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記憶的形態,是放射性的,電影把空間焦點放於廠房,這是電影鏡頭下工人們的重要背景,他們或在這裡工作,或在這裡成長,然而《二十四城記》的空間意義,往往產生於「家」與「廠房」兩地空間的對應間:離鄉別井中國人的流離與飄泊;生活的擔子、親情的虧欠、童年的殘廢等等,一下子從這簡單的兩重空間折射裡得到充份反映。
      www.filmcritics.org.hk/zh-hant/電影評論/會員影評/故事不斷,記憶不滅──看《二十四城記》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10月13日 · 二十四城記》聚焦於一個50年代末期由東北搬遷到成都的保密軍工企業420廠面對房地產開發熱潮時遭遇拆遷的現實處境,賈樟柯對幾位不同年齡層的工人及工人的子女一一進行採訪,發掘急劇變化的商業社會裡,塵封的大興「工業化」時期寄身國營工廠 ...

  3. 二十四城記》中講述者只普通人,並不是甚麼歷史專家和學者,但城市回憶和時世轉變,早以成為他們故事中刻紋。 八個受訪者記憶,能夠編寫成八個獨立故事。

  4. 「被犧牲和毀滅那些人和他們生活」——《二十四城記》工廠,承載我們歷史特殊空間之一,它像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啟蒙一樣,最早運動和組織從工廠工人開始,在其隨後漫長歲月中,它建立,穩固,轉型,甚至乃至瓦解也都印刻著時代

  5. 如賈樟柯以往電影一樣,《二十四城記》依舊拋棄濃重商業市場,運用寫實風格給故事增添真實,以現實主義筆法講述一座國營工廠半世紀所經歷風風雨雨,以及其中人事變遷。

  6. 二十四城記》,英語片名 24 City,中國電影製片人 賈樟柯2008年編劇和執導一部電影。 描述了一個因開發新樓盤而搬遷 成都 國有企業 三代(1950年代、1970年代、以及現在2008)人生活經歷。

  7. 2009年6月11日 · 二十四城记》打破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界限,真实的工人访谈和演员的访谈轮番上阵,记实与虚构的主动自觉的游走让观众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 贾樟柯说:“电影更多的是提供一种真实的历史经验,这个经验中包含虚构的部分,而虚构的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的历史经验条理化,把埋藏在情节背后的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呈现出来。 与大多数观影后的观众对真实的访谈比演员表演更有感染力的评价相反,贾樟柯却认为历史本身就是事实与虚构的结合。 说到底,就是虚构的存在更能引发观众全篇的联想,更具感怀和思考的联想。 而真实的人物访谈只是片段式的感性体验,无法弥漫成型,虽然贾樟柯在那么多受访工人中精选出来的那么三位被访者的故事也是比较完整的,但那毕竟是纪录式的抓取,很难形成完整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