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排灣族男子服裝為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短裙,外部斜披長方形披肩。 更隆重的典禮時,會戴上禮帽、長背心、下身加穿後敞褲,並配上肩帶與禮刀。 女性服飾上身穿著右襟圓領長袖連身長衣,下身著單片式長裙,小腿上綁護腳布,另外頭部綁有頭巾、精緻頭環或額帶。
      www.cip.gov.tw/zh-tw/tribe/grid-list/67E3CC5AE2F10A8BD0636733C6861689/info.html?cumid=8F19BF08AE220D65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12月26日 · 排灣族服飾、排灣族頭飾象徵意義是什麼? 本文將帶你深入認識排灣族,從傳統文化飲食、服飾、圖騰、工藝品到祭典介紹,帶你一次了解排灣族特色!

  3. 2022年10月4日 · 排灣族原始服飾是以構樹敲成樹皮衣,或是打獵而來的獸皮衣;在織布技術發展後,圖紋成為身分階級的象徵,配戴的飾品也都具有特殊涵義。 Toggle navigation

    • 概觀
    • 簡介
    • 生活方式
    • 傳統工藝
    • 文化特質
    • 族群
    • 工藝
    • 社會制度
    • 祭典

    排灣族(Paiwan)為台灣原住民,發源於北大武山,目前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區。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分布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包括高雄縣市、屏東縣、台東縣境內,人口約六七萬餘人(2000年為83391人),為台灣第三大原住民族,擁有台灣原住民少有的貴族制度,並以巫術出名。排灣族在比較上深具文化性,除了與其它原住民族一樣善歌舞外,他們有貴族制度,精良的雕刻技術,以及每五年舉辦一次的盛大的五年祭。手工藝品有藤編、竹編和月桃席等。

    人口約6萬多人。舊稱派宛,分東西兩支,分布於南部知本山之南以迄恆春兩端,包括高雄、屏東、台東縣境內。排灣族內等級分明,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等級,前三個為特殊階層。宗教信仰為多神教和祖靈信仰。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民族,尤其是服飾是台灣地區少數民族中最為華麗典雅的,以刺繡宗教信仰神靈為主,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為主色。雕刻、陶壺、古琉璃珠是受到人們歡迎的珍品,其中陶壺是頭目家族權勢和財富的象徵。手工藝品有藤編、竹編和月桃席等。

    排灣族分布於中央山脈南端及東部海岸山脈的南端,以大武山為祖先發祥地,人口六萬六千餘人。早期日本學者將排灣、魯凱、卑南地緣相近的三族合稱為“排灣群”,後來才區分為三族。

    排灣族又分為拉瓦爾群(北排灣)及伏主勒群兩大系統,伏主勒群包括屏東瑪家鄉以南的南排灣,和台東地區的東排灣。北排灣由於和部分魯凱族仳鄰而居,在服飾、器物的風格型式上,反而與其它地區的排灣族差別較大。

    和魯凱族有社會階級,頭目、貴族和平民之區分,世代相承,各司其職。從前項目及貴族的身份常借住屋及及器物上雕刻的圖案或服飾衣物而表現,如:百步蛇紋、宇宙神圖樣等。從前排灣族有刺青之習俗,依社會階級的認知不同,各家族有特定的刺青花紋,通常女子刺青在手背、小腿上,男子刺青在前胸、手臂、背部上。這是某些家族特有的權利,與泰雅全族的刺青習俗意義不同。

    排灣族由兩大系統組合而成,一是拉巴魯系,屬屏東縣三地門和高雄縣茂林。一是布茲魯系,包括東排灣的台東縣達仁、金峰、太麻里、大武和卑南等;北排灣的屏東縣瑪家、泰武和來義等;南排灣的屏東縣春日、獅子、牡丹和滿州等。涵蓋區域北起大武山以南,西至隘寮至枋寮,東到大麻里以南,均在海拔1500米以下,而以100-1000米的淺山為主要分布區。總人口6.3萬多,僅次於阿美族和泰雅族,為台灣高山族中的第三大族群。

    豐年祭活動,排灣族都稱為小過年,屆時各部落都有傳統技藝競賽,並以狂歡式的山地舞收場。五年祭活動,在排灣族最為盛行,每五年輪流舉辦一次,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是典型部落。由於有巫婆作法及迎鬼神的神秘意味,在族人崇信基督耶穌之後,認為不能再有信奉第二個神的意念,豐年祭逐漸受到排斥。這種祭祀活動在南排灣族只有少數部落尚風行不斷。實際上,豐年祭才是被正式接受的一種祭典活動。

