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列缺、合谷、內關、三里、支溝、委中、陽陵泉、三陰交、公孫、阿是

      Image courtesy of health.ltn.com.tw

      圖片: health.ltn.com.tw

      • 十總穴是中醫養生中經常使用的十個穴位,分別是列缺、合谷、內關、三里、支溝、委中、陽陵泉、三陰交、公孫、阿是。 這些穴位位於人體的頭、項、面、口、胸、腹、脅、肋、腰、臀及足背部,可以治療身體不同的部位,功效非常廣泛。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總穴 是什麼?結論 十總穴是中醫養生中經常使用的十個穴位,分別是列缺合谷內關三里支溝委中陽陵泉三陰交、公孫、阿是。這十個穴位位於人體的頭、項、面、口、胸、腹、脅、肋、腰、臀及足背部,可以針對身體不同的部位進行治療。

  3. 在中醫的養生理論中,十總穴是經常被提到且廣泛運用的穴位,這些穴位遍佈人體各處,分別是:列缺合谷內關三里支溝、委中、陽陵泉、三陰交、公孫、阿是,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且可以針對身體不同的部位進行治療,是中醫養生中必學的十個

  4. 止痛紓壓更提神 花蓮慈院中醫部養生教學「十總穴之萬能穴」 中醫透過穴道來調養身體,讓許多民眾都覺得神奇,花蓮慈濟濟醫院中醫部郭昕典 ...

    • 6 分鐘
    • 1971
    • 花蓮慈濟醫院
  5. 但是以下十個穴位是中醫中非常重要的穴位,也是大家保健養生著重註意的穴位。 1.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一是扶正培元,強脾健胃; 二是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體; 三是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增強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的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尤其對消化系統的疾病、功效更為明顯。 2. 關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腎壯陽,補腎壯陽,調經固衝,清熱利濕,此穴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主生殖,主元氣之功效。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 三是補虛固本。 此穴能增強生殖系統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諸虛百損,壯一身之氣。 3. 中脘穴.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中醫理論
    • 排列規律
    • 人體穴位

    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如阿是穴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中文名:穴位

    •外文名:Acupuncture point

    •別名:腧穴

    •發源:中醫學

    涵義

    腧(shù,第四聲)穴學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點、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論的一門學科,是針灸專業的基礎課程,在本專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結合腧穴的形態結構和針灸效應等進行研究,使腧穴學的內容更為豐富。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有稱做“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繫、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穴道:是人類及動物共有的電位最高的皮下電場區,是神經主幹和神經末梢經過的地方,是人類和動物身體中電勢能最高的地方,這部分破壞或者壞死,以及外力破壞及阻礙,都會引起麻、脹、癢、痛、酸等症狀,甚至會產生組織、器官、循環和心腦不適、還可導致殘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穴道是活體中重要的電場,也是與大腦密切聯繫場所。人體總計穴位有720個,醫用402個,其中要害穴位有108個,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為72個,致命為36個。

    來源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本質

    中醫講究的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有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討,發現皮膚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後來又發現,全身穴位總面積不過體表的萬分之四,而電阻部位卻多得多。後來人們又用最弱電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產生最大收縮效果的地方就叫運動點。經對照發現,運動點與穴位的分布幾乎一致。但運動點的機制是什麼,還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與神經的關係,發現幾乎所有的穴位都與神經相關聯。某一穴位與某一臟器的神經往往同屬於一個脊髓節段。在胚胎髮育時期,皮膚與神經是同源的,神經中樞存在著各皮膚區域與臟器的投射點。但是相反意見認為,非穴位區域下也都有神經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沒有差別。還有人發現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係密切,穴位處的皮膚溫度比別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複雜關係形成了穴位的奧妙。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發現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套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在屍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僅占體表的萬分之四,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難怪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以此(皮膚電阻測定法)測定經穴頗有困難。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套用此法測定穴位,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逕庭,不得不愀然中止這項研究。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譬如,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穴位位置後提出,兩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點進行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產生機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它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相互摩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局部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此外,兩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點極為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它們不過是同物異名罷了。還有研究報導,穴位和差電點、皮膚活動點等都有密切關係。這些多途徑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對於探明穴位的奧秘,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又有人著力於研究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里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從發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神經中樞存在各皮膚區域與內臟器官的投射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如今還不清楚。還有人報導,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係密切。日本西條一止套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域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要高出0.5至1℃,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許多穴位區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腧穴研究者們相信,人體穴位是既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又與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有關的複雜綜合結構及其機能。至於穴位的具體結構或它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仍是各持己見,眾說紛壇,未見有一個明確答案。

    人體“穴位”是怎么回事?其排列有什麼“規律”嗎?推測如下:

    ●我們知道,“功能”這種東西,就是“能量”通過不同“形狀”的“路徑”而“產生”的。那么“穴位”這種“功能性”的東西是怎么產生的呢?那么我們身體裡什麼東西是最常見的“運動著的能量”呢?那就是“血液”、“體液”和“神經”,那么“穴位”是不是因為“血管”、“體液”、“神經”的位置而“產生”的呢?那我們仔細的“觀察”一下,就知道了。

    ●最後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骨骼”的“間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處於“骨骼間隙”的“兩端”和“中間”,如果不在“骨骼”的“間隙””或“凹陷”里的,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是有“較大”或“較多”的“血管”或“體液”經過,如“手部”和“腹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血液”或“體液”流通時,容易“滯留”的這些“位置”上,於是當然也會有比較多的“免疫淋巴細胞”和“神經細胞”來控制“形勢”。從而也就形成了“穴位”這種特殊的“現象”。

    ●所以我們也經常可以讀到這樣的描述:穴位在骨之間/凹槽處等

    頭頸部穴

    1.百會穴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推拿手法 百會穴按摩方法有四種: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熱為度,每次108下。2,叩擊法:用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8下。3,意守法:兩眼微閉,全身放鬆,心意注於百會穴並守住,意守時以此穴出現跳動和溫熱度為有效,時間約10分鐘。4,採氣法:站坐均可,全身放鬆,意想自己的百會穴打開,宇宙的真氣能量和陽光清氣源源不斷地通過百會進入體內,時間約10分鐘。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髮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髮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衝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衝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胸腹部穴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膺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衝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衝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背腰骶穴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衝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6. 穴位按摩指南:認識穴位,掌握養生秘訣. 按摩穴道是一種古老的中醫技術,涉及刺激人體經絡系統上特定點位(即穴位),以促進氣血循環。. 穴位分布在人體表面,是臟腑經絡運行過程中氣血匯聚和轉輸的關鍵部位。. 通過按摩穴道,可以改善氣血運行,增強 ...

  7. 2024年3月11日 ·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凹窩往下四橫指,再外開一橫指的地方,這個位置有人體十二正經中的足陽明胃經經過。 傅業成中醫師說,足三里穴就像是電梯一樣,當胃經的能量走到這個穴道時,能經由這個穴道送往深層的臟腑中,是人體溝通內外很重要的穴道。 針對足三里穴的養生功效,主要應用在腸胃系統的調整與身體能量的補給。 傅業成中醫師表示,根據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刺激足三里穴可以增加大腦皮質以及腸胃黏膜的血流量,能夠促進腸胃吸收、增加消化道機能外,還能改善認知、延緩失智、促進睡眠。 例如,常見的腹瀉、便秘或腹部不適都可以透過足三里穴來調理;另外因為氣血能量能夠通過足三里穴進入到臟腑之中,因此能夠用在身體虛弱、消化差的病人身上。 最簡單的足三里穴保健方法就是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