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從佛法觀點看「」與「」 釋昭慧. 一、前言:淫欲非罪,但能障道. 談到情欲,大多數人對佛教的印象就是:佛教對情欲極端排斥,態度極端保守,甚至以「罪惡」視之。 從佛教文獻以觀,世人會有這樣的印象,並不意外。 禁絕任何形式的性行為(非梵行),這是比丘戒法的第一條。 如律中說:「世尊無數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若犯淫欲即是障道法。 《雜阿含經》用生動而強烈的對比方式,提醒比丘們要遠離五欲: 「愚癡無聞凡夫,比丘,寧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然,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取隨形好。 所以者何? 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如沈鐵丸。 愚癡無聞凡夫,寧燒鐵錐以鑽其耳,不以耳識取其聲相,取隨聲好,所以者何? 耳識取聲相,取隨聲好者,身壞命終,墮惡趣中,如沈鐵丸。

  2. 2019年8月28日 · 依我看,「情」與「欲」實應有所分別。 按先秦儒家之見,「情」與「欲」雖均由「性」感物而動而生,喜怒哀樂等雖見之於外,但「情」並不包含占有的意思,而「欲」則包含著占有或取得的意思(註:《左傳·桓公六年》:「今民餒而君逞欲」。

  3.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低下的品質表現是「」,情欲的染著與貪愛,包含心理與生理不同層面,心理是佔有欲,包括支配和控制的欲望,而表現在身體的,則是生物性本能的顯示。

  4. 其他人也問了

  5. 七情中包括,即指欲望 ,其實情與欲應是並立的兩個概念。欲有、五、或六欲之說 ,如五乃指「財、色、名、食、睡」。即金錢、性欲、名譽、 飲食和睡眠。性與情是兩大心理現象,是「心性論」的兩個重要 範疇。

  6. 佛教徒對「情」與「」應如何自處?在這方面,出家與在家略有不同:在家眾必須遵守對配偶忠誠、對欲望節制的「不邪淫戒」;出家者則依「戒定慧三學」的三種力量以超越情欲:戒律是在言語與行為方面作情欲的防制;禪定則透過心念專注的定學訓練而自然

    • 釋昭慧 (著)
    • 生命教育研究=Journal of Life Education
    • 2012.12
    • v.4 n.2
  7. 佛法強調的「自利利他」,即是出自生命與生命關係的真摯情懷。至於如何作為與表現,便要看是否具足緣起、緣生的智見了。 「「情」不一樣,具有宗教情操的人,重視的不是自身的得失利害,而是生命的價值。「生命價值」不在於自身的得失利害,而是

  8. 「情」就是感情,可以分成親情愛情友情和道情四個類 別。 佛教雖然要人離欲、萬緣放下,但並不是要人變得無情,因為人本來就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