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中國大陸稱 里氏震級 ,台灣稱 芮氏地震規模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黎克特 在1935年發明。. 他後來改進出了 近震震級 。. 它是由觀測點處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 ...

  2. 里氏震级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港澳称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台湾称 芮氏地震規模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里克特 在1935年发明。 他后来改进出了 近震震級 。 它是由觀測点处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對數 演算而來。 震級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 微米 (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里氏0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0 微米 (0.01毫米)為1,100微米(0.1毫米)為里氏2,1000微米(1毫米)為里氏3,10000微米(1厘米)為里氏4,如此類推。

    • 里氏震级/近震震级/地方性震级
    • 芮氏地震規模
    •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3.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中國大陸稱 里氏震級 ,台灣稱 芮氏地震規模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黎克特 在1935年發明。 他後來改進出了 近震震級 。 它是由觀測點處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對數 演算而來。 震級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 微米 (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黎克特制0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0 微米 (0.01毫米)為1,100微米(0.1毫米)為黎克特制2,1000微米(1毫米)為黎克特制3,10000微米(1厘米)為黎克特制4,如此類推。

  4. 其他人也問了

  5. 芮氏地震規模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中國大陸稱 里氏震級 ,港澳稱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芮克特 在1935年發明。 他後來改進出了 近震規模 。 它是由觀測點處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對數 演算而來。 規模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 微米 (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芮氏0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0 微米 (0.01毫米)為1,100微米(0.1毫米)為芮氏2,1000微米(1毫米)為芮氏3,10000微米(1厘米)為芮氏4,如此類推。

  6. 黎克特制地震 震級 (Richter magnitude scale),亦稱近震規模(local magnitude, ML )、又譯 里氏 、芮氏震級,是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度。 它是由觀測點處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演算而來。 由於地震儀的位置並不在 震央 ,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以及其它干擾因素,計算時需減去觀測點所在地規模0地震所應有的振幅之對數。 黎克特制的單位是“級”。 黎克特制最早是在 1935 年由兩位來自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 的 地震學 家黎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騰堡(Beno Gutenberg)共同制定的。 發展歷史.

  7. 矩震級能提供比黎克特制地震震級更精確的計算,尤其對大型地震作出極精準的計算。 這是因為矩震級的概念源自 物理學 中的 力矩 ,矩震級以力矩的原理找出地震大小、斷層移動的幅度,以及其釋放出來的能量,因此精確度比黎克特制地震震級提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