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1月1日 · 當一個大國家面對少數群體時,只想為了政治目的而同化,不去包容接納,甚至以國家機器來迫害,一切只是想達成少數權貴的目的。 最喜歡標舉儒家孔子思想的國家,但在內在本質上卻感受不出「仁政」的實踐何在。

  3. 2024年9月20日 · 世凱把儒家封為「國教」,使他登極的野心合法化,嚴重打擊儒家聲譽;孫傳芳、張宗昌等軍閥為了抬高自己的聲望也提倡儒家,進一步挫傷中國人對儒家的認同 [13]:251,儒家文化象徵受濫用,使知識份子對儒家更為絕望 [8]:55。

  4. 2021年4月26日 · 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文/ 孫震. 2021/04/26. 孔子的理想人生包括三個階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圖片來源: Pixabay.

    • 當代新儒家:「善」與「道」的調和
    • 儒家思想的核心:「人格轉化」與「感通」
    • 信仰與懷疑並存的時代

    儒家歷史悠久,在漢人社會與民間生活有深厚的基礎。他們談天道、論人道,應該與我們的日常相近。但對許多人而言,儒家思想帶有不少神祕的成分,像最熟悉的陌生人。特別是在當代社會裡,我們尊重個體的差異,追求民主的價值,儒家要如何回應「民主社會裡的人的存在價值」這個巨大課題?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楊儒賓說,「我一直認為人不可能脫離政道尋求安身立命,但是如果沒有超越世間的關懷,貿然介入世間也會產生很多困難。」儒家討論人的存在意義時,總是從超越個人的天道,安放人的存在意義。但在描繪理想世界的圖像時,他們的目光也總是放在此時此刻身處的這個世界。超越與現實兩頭照應,相互支持,這大概是儒家所持的立場。 攝影/陳怡君 當代新儒家的學術性格可以追溯到宋明理學。面對佛教思想強烈的衝擊,價值典範的動盪與傾斜,催促著當時...

    「人格轉化」一向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份。既然關心這個世界,這份關心就必須從自己擴及他人。因此,如何避免壓抑個性,同時建構一個群體的社會,一直是當代社會面臨的兩難。楊儒賓指出,儒家思想論及「人格轉化」時,同時關注個體與他人的「感通」,正可回應這個問題── 但也有人認為,以「感通」為核心的社會秩序提案,可能是自以為是的獨斷,或將可能消解他人存在的獨立意義。特別是在民主政治的場域裡,這種擔憂容易與對獨裁政治的抗拒結合,使得儒家思想蒙上落後、封建的外衣。但楊儒賓並不這麼認為,他以文學為例:「閱讀文學的感動,能把別人的苦痛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從《詩經》、《楚辭》到陶淵明、杜甫都是如此,儒家思想講『側隱』、『不忍』,也是這個意思,這背後預設你分享了別人的命運,他人就在你的自我裡。」 感通可以說得很玄,但...

    楊儒賓畢業於臺大中文系,中文系的知識對象是長期受到古代知識分子研讀的典籍,他們在經典中追尋的是生命與宇宙的真理,精神定位的意義大過客觀知識。當這些經典進入現代的學術機制之中,以往這些猶如「聖經」的典籍如何持續產生意義,不免成為挑戰。為了回應現實關懷,楊儒賓特別關注當代的學術資源,「我一直認為要在中文系做學術的人,必須具備1.5個專業,中文系必須要有跨領域的學問,才能站在古典學的基礎上,讓別人看見。」 楊儒賓的治學方法不拘一格,他強大的詮釋視野,得益於對神話學、宗教哲學與大量社會科學理論的涉獵,「董作賓是這麼純粹的甲骨文學者,但是他的學問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域,事實上就是天文學。」中文學門的學問是未分化的總體性學問,它有原始的脈絡。但落到今日世界,它也需要涉入今日世界的專業領域。所以他認為,中文...

  5. 2017年12月2日 · 《禮運》所呈現出的那個公平、正義、誠信,又充滿溫情、關愛的社會,是一種具有普世意義的社會理想。 當然,作為理想,它的實現還有非常遙遠的路途要走,但它至少可以成為人類向著美好生活緩步前行之路上的一盞微光。

  6. 孔子主張透過」、「守禮」等倫理道德來恢復社會秩序;孟子主張回復人本來的善性,並加以發揚光大,便可以成就各種德行;荀子則認為人的本性有為惡的傾向,而且又有各種慾念,若不透過教育改善,很容易會引起紛爭。 他又主張統治者要重視禮法,以禮使人安守本份,維持社會秩序,當中已具有法治的成分。 《中庸》 《禮記》 作者: 李志軍教授. 上載日期: 2021年11月04日. 「儒」在古代指以教書、相禮等為職業的人。 在西周以前,「儒」是官府的官員,身份崇高,他們掌管教化,通習禮樂道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