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12日 · 媒體報導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時期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 以2020年為例,計算方式:將1971~2005年次各年齡的女性生育率加總起來推算,如果女性依循這一系列年齡別生育率,度過可生育階段(15~49 歲)後會有幾個孩子,以此推估 ...

    • 重視家庭、強調傳承,東亞生育率為何持續探底?「新生兒再創新低」、「生育率全球最低」,臺灣生育率警訊年年登上新聞。多年來,政府從育嬰假、生育津貼、第二胎獎勵等各式政策輪番端上桌,但生育數據卻似乎鐵了心,一去不回頭。
    • 平平都是生育率,有什麼不一樣?拆解 PTFR、CTFR。東亞家庭與性別文化,交織出臺灣特殊的生育圖像。一大特色是:相較於西方多數國家,臺灣的生育率持續走低,沒有「回血」的跡象。
    • 年輕夫妻不想生?低生育率關鍵:未婚人口越來越多。「 同時參照 PTFR 和 CTFR,才能掌握低生育率的真實結構,進一步分析為何臺灣或東亞生育率無法回補。 」
    • 翻倍增加的單身男女。1980 年代以前,「不結婚」這個人生選項鮮少出現。若三字頭還是孤家寡人,左鄰右舍、叔伯阿姨早已爭相出手牽紅線。當時,40 歲仍未婚的比例不到 5%。
    • 正確理解生育率指標與低生育率成因. 回顧台灣 時期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的軌跡,可說是一路以飛速下降的方式滑落:PTFR在1951年曾高達7人,此後在1980年代中葉跌破人口替代水準之2.1人,在1990年代持平在1.6-1.7人之譜約十年。 隨後,進入廿一世紀後又開始急速下滑至2010年堪稱世界紀錄之0.9人。
    • 深入理解青年人口的生命處境與需求. 直到1990年,台灣男女年屆50歲的終身未婚比例一直都維持在2-3%左右,屬於全民皆婚的社會。 此後,終身未婚比例持續上升,在2019年時年屆50且未婚之男女已接近20%。 與此同時並存的是長達四五十年低於4%的非婚生育率,故在台灣社會結婚與生子是緊緊相扣的。 在已婚夫妻都平均育有兩名子女的狀況下,了解中年期依舊未婚人口的生命狀態,對相關的鼓勵婚育政策至關重要。
    • 完善人口政策需有多方配套. 至於合宜的人口政策該如何規劃,這牽涉層面甚廣,且須有多重部會的協力合作,讓青年人口的工作、休閒與家庭都能有彈性規劃空間,也才能讓他們願意組成家庭、迎接更多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 首先,政府部門與一般社會大眾對晚婚晚育(或未婚未育)的理解過度扁平直線化,也成為無法有效落實可鼓勵婚育行為的不利政策(結構性)環境。
    • 長期人口萎縮勢不可免. 雖然持續推動支持青年成家育兒仍應是政府施政目標,但在出生數大幅下降逾40年,也就是從1979年的42萬多降至2020年的16.5萬新生兒,眼下即便所有育齡女性立刻投入生產報國行列,人人生育兩名子女,或許可以因此減緩人口老化速度,但很難扭轉長期人口萎縮的現實,主要乃因育齡女性人口的大幅減少,且自1986年起還有新生兒性別篩選機制讓女性人口更加短缺,而日益常見的未婚族群則是雪上加霜。
  2. 其他人也問了

  3. 2022年2月21日 · 媒體報導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是「時期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 以 2020 年為例,計算方式是:將 1971-2005 年次各年齡的女性生育率加總起來推算,如果女性依循這一系列年齡別生育率,度過可生育階段(15-49 歲)後會有幾個孩子 ...

    • 什麼是時期生育率?1
    • 什麼是時期生育率?2
    • 什麼是時期生育率?3
    • 什麼是時期生育率?4
    • 什麼是時期生育率?5
  4. 前面討論的生育率指的都是「時期生育率」,世代生育率則是計算「同一出生世代女性的生育率。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如果計算2022年的生育率,計算的是 1973~2007 年出生女性的推估生育率。

  5. 2022年1月19日 · 媒體報導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是「時期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 以 2020 年為例,計算方式是:將 1971-2005 年次各年齡的女性生育率加總起來推算,如果女性依循這一系列年齡別生育率,度過可生育階段(15-49 歲)後會有幾個孩子 ...

  6. PTFR 某一年15-49歲女性年齡別生育率的總和,PTFR包含來自35個出生世代而非單一世代的生育行為,一個合成世代概念所計算的指標,混雜35個世代生育行為,難以幫助診斷生育率下降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