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臺灣電影 是指 臺灣 生產製造的 電影,始於 日治時代,並與各時代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當代的 台灣 社會具 多元文化 底蘊、 自由 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 電影 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並在 華語 電影版圖上有一定的影響力 [3][4]。 台灣將自產電影稱為「國片」,即國產片之意,但此用法僅用來指1945年 中華民國時代 後、或1949年 兩岸分治 後的台灣電影。 台灣電影史. 1898年,日本佛教真宗少年教會在台北北門外舉辦「少年教育映畫幻燈會」,是首次有電影在台灣播放 [5]。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 高松豐次郎 攜帶一萬尺底片來台,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 高松豐次郎 等一行人拍摄的《臺灣實況紹介》 [6][7]。

  2. 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排除外片以外則國片史上票房第一名 [15]

    • 臺灣人的電影初體驗
    • 臺語片的輝煌與沒落
    • 動盪歷史下的移民影人
    • 從類型片到新電影

    李道明指出,臺灣人的電影初體驗兼具現代性與殖民性的雙重性格,而後者比前者更醒目。大日本帝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急速經歷了一連串內部統合與向外擴張,對於內地和殖民地雙方人民而言,都需要經歷一番反覆操弄的手法,才能認知接受彼此同屬一個帝國,而電影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工具。 東京觀眾透過《臺灣實況紹介》、《義人吳鳳》認識國土彼端的風情文化,臺灣人則在《北清戰事》和藝妓影片中嘗試理解自己所加入的這個現代化帝國之面貌,並試著自己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劉吶鷗屬於殖民下出生成長的一代,背負著複數身分在帝國脈絡裡追尋現代性,對這一代人而言有其合理性。在他留下的八毫米私人影片《持攝影機的男人》裡,這個男人持著攝影機拍下東京、廣州、臺南新營老家的影像,我們似乎可以從中讀出那一代臺灣知識分子急切追尋的事物以及迷惘不安,但由...

    何基明、林摶秋、辛奇這三位臺語片重要導演,同樣屬於帝國殖民下出生長大的那一代,都曾前往「內地」學習深造,同樣經歷了以複數身分追尋現代性的過程。不同的是,劉吶鷗透過帝國之眼看見的是大正時期的遼闊世界,何基明、林摶秋與辛奇成長時面對的是中日兩大國對峙進而走向全球血戰的諸神黃昏,臺灣人能否以旁觀者自居,是時代的大哉問。 自從臺語片研究在二十一世紀重新獲得注目之後,大家都知道何基明以《薛平貴與王寶釧》開啟了第一波臺語片熱潮,也曾經在 1957 年推出講述霧社事件的《青山碧血》,但很少人明白,他餘生心心念念之所在,竟是不斷思索該如何重新講述這個故事。陳睿穎成功地利用何基明持續數十年不斷重寫的好幾版霧社事件創作資料,考掘出時局變遷如影響到他的想做和能做,如果這些資料未曾進入中心片庫獲得保存,世人就沒有可...

    1949 年之後來到臺灣的移民之中,有許多人在 1980 年代之前成為重要的電影工作者,他們的早年經歷、家庭背景、社會脈絡都與臺語片導演們截然不同,這是臺灣電影史呈現如此混雜多元面貌的底因。 潘壘曾加入青年軍作戰,人若必須在隨時可能死亡的陰影下求生,道德對慾望的束縛必然軟弱無力。陳睿穎指出《合歡山上》、《金色年代》、《颱風》這幾部作品,都著力於探討男性的心理與慾望掙扎;掙扎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主角們最終大抵都找到了安頓自己身心的答案。這三部電影在近年透過數位化及修復而被重新看見,我們很可能會忽略掉臺灣竟這麼早就有如此深刻的作品出現。 李行早年的家庭生活對他有重要的影響,其父李玉階在抗戰期間帶著全家上華山設道場,往來道友同居共修的生活型態,顯示了某種理想境界,再加上 1946 年後成為內戰移民,...

    談到類型片,恐怖片、愛情文藝片、社會寫實片,都是 1970 年代臺灣市場上的熱門片型。恐怖電影傳統在臺灣原本相當薄弱,姚鳳磐幾乎是從無到有創造出鬼片熱潮,美女苦旦化身厲鬼一次次向渣男復仇,嚇出奇蹟般的票房,但高舉「嚴禁無稽邪說」大旗的電檢制度更恐怖,白衣女鬼們不得不暫且隱身避禍,等準演執照發下來之後,再偷偷回到電影院裡實現與觀眾的約定。 據說李行曾經告誡名編劇張永祥,瓊瑤原著的對白,無論再怎麼荒唐,一個字都不能改,改了就不是瓊瑤,觀眾就不愛看了。這則佚事再度提醒我們,類型片就是要提供觀眾一個暫時擺脫現實的小宇宙,在這裡享受真實世界不可能獲得的滿足。 愛看屍體和肉體,絕非《蘋果日報》到來之後才「帶壞」臺灣人的。早在 1950 年代,改編真實案件的《萬華白骨事件》、《基隆七號房慘案》就深受觀眾歡...

  3. 什麼是臺灣的新浪潮電影? 又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呢? 🔹台灣新浪潮前中文電影簡史. 很遺憾答案是對的,就連電影大國義大利也是在今年才宣布完全取消審查機制。 其實世界各國早期的審查機制嚴苛,更不用說是戒嚴時期的台灣了,也因此在二戰後至1960年代,臺灣中文電影所呈現的幾乎都是政治宣傳、愛國主意包裝起來的電影。 1960年代之後由於兩岸情勢不再這麼嚴峻,加上臺灣經濟正處於起飛的階段,也因此觀賞電影成為臺灣人民的休閒娛樂活動,當時的電影更以大眾娛樂掛鉤,最經典的即是李行導演參與的第一部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由於當時南北未完全開通也因此這一代導演們必須用拮据的預算拍出最完美的電影,這部電影也在當年掀起轟動,自從龔弘所推行的「健康寫實」風格電影旋即風靡全台。

    • Male
  4. 2021年1月31日 · 你可以依篇章順序看,輕輕鬆鬆跟著各擅勝場的作者兼導遊,遍覽百年臺灣電影史:從1895年電影發明與日本殖民同時來到臺灣、五〇年代臺語片興起、六〇年代主流彩色國語片及非主流電影實驗並起、七〇年代鬼片武俠片愛情片鄉土紀錄片百花齊放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電影稱不上寫實,但片中對於整個小鎮、菜市場、街坊鄰里等集體呈現出來的一種鄉土草根味,絕對可以說服你這是發生在台灣沒錯,不是台八劇裡頭妖魔化的病態台灣,而是真真實實的小鎮人情。

  7. 臺灣新電影」以革新運動的姿態載入史冊,獲得電影「正典」地位的肯認,成為臺灣電影文化的重要資產。 四十年的光陰過去,新電影的故事似已塵埃落定,不但有著明確的斷代分野(1982-1986),「新電影」一詞也或多或少將所有參與者以及作品化約為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