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4日 · 陽明:航運景氣波動劇烈,賺錢一定發股利. 針對股利政策, 陽明海運 董事長鄭貞茂今天回應股東表示,航運業景氣波動劇烈,「只要公司賺錢,就一定發股利」;總經理杜書勤表示,第三季仍有旺季效應,但對比疫情時期,需求確實沒這麼大,明年也 ...

    • 陽明 3 月第一次處置
    • 4 月 8 日處置前賣掉
    • 國外航運股漲幅不如台股
    • 國外沒漲,台股就不該漲的邏輯是否正確
    • 不同地區有不同市場共識
    • 整體結論

    雖然陽明及長榮今年從 30 元大漲到 130 元,但 1 月初歐美疫苗開始大規模施打時,市場就認定歐美解封會讓貨櫃報價見頂,在獲利見高點的預期心理下,陽明股價從 30 元一路重挫到最低 19.05 元,股價在跌破均線後出現下跌動能,一直到季線附近才止跌反彈,1 月份台積電大漲期間,不少中實戶都在陽明慘遭重創,投信法人更是每天拋售,但進到 2 月之後,陽明股價開始轉強,一些原本看好航運,但在 1 月大跌期間停損或逃離現場的資金,紛紛開始回頭買進,3 月初陽明及長榮股價逐步墊高,並逼進 1 月初前波高點,就在這個時候,證交所對陽明祭出處置股措施,23 日陽明攻破 35 元後隔天,陽明股價因處置股措施大跌 6.56%,由於處置期間無法當沖,成交量也急速萎縮,3 月 23 日至 4 月 7 日處置期...

    由於從陽明 3 月 23 日至 4 月 7 日走勢,就可以判斷 4 月 8 日盤後很可能再次處置,基於 1 月 5 日及 3 月 23 日兩次處置後隔天都大跌的經驗,包括筆者等不少人,都選擇在 4 月 8 日先賣出手中的陽明,待股價因處置大跌後再買回,9 日陽明進到處置後第一個交易一如預期的大跌 7.47%,由於這次不同於前兩次 5 分鐘處置,是 20 分鐘一次處置,筆者判斷這次股價在出處置之前,都不太可能衝過處置前的高點,在賣出陽明當天就把資金轉往其他股票,然而就在進處置的第二天,陽明股價迅速站回 46 元。 此時賣掉股票的投資人有兩個選擇: 1. 把自己剛買的股票賣掉,在 2 個交易日現金入帳後,回頭買進陽明,但承擔的機會成本是新買的股票大漲,或回頭買進陽明之前,陽明就已經大漲,變成兩邊...

    現在動能策略盛行,不少投資人採用過前高就買進的作法,只做股價向上突破的主升段,以求增加資金效率及擴大年化報酬率,按理說陽明在處置期間大漲,出處置後又持續創高,是動能策略的理想標的,股價未進入第三次處置,且爆量創高後就應該買回,但在台灣貨櫃三雄逐漸成為盤面主流的同時,國外的航運股漲勢卻顯得十分溫吞,不論是丹麥馬士基、港股中遠海控或美股 ZIM,在台灣貨櫃三雄每天強攻漲停板期間,同一天的股價都只有上漲 4%~5%,偶爾出現 10% 漲幅,但往往隔天就開始下跌,這樣的表現搭配台股貨櫃有如 2018 年被動元件的走勢,不免讓人聯想到當年國巨漲幅遠大於日本村田製作所的劇本,筆者也遲遲不敢再買回貨櫃航運股,只好轉而買進 2022 年有機會出現大缺船的散裝航運股。 (Source:籌碼 K 線)

    從 6 月中回頭看貨櫃航運,三雄股價 5 月大跌過後,領先大盤創高,並成為這波反彈最強勢的族群,6 月 16 日航運股更囊括台股 50% 成交額,如果在長榮 5 月 28 日過前高時買進,放到 6 月 16 日盤中,報酬率高達 53%,但同時間,香港中遠海控上漲 23.06%,龍頭馬士基上漲 9.16%,美股掛牌的以星航運更是下跌 8.73%,國外對貨櫃航運及每天公布的貨櫃報價反應相對冷淡,台股三雄股價卻頻頻創高,投信法人在看到台股航運相對於國外的強勁走勢後,也都不敢追高航運股,但航運股依舊在投信沒有大買的狀況下,從 6 月初到 6 月中主導整個台股,那麼這種國外沒漲,台股就不該漲的邏輯是否正確? (Source:筆者整理) 有如 WSB 現象 這次航運股散戶參與度極高,反觀過去在電子股呼風...

