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比如,「作為解釋萬物本源」,這是莊子所有論證最為基本前提界定;修證經驗或許能使對道的領悟更徹底,但邏輯理性未必不能掃除相當障礙,成為「上樓」之前必要「梯子」;莊子側重本體論範疇,它無形而不可感,但依然作為某種「實存

  2. 小與大的差異,在《莊子》中主要是透過有形的形體大小或無形的智識所及範圍大小的對比來建立,如〈秋水〉篇中,秋天來臨小川的水紛紛流入大河中時,河伯眼看自己的流域變得那樣寬闊,從此岸望彼岸,岸上是牛是馬都看不清了,心中不禁洋洋自得,一直到河水跟著地勢流到北海,放眼望去看不到海的盡頭,河伯才感嘆自己的孤陋寡聞;北海之神北海若告訴河伯說: 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視界只及於井水的,不能想像海的廣大,因為所見有限;只活了一個夏天的蟲子,不能體會冰的寒冷,因為生存的時間有限;偏執之人,若和他談論道的廣大,他也必定無法接受,這是因為智能的程度有限。

  3. 莊子》論道,其核心是那些神秘的「直接論道」話語,但它往往「嵌入」某種「話語結構」進行言說。 後者由具有強烈之作者自覺的「三言」形式構成。 所謂「寓言」,並非通常之「借事喻理」,而是強調借「他者之口」去說出「直接論道」話語,其意義保持在話語之內。 「重言」也僅是「借重」而非「重複」,主要虛構對歷史名人的借重去說作者自己的話。 而所謂「卮言」,作為一種圓轉的、張力性的言說,不應泛化理解,它特指那些「明知故犯」、「似有還無」「弔詭」之言。 「三言」「話語結構」隱含著莊子對讀者「經驗和邏輯」質疑的自覺回應,有助消解讀者的固執和偏見,改造讀者心靈,實現基本的閱讀指引,使那些神秘的「直接論道」得以更好傳達。 關鍵詞:莊子、寓言、重言、卮言、弔詭. * 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助理教授。

  4. 其他人也問了

  5. 1 研究《莊子》書思想,固然學者們看待文獻角度或有不同,但大致而言,視內篇為一具有相當一致性思想體系來研究,是被接受。. 而外、雜篇相當多與內篇思想相呼應文獻研究被一併納入討論,亦是常見情況。. 這些部分構成了且代表了《莊子 ...

  6. 莊子對「看法與老子差不多。. 莊子認為「」是宇宙萬物最後根源,以及人精神或道德最高境界。. 「」是無所不在實在,在天地未之前已經存在,是永恒存在,超越感官和理性,雖看不見,但可被體悟。. 「」與萬物是沒有界限,萬物 ...

  7. 本論文意在探討莊子的處世之,並隨文釐清詮釋上常見種種疑難。 莊子 之學,原即為曲線、反省智慧,是精神發展之類「辯證式」思想,所謂「調

  8.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 10 ], 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 [ 10 ],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