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5日 · 傑於1857年撰寫了臭名昭彰的「史考特訴山福特案」(Dred Scott v. Sandford)判決,剝奪了奴隸的基本人權,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判決之一。 加害者後裔如何面對先祖之罪?

  2. 2024年5月29日 · 亂世佳人的誕生:締造「郝思嘉狂熱」的女主角海選傳奇. 英國女星費雯.麗在《亂世佳人》飾演女主角郝思嘉,成就影史不朽經典。. 圖/報系資料圖庫. 2024年金馬經典影展以「 女神的誕生 」為主題,聚焦放映12位古典好萊塢傳奇女星的代表作,藉此讓台灣 ...

    • ▌被「推翻」的羅訴韋德案與凱西案,到底保障了什麼?
    • ▌從「墮胎入罪化」到「生命權之爭」:被強化的百年對立
    • ▌各州法律戰:如果通過,未來會有哪些具體影響?

    至於後者,判決書出自雷根時期的保守派大法官歐康納(Sandra O’Connor)主筆,雖然主張各州有權限制女性墮胎,但內容仍大致維持墮胎屬憲法層級的隱私權保障,並提出了「不合理負擔」(Undue burden)概念,意指「各州如果對女性施加不合理負擔,對墮胎構成實質障礙,則可能構成違憲。」 只不過到了2022年,由阿利托起草的意見書,不只主張羅案的醫學歷史調查有誤、並認為兩案「推理異常薄弱」、「並產生了破壞性的後果」。根據《Politico》披露的草案內容,阿利托並寫道: 此篇意見書當然迅速點燃女性主義社群的憤怒。 1985年寫下《使女的故事》的加拿大小說家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旋即於5月在《大西洋月刊》發文,標題為〈我發明了基列共和國,但美國最高法院才是真正創造它的人〉...

    另外,近期《紐約時報》Podcast節目The Daily 也從歷史源頭分析,指出「pro-choice」與「pro-life」看似勢不兩立的終極對立,其實並未如我們想像中的悠久綿長。甚至在美國,將墮胎入罪化也是直到19世紀才開始普及的現象。 《國家地理雜誌》報導亦指出,在美國仍為殖民地到建國早期,根本都還沒有任何禁止墮胎的法律。教會雖然不贊成這種做法,但在當時僅將墮胎視為非法或婚前性行為的證據,而非蓄意謀殺。在當時,僅有少數地方起訴了涉及墮胎的案件。例如,1740 年代康乃狄克州,檢察官曾起訴一名醫師,因為他替一名女性莎拉·格羅夫納(Sarah Grosvenor)執行人工流產時意外導致其死亡。然而,當年莎拉案的重點是過失致死,而非墮胎本身,這樣的起訴在當時也很少見。 而這背後的原因,也在...

    首先,由於近年對墮胎議題的立場遭到高度分化,未來此案被拉回各州自決、也將成為今年11月美國期中選舉的關鍵議題後,恐怕對民主黨與共和黨選民間的撕裂對立,會產生更多深遠影響。 陳文葳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到底哪些州會去通過對女性更嚴苛的法律,哪些州會繼續維持?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例如紐約、加州這種相對自由的地方,不會受到太多影響,但是本來就已趨保守的南方各州,可能會更快通過相關法律。」 《紐約時報》認為,恐怕將有一半以上的州禁止或嚴格限制墮胎。報導提到,美國現有 13 個州有所謂的「觸發法」(trigger law),明確指出如果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他們將在其境內禁止墮胎——例如在肯塔基、路易斯安那、奧克拉荷馬、南達科塔,墮胎禁令將直接生效——而至於13州的其他州,則可能需要州檢察長或當...

  3. 2019年8月7日 · 訴韋德案》的當事人珍妮.,本名為諾瑪.麥考維(Norma McCorvey),在案之前懷孕過兩次、生下兩名小孩。1969年她懷上第三胎,為了能夠爭取墮胎機會而謊稱是遭到強暴懷孕,但事後因證據不足而被否決。

  4. 2023年11月16日 · 她因為沒有生孩子,在社交場合上常感到非常格格不入。 與她同齡的女性朋友經常把孩子當成聊天主題,讓她覺得自己像是外星人一樣無法融入。 這時人們話題一轉,往往會問她有沒有小孩? 為什麼不生小孩? 長年累積的經驗讓她相當困惑,於是開始以「為什麼 美國 女人不生孩子? 」作為研究的起點,寫下這本精彩的書。 本文為 《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段女性抉擇生與不生的歷史》 (衛城,2023)書摘. 圖/美聯社....

  5. 2019年5月7日 · 2017年12月12日,在 Wa Lone 與 Kyaw Soe Oo 被緬甸警察與情報人員設局誘捕的那天,Wa Lone 的太太 Pan Ei Mon 其實剛懷有1個多月的身孕;但在兵荒馬亂之際,Pan Ei Mon 必須強打精神,她一方面與 Kyaw Soe Oo 的太太 Chit Su Win...

    • 羅霈穎前大嫂1
    • 羅霈穎前大嫂2
    • 羅霈穎前大嫂3
    • 羅霈穎前大嫂4
  6. 2023年12月27日 · 馬來亞獨立,在吉隆坡的華裔先輩以半山芭(Pudu,或稱富都)為家園。 隨著時間流逝,第二、第三代子孫遷出,留下了這片曾經繁榮的土地。 正如電影《富都青年》所描繪的那樣,半山芭如今成了移工、無國籍者、難民等社會邊緣社群的首遷居住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