    排灣族新娘他們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為主,兼事狩獵畜養和山溪捕魚。生產的目的除自用外,一部分作為交給貴族的租稅。小米、肉類、檳榔、芋頭等也習慣作為交易的媒介。農作物以小米、芋頭為主要糧食作物,其他還有花生、樹豆、甘薯等。芋頭以火烤乾後加以儲存,可供一年的消費。狩獵是男人的工作,與畜養同為肉類食物的主要來源。狩獵分團體狩獵和個人狩獵兩種,但在觀念上獵物屬於某幾家貴族所有,因此獵獲之物必向獵場所有人交納獵租。

    他們都擁有製作小米糕、奇拿富、醃肉和抓溪中魚、蝦的好手藝。每當族人家中辦喜事時,親戚朋友就會自動上門幫助製作以酸醬菜葉包制的奇拿富,並挨家挨戶分享喜氣,共同食用。碰上大型祭典節日,還會以特有的小玉米酒待客。其中使用最有傳統意味的交杯酒,酒杯用木頭雕刻而成,有兩個連在一起的飲酒口,也被稱為鴛鴦杯,外頭雕刻許多圖騰,看來非常精美。但在熱情族人一次又一次敬個不停之下,往往是不醉不歸,使得不勝酒量的貴賓不得不臨場想出脫身之計,否則必定會醉。織繡色彩以橙、黃和綠為主,南排灣族還增加紅、黑等兩色,各有獨特風格。但其圖案離不開該族圖騰中經常可見的百步蛇和人面等。不過這都是頭目級領導人物即貴族的專利品,平民不能隨便使用,族人極為忌諱。特別是貴族中的地主,擁有農田及宅地,可享有特權;有稅收,如土地稅、獵稅、山林稅、水源稅等。貴族家名、人名與平民不同;住宅、房子較大,門楣上有蛇、鹿、人頭等雕刻花紋;室內正堂迎門的壁上有人像雕刻,宅前有司令台等;婚前有與其他未婚女子同居的權利;可穿豹皮衣;地主的近親可免租稅,其他裝飾近似地主。邊緣貴族與之社會地位相似,但邊緣貴族有貴族之名無貴族之實。其權力僅在刺墨的紋樣與人名方面與平民不同,其他同平民一樣,是靠自己的勞力賺取生活上的物資和精神所需。

    飾物

    主要表現為琉璃珠 飾物意義:具有社會意義,表示性別和地位;有些具有宗教意義,表示避邪納福。 飾物材料:取自當地產物,如獸牙、獸骨、獸角、貝片等;有些是與漢人以物易物換來的如:瑪瑙、流蘇等;排灣族的祖傳琉璃珠及其它族的銀器,都是與外人(非漢人)交易而來。

    刺繡

    刺繡:有階級地位的排灣族,刺繡的人頭紋是她們認為最漂亮的文樣之一,只有頭目階級才能在服飾上綴此花紋。身穿布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或繡線。 織繡可以分為夾織、貼飾、珠工、刺繡四項。 夾織--是在織布時以苧麻為底,且將毛線解開再捻成色線,在織布時加入織成的紋樣,泰雅、排灣皆有精美的夾織作品。 貼飾:將布對摺,剪成各種對稱或輻射狀的紋樣,再貼縫於衣服上。貼飾以排灣族為主,善以紅色布為紋樣貼在黑色底上,主要紋樣和他們的木雕一樣,有人頭、人像及蛇形諸

    雕刻

    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石雕最為古老,以排灣,魯凱的石雕祖先像最為精美。 竹雕和骨角雕,多用於小件的器物,如竹耳飾、火藥罐、骨制髮簪等。 陶器:台灣原住民中仍能制陶或保留制陶技術的只有達悟和阿美族。 排灣族:制陶技術已完全失傳,現有陶罐為祖先所流傳下來並認為具有靈性,塑有蛇紋或飾以圈形幾何紋,作為婚嫁聘禮或祭祀供器。陶罐大都屬貴族所有,象徵地位和財富。

    排灣族雕刻排灣族和其他高山族一樣,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流傳下來的文化極為稀少,完全靠口述相傳,造成許多文化史跡有諸多不同的傳言,成為一大遺憾。但是他們最拿手的山地舞,最擅長的雕刻技藝,最注重的豐年祭活動和五年祭活動卻都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山地舞步伐簡單,有固定旋律,只要音樂一響起,每個族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會跳起來。另外,還有激烈的勇士舞,整個舞姿擺出戰鬥步伐,顯露勇敢出征的精神,很有振奮人心的作用。排灣族人擅長木雕、石雕和織布(織繡),其中木雕和織繡的圖形與技巧非常細緻,其細緻程度和圖形的不同與其嚴密的社會階級制度有關。除房屋樑柱、門宇、牆壁上的雕刻外,生活用具如木皿、谷筒、織布機、蠟版、連環、木盾、巫箱、刀、梳子、匙等上面都有。編竹用具也是生活上重要的器具,如各式籃、盤、盒、雨具等,也非常精緻。

