胡哲銘團隊研究有了MERS的基礎,也讓這次研究不必從零開始。他並擔任這次國內跨部會合作平台疫苗組的召集人,疫苗動物前測也率先出了好消息,打進老鼠身上兩週後,抗體產生十分顯著。 胡哲銘解釋,奈米疫苗的難度在,不只要找特異性強的抗原,還有讓它的片段「大小適中」。 因為「抗原的大小」會影響免疫反應,抗原太長、太大,可能發生「抗體依賴性免疫...

    中研院第二個祕密武器,是醣蛋白疫苗。 前院長翁啟惠是世界醣分子領域的權威,因對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原創性的貢獻,而獲諾貝爾獎前哨的「沃爾夫化學獎」。其團隊成員、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去年才發表成功開發新式的單醣流感疫苗,目前也投入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 「我知道這個(COVID-19)病毒基因序列就馬上下訂單,」馬徹回想基因序列公布時,中國疫情正爆發且遇上春節假期,當時全世界科學家都設法下訂單合成基因,當時他耗資約新台幣10幾萬元,以急件方式輾轉收到貨。 病毒的基因,是開啟研究的重要基礎材料。馬徹的目標,是要在收到基因後,合成出冠狀病毒表面的S蛋白(spike protein),這個S蛋白也不僅是釣抗體的重要材料,也是未來疫苗設計的關鍵。馬徹在拿到合成基因後,就...

    COVID-19疫情爆發後,台灣各大學研單位都動起來,「研發國家隊」儼然成形,其中「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的實踐被認為是此次疫情能量匯集關鍵,科學家透過共享研發材料、資訊等方式,加速抗疫進程。3月31日,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表示,該實驗室已經成功合成COVID-19研究的重要材料「S蛋白」,是研發疫苗、快篩試劑和抗體檢測、甚至治療的重要材料,該實驗室在可承受量能範圍內,無償提供國內學研單位申請使用。 不管是快篩、抗體或疫苗研究,理解新冠病毒(SARS-CoV-2)結構和作用機制都是研究首要關鍵。馬徹解釋,新冠病毒一大特徵是表面有刺突蛋白(S蛋白, spike protein),該蛋白質作為抗原會引發人體免疫反應,可釣出抗體加以中和COVID-19的新冠病毒。 S蛋白...

    此外,在中研院冷凍電子顯微鏡中心的大力協助之下,團隊檢查該蛋白質結構,也確實發現呈三聚體,在顯微鏡下接近三角形,其3D結構也與國外已公布的蛋白質結構有一定相似度。 第三道把關則是同時用患者血清抗體、SARS病毒單株抗體進行測試。馬徹表示,他與長庚醫院黃冠穎醫師合作,透過英國合作研究者提供的SARS時期單株抗體CR3022,還有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林宜玲提供的COVID-19患者血清,來檢驗S蛋白能否被辨識,實驗結果也確認:合成的S蛋白,能成功被辨識。 除此之外,這次馬徹實驗室團隊合成的S蛋白,是透過實驗室常用的人類細胞株「HEK 293」來合成,馬徹強調,如此好處是做出來的S蛋白有「人類細胞的醣化」,能模擬真正病毒在人體的醣化反應。雖然S蛋白也可以購得,但多數都是透過「昆蟲細胞」加以合成,產量...

    目前,在實驗室成員的協助下,團隊需要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合成,以每1公升的細胞培養,可產生約500微克的醣蛋白,如果按團隊規劃的分讓標準,可提供約10組申請額度,截至4月1日已有4個團隊聯繫。 COVID-19疫情爆發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2月13日就宣布響應「開放科學」,成立「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旗下13子平台涵蓋病毒培養、檢體、病毒分讓、檢測、老藥新用、關鍵材料供應、智慧財產權、抗體、小分子合成、疫苗、抗原、動物模式、社會倫理與法律等面向,目標讓國內學研單位共享研究材料和資訊,透過分進合擊方式來加速研發進程。 馬徹表示,這次全球面臨嚴峻疫情考驗,每個研究者其實各有所長,他希望至少從院內開始響應「開放科學」精神,他也觀察到美國同樣有單位已進行研究材料的無償分讓,「這時候如果...

  4. 從Alpha、Delta到Omicron,重要變異怎麼發生?. 疫苗保護力追得上嗎?. 短短兩年多(截至2022年11月7日),COVID-19(又稱冠肺炎、武漢肺炎)已造成全球6.37億人確診、660萬人死亡。. 科學家們用全新技術,以及史無前例的速度研發出 疫苗 ,試圖打造終結疫情的 ...

  5. 2023年6月9日 · 你聽過HPV疫苗嗎?為何全球126國家實施青少女公費接種政策?這個疫苗政策在台灣與世界曾有哪些討論與挑戰?今天說的內容不只關女生的事,因為男生也可能感染HPV病毒、造成頭頸部與生殖器癌症,也可以接種疫苗預防!

  6. 2021年6月26日 · 聯亞生技今公布疫苗擴大二期的期中報告分析,3,850受試者分成12~18歲青少年、19~64歲成年人及65歲年長者三個族群,在今年2月26日~5月18日完成兩劑接種,6月下旬將所有原始資料委託第三方臨床試驗受託機構進行數據彙整顯示,抗體效價在疫苗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