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龍應台[注 1] (1952年2月13日 —),曾用 筆名 胡美麗[1], 臺灣 作家 、文學學者、 無黨籍 政治人物。 高雄縣 大寮鄉(今 高雄市 大寮區)人 [2], 籍貫 湖南 衡山 [3]。 畢業於 國立成功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美國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 博士。 臺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長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長,亦曾在 美國 、 德國 、 臺灣 、 香港 的多所大學任職。 [4] 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台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 兩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國等地具影響力。 [5][6][7] 為「推動全球意識」,創辦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6]

  2. 龍應台[ 注 1 ] (1952年2月13日 —),曾用 筆名 胡美麗[ 1 ], 臺灣 作家 、文學學者、 无党籍 政治人物。 高雄縣 大寮鄉(今 高雄市 大寮區)人 [ 2 ], 籍貫 湖南 衡山 [ 3 ]。 畢業於 國立成功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美國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 博士。 臺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長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長,亦曾在 美國 、 德國 、 臺灣 、 香港 的多所大學任職。 [ 4 ] 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台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 兩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國等地具影響力。 [ 5 ][ 6 ][ 7 ] 為“推動全球意識”,創辦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3. 2022年3月3日 · 龍應台為「獨處」提出新定義,「獨處是心理的狀態,不是身體的狀態。 」(時報出版提供) 對應到21世紀的華文作家龍應台,卸下公職後,從都市移居到潮州陪伴年邁母親,行走於鳳梨、香蕉園,去年再遷移到東邊有海、有山的都蘭,這些年她也愛上走路, 「只要走路,就一定是我的身體和我的『自己』單獨有約。 新書《走路》被龍應台稱之為大書與大書之間的「小書」,看似輕薄短小卻舉重若輕,背後蘊藏的厚度,其實和哲學一樣重。 透過行走,找回與內在自我的對話。 上個月中才剛加入林懷民、林百里等好友們「七字輩俱樂部」的龍應台,在邁入從心所欲的人生階段,她不是不關心社會,而是思索人類可能面臨更大的危機: 獨處。 過去,人們會以為獨處就是宅在家、深居簡出、隱居、閉關。

  4.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171,600 likes · 6,332 talking about this. 在這裏大家和龍應台共享訊息、發現和想法。但是與主題無關或不理性的言論,請容版主保留移除的權利。謝謝。

  5. 龍應台[注 1] (1952年2月13日 —),曾用 筆名 胡美麗[1], 台灣 作家 、文學學者、 無黨籍 政治人物。 高雄縣 大寮鄉(今 高雄市 大寮區)人 [2], 籍貫 湖南 衡山 [3]。 畢業於 國立成功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美國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 博士。 台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長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長,亦曾在 美國 、 德國 、 台灣 、 香港 的多所大學任職。 [4] 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台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 兩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國等地具影響力。 [5][6][7] 為「推動全球意識」,創辦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6]

  6. 2022年4月25日 · 龍應台最深情的文字,為什麼卻讓人痛至肺腑? 2022新版新序,一本必須緊緊揣在懷裡的人生讀本 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 人走,茶涼、緣滅, 生命從不等候。 收錄全新序文 十九封給美君的信:在時光的漂洗中,思索生命的來和去

  7. 2024年2月27日 · 龍應台當年親歷現場的文字,今日讀來如同預言,讓此刻許多難以理解的事情,頓時分明起來。 然而同時,龍應台的文字,總能讓人在最大的殘酷之中看見人最謙卑、最樸素的情感。

  8. 2022年4月9日 · 龍應台新書《走路:獨處的實踐》的《50+》專訪,她說自己這回尺度「超過」,也建議讀者一起:「每年做一件超過的事。 」從心所欲,不踰矩。 此次採訪,龍應台笑容燦爛,向攝影師拋出一句話:「我這張照片可是要拿去相親的喔! 」幾位認識她多年的記者都說,龍應台變輕鬆了。 10年前擔任文化部長的她,每天工作16個小時。 一個行程尚未結束時,會有幕僚遞紙條催時間,總有下個行程等著她。 先前遷居屏東、2021年又遷居台東的她,生活風景已截然不同:每晚9點就入睡,早晨5點起床。 每日第一件事,是到庭院去看日出,「看著遠處的山一層一層地亮起來,雲開始亮,鳥開始叫,約有整整3小時的時間,就是單單感受光。

  9. 2018年4月23日 · 龍應台形容自己的母親是個「厲害、乾脆、勇敢、堅強的女人」,在那個大江大海的戰亂年代,嫁給一個天真而不善營生的丈夫。 因為從中國大陸逃難來台灣,貧窮讓生活清苦,生了四個孩子的一個家,都要靠這個女人支撐,「但她對家人從不嚴厲。

  10. 2006年3月29日 · 龍應台以自己長年觀察的兩個兒子為引,細細追尋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一個十五歲的德國孩子寧願新當選的教宗不是德國人,而是黑人或拉丁裔,就因為他相信弱勢的族群和文化應該得到特別的彰揚與保護;「說穿了,這就是全球公民意識,但,誰教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