    陽明股價大漲時,美股同樣是貨櫃航運業者的以星航運(ZIM),股價遲遲沒有上漲,股價 5 月 19 日就攻破 45 元,但一個月後的 6 月 16 日,以星股價不僅沒有跟上台股貨櫃,還跌到 42 元,從台股角度來看,以星股價應該要漲到 60 元才合理,但不同地區有不同市場共識,去年下半年到今年 1 月,美股投資人關注的焦點都落在新經濟概念股,特斯拉市值從 1 千億美元拉抬到 1 月 7 千億美元,WSB 概念股崛起及疫情開始趨緩後,市場資金又湧入解封及迷因概念股,航運及傳產一直都不是美國投資人關注的對象,股價雖然有上漲,但像台股主流股一樣的浮誇漲勢,很少在傳產股出現,這就好比在台灣賣到很貴的產品,拿到美國去可能不受當地人青睞,只要該地區投資人現階段覺得這個類股值這個價錢,它就值這個價錢。回頭看...

    其實股票的價格機制非常類似做生意,以餐廳舉例,一頓 3 千元餐點跟 500 元餐點,有可能食材成本沒有差太多,但有的店家卻可訂出高昂價格,我們當然可以計算兩個餐點的成本,評估一頓 3 千元的合理性,但不論如何,如果一頓 3 千元有人買單,也確實成交,這價位就是合理的(因為成交是真的)。 回到股票價格,EPS 及基本面相當於食材成本,當然可用各種基本面或海外同業來評估價格是否合理,而手上有股票的法人或一般散戶,就會想辦法透過研究報告、媒體熱度及網路論壇力量,提出自己的觀點(餐廳銷售話術、行銷包裝),提高同樣食材成本下的單位售價,就算食材成本沒有變化,但只要你說服更多人用高價位買進,這價位就是真的,好比很多放空特斯拉慘賠的法人,不斷質疑特斯拉股價過高,但只要馬斯克說服更多人用高價位買進,那 7 ...

  2. 2023年3月9日 · 陽明海運今天公告 2022 年稅後淨利為新台幣 1,806 億元、年增 9.2%,每股稅後盈餘(EPS)51.71 元,董事會決議每股擬配發現金股利 20 元;若以今天收盤價 67 元計,現金殖利率約 29.8%。. 陽明公告,2022年合併營業收入3759億元、年增12.6%,稅後淨利1,806億元 ...

  3. 其他人也問了

  4. 陽明海運業績好到 35 年來未見,但老董算盤這樣打. 2020 年貨運景氣反轉,陽明海運轉虧為盈,充實銀彈,董事長鄭貞茂首度談任內兩大目標,改善財務結構及數位化發展,先蹲低再後跳。. 「這是很瘋狂的事情,從沒看過這樣子的狀況。. 」在陽明海運 35 年 ...

  5. 2021年5月24日 · 航運族群續強,終場成交金額來到新台幣 1,590.39 億元,資金比重達 37.6%,罕見超車電子族群的 37.1%。長榮、陽明囊括上市交易量冠、亞軍,萬海終場收漲價 125 元,股價再寫新頁。 台股24日開低走高,終場收漲36.23點,以16,338.29點作收,漲幅0.22%

  6. 2022年7月10日 · 謝志堅解釋,過去兩年海運飆出世運價,是源自疫情引發物流斷鏈、塞港,再加上歐美報復性消費墊高需求,市場才會供不應求。 長榮、陽明前董事長謝志堅。 然而,這兩大變因都在今年6月逐漸轉彎。 首先,供給端塞港正在緩解。 謝志堅指出,「其實今年1月時,有個紀錄,多達109條船塞在美國洛杉磯港、長灘港外;但6月10日,只剩19條船。 」可見隨疫情趨緩,塞港紅利也在快速消退。 其次,需求端歐美消費也陷入疲弱。 歐美居高不下的通膨,已重創民眾消費力。 從NRF(美國零售聯合會)數據來看,2021年歐美因報復性消費,進口貨量一度較2020年大增17%;但反觀今年,上半年進口貨量年增率只剩下5.3%;下半年9月、10月,甚至恐怕出現衰退,顯見海運需求也在放緩。

  7. 2021年5月11日 · 陽明董事長鄭貞茂今天表示,海運目前處在多頭市場,陽明力拚長期穩定獲利,財務穩健是首要目標,除了固守航運本業,也尋找其他合作、轉投資機會,多角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