    青銅刀、古陶壺和蜻蛉珠為排灣族的三大寶,這是該族貴族階級視為無上珍貴的家傳寶物。其製作方法和來源已不可考,只知道是祖先傳下來的,為社會階層貴族家世的象徵,在民俗藝術價值上也有很高的評價。

    (一)世襲的階級制度:

    排灣族人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是擁有土地的頭目?有土地使用權的貴族?或是佃民?但他們可以藉由個人的努力,在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升自己的地位,或借著婚姻提升子女的位階。

    (二)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北排灣的拉瓦爾群由於毗鄰霧台鄉的魯凱族,加上通婚頻繁,文化上深受魯凱族的影響,例如百合花的佩戴、長嗣的繼承。北排灣的排灣文化在新生代的提倡下富有活力與創造力。如陶壺的製作,琉璃珠的製作都在北排灣人的努力下復活。

    南排灣的牡丹鄉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清朝同治年間,日本入侵恆春半島引發牡丹社事件,擴大為國際事件,是原住民族抗日的英勇事跡。內外獅頭社事件則是原住民族抗清的血淚史。至於滿州鄉的排灣人由於鄰近漢族與阿美族,受到二種外來文化的影響甚深。

    東排灣的巴卡羅群混合了卑南族、阿美族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呈現了三個族群的混合體。

    分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

    vutsul群又分

    paumaumaq群(北排灣族)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身穿布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或繡線,一件華麗的衣飾,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而每一個人的圖案都不一樣,又表現了排灣人的創造力與凸顯自我美感的獨特性。

    飾物主要分:

    自然飾物有鮮花、羽毛、皮毛、獸牙、豹皮只限於貴族直系佩用,琉璃珠、貝等也都只限於貴族使用。

    織繡:男女繡邊衣服、飾帶、織繡喪巾等都是每人一套,不轉讓。

    其他還有銀制、銅製、貝制、花綴頭飾、肩飾、胸飾、背飾、腕飾及脂飾等等。

    除了服飾之外,就屬木雕最為世人稱道。種類有建築(如門楣、立柆),家具用具(連杯、湯匙、梳子)、武器(裝飾禮刀)、宗教器物等以及玩賞雕物等,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最常見的雕像為人首與雙蛇,其次為裸身人像、動物及蛇紋、菱紋等。

    排灣族屬於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貴族階級有特殊裝飾的專利權,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貴族階級講究門當戶對,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借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階級低的族人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升降的有趣現象。

    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是一個部落的統治者,也是精神支柱的象徵。屬下的子民為其耕作,並將收穫所得納稅予頭目,頭目則主持部落重大事務如爭戰、祭儀、或與外村的外交工作。

    收穫祭(Masarut)

    舉行時間在每年七~十一月之間,各村自行決定。是感謝神靈的眷顧,給神過年之意。並作為年度終止開始的分界。主要是由祭師主持祭儀,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選播種用的小米,吃新米等活動。大部分改為康樂性的活動如歌謠比賽、負重比賽、射箭比賽等表演性的節目。

    人神盟約祭(Maleveq)

    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又稱為(五年祭)。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種植等,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

    五年祭長達十五天以上,從準備材料到祭典完畢,一連串的活動以男、女祭師為主導,屬於全部落男性的事務則全村一起參與。

    祭典準備工作:

  4.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 如果你有機會參加一場排灣族的貴族婚禮,看看那參與盛會的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頭戴裝飾著花草、羽毛、獵物角牙的帽飾。

  5. 2021年8月24日 · 台灣各原住民族群中,排灣族以服裝華麗出名。從一套排灣族傳統禮服的顏色、圖騰、織法拆解,一層一層都是線索,表現的不僅是精美工藝和家族地位,還訴說著製作者對衣物主人的祝福、期待與驕傲。

  6. 2022年10月4日 · 排灣族原始服飾是以構樹敲成樹皮衣,或是打獵而來的獸皮衣;在織布技術發展後,圖紋成為身分階級的象徵,配戴的飾品也都具有特殊涵義。 Toggle navigation

  7. 2022年10月8日 · 2021年獲得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項目「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保存者的Miyang(米羕),漢文名字許春美,她保存排灣族傳統地機織布技法及織布時所吟誦的整經口訣,並熟知各種圖紋所代表的文化意涵,是排灣族文化傳承的關鍵

  1. 排灣族服裝是什麼?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glorycloud.tv

    Uplifting Worship Music for Jesus. Worship Jesus together with FREE worship music that bring peace and hope. Sound of 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