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0月18日 · 一九五 年代台灣茶的外銷也曾遭遇幾波挫折。 例如,一九五五年印度、錫蘭茶出口產能恢復後,台灣紅茶即受到打擊,外銷量暴跌五成,對紅茶事業影響甚鉅,多家茶商因此倒閉;一九五九年,北非摩洛哥等國引進中國、日本等地綠茶,使得綠茶出口也一度受到影響。 所幸,台灣茶商靠著快速調整生產與出口策略,很快便穩定對外的銷量。 從一九六五至一九八 年這段期間,台灣茶的生產與外銷皆邁向了高峰,平均每年出口達到兩千萬公斤左右,遠勝於過往的輸出量,成為戰後台灣不可或缺的出口產品。 戰後台灣茶的蓬勃發展,得力於日本、北非、美國、歐洲與東南亞這五個主要市場的消費。 當時,輸往日本產品主要為煎茶型的綠茶;輸往北非的主要產品為綠茶;輸往歐美的主要產品則是紅茶;輸往東南亞則是紅茶、包種茶以及少量烏龍茶。

  2. 2016年6月8日 · 台灣茶外銷主力由烏龍茶、包種茶轉變為紅茶、綠茶,至今又以烏龍茶及包種茶最有名氣。. 而近30年國內飲茶風氣興起,茶葉進口量已超越出口量。. 撰文=黃齡誼. 台灣茶業發展近400年,說到台灣茶,多數人可能都會想到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等部分發酵茶 ...

  3. 一九五九年全台茶園面積高達四萬八千四百多公頃,一九八 年代以前九成茶園集中在北部,台北至苗栗地區是台茶主要產區,之後生產面積逐年降低,並有「北消南長」的趨勢,特別在海外市場競爭失利之後,以外銷為主的北部低海拔茶區,內銷又不敵中部(南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2年10月9日 · 中央研究院「研之物」專訪院內民族學研究所余舜德研究員,透過特展「跟人類學家喝茶去」,帶我們重回 70 至 80 年代的臺灣,了解「高山」與「藝」興起如何為臺灣茶開創新局!. 圖/ Unsplash. 臺劇《茶金》帶我們回顧二戰後政局與經濟動盪 ...

  6. 2024年8月18日 · 根據清末《海關報告》的統計,1868 年至 1895 年之間,茶葉的出口總值佔全臺灣出口總值的半數以上,茶葉外銷創造的貿易出超,不僅為臺灣帶來巨額財富,也令「臺北市況為之一振」,帶動了北臺灣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發展。 這條臺茶產業鏈,從產地茶農到外銷茶商,以及負責中間加工過程的茶販、茶師、箱工、畫手等工作,都需要密集的勞動力,也因此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包含傳統社會中較無謀職能力的婦女,也憑藉眼明手快的揀茶功夫,在製茶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每年有超過二十萬名採茶女工,親手摘下每一片茶葉,來撐起臺茶產業的熱銷。 就連鄰近大稻埕茶廠外郊的大龍峒、三重埔及板橋等沿岸地帶,都種滿了專供包種茶薰香所用的素馨、茉莉、梔子等香花,足見製茶產業利潤之豐厚,造福無數家戶的生計。

  7. 近期臺劇 《茶金》 掀起話題,茶產業在二次戰後確實是臺灣出口主力,轉進來臺的國民政府也有意培植茶業,賺取外匯;在早期《豐年》不難看到茶園相關報導,為當時扶植外銷的重要農產業。 當時為復興茶園,培育茶苗數以百萬計,出口值紀錄也相當驚人(見後)。 (截圖自1953年《豐年》第3卷第9期) 倏忽即逝的「茶金」年代. 綜觀整個日治時期,茶葉一直都是臺灣最重要的出口貿易商品,占整體出口值近3成。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臺灣的茶葉生產面積、出口值更達到一次大戰以來的第二次高峰,但到了太平洋戰爭結束的1945年,因部分茶園轉作糧食作物,以及1944年10月起的美軍定期空襲使茶葉銷售、生產停滯,終戰當年茶園面積僅有戰前4分之33萬4千公頃,產量更僅有1千4百餘噸,約為1939年的10分之1。

  8. 十九世紀中葉前後,台灣的茶葉便朝向以出口爲導向道路上發展,並與糖、樟腦同爲台灣三大主要出口貨物。由於地理條件因素,台茶的裁種傳統上都集中於海拔500公尺以下北部丘陵地(特別是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與苗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