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1958年

      • 1950年改行總廠制,屬總爺總廠管轄,1958年與車路墘糖廠(後改名仁德糖廠)進行合併,並改稱為車崁糖廠,由麻佳總廠 (1958年蕭壠糖廠與總爺總廠合併,改稱麻佳總廠)管轄。 1967年時再次改制,車崁糖廠分離為車路墘糖廠與三崁店糖廠;同年擴充製糖設備後,壓榨能力提升至1800公噸。 1969年依行政區更名為永康糖廠。 1974年麻佳總廠撤銷後,永康糖廠改為新營總廠管轄。 1985年改由公司直屬管轄。 1990年11月,製糖工廠停閉,業務皆併入善化糖廠。 1993年3月正式裁撤永康糖廠。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簡稱 臺糖 )是 臺灣日治時期 由 三井財閥 創立的 製糖 會社;該會社建造了臺灣第一座新式糖廠 橋仔頭工場 ,可說是臺灣新式製糖業的始祖,其旗下阿緱工場曾因高產能被譽為「臺灣糖業的 新高山 」,並在日治末期時掌握曾文溪以南所有的製糖所與原料區 [1] 。 戰後,臺灣製糖臺灣的資產與 大日本製糖 、 明治製糖 、 鹽水港製糖 的在臺資產皆併入 臺灣糖業公司 ;在 日本 內地的資產則由 台糖株式會社 承繼,直至2005年4月時與新三井製糖株式會社及株式會社KS合併成立 三井製糖 (日語:三井製糖) [1] 。 沿革 [ 編輯] 籌設 [ 編輯]

  3. 臺灣糖業史 是指 製糖業 在 臺灣 的發展沿革,大約始自17世紀的 荷蘭統治時期 ,從那時人們便種植 甘蔗 為原料來生產 蔗糖 ,以作為臺灣主要 出口 商品。 其產量最高紀錄為1939年的141萬8731公噸 [1]:139 ;此後,受 第二次世界大戰 影響產能衰退,製糖工廠也多在戰爭中受嚴重破壞。 戰後, 台灣糖業公司 成立並修復製糖設備,將其整併為36間糖廠,糖產量一度在1977年回升到106萬9547公噸 [1]:142 。 1960年代, 食用糖品 出口比重降低;最後,臺灣從昔日的出口地區轉變為 進口 地區。 [1]:139 2010年代,台糖公司只剩下 虎尾 、 南靖 (已於2009年停止製糖業務)、 善化 三間蔗糖廠以及 小港煉糖廠 仍在運轉。 [1]:230.

  4. 糖成立於1946年,由國民政府合併日據時代之所有製糖會社(大日本製糖台灣製糖、明治製糖、鹽水港製糖)而來,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糖因大量外銷糖產品,成為當時台灣最大的企業。

  5. 隔年橋仔頭製糖所(今橋頭糖廠)設立,為臺灣第一座新式機械化糖廠,而後廣設俗稱「五分車」的糖業鐵路,提升甘蔗運量及速度。 1939年糖的年產量達到140萬噸的史上最高峰,出口量為世界第三,僅次於古巴與爪哇。 發達的糖業也帶動甜點、煉乳、罐頭相關產業的發展,出乎意料的是以巧克力為招牌的「明治製菓」,是曾在臨時臺灣糖務局任職的相馬半治1917年於臺灣創立,製造巧克力、牛奶糖、冰淇淋、煉乳等甜食,也就是說看似從日本紅到臺灣的明治巧克力,其實骨子裡流著臺灣的血液。 《南進台灣》提到「臺灣蔗農平均有一千元以上的年收入,比起內地的百姓令人羨慕」,好像糖業如日中天,臺灣人也跟著發了。

  6.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為糖,是臺灣 農產業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於1946年5月1日成立,當時名為臺灣糖業有限公司,在接收日本所屬在臺各糖業相關機構後,於1947年1月19日將總部搬遷至臺灣 臺北市,等舊會社民股處理完畢,才於1948年9月3日正式

  7. 早期臺灣製糖業盛興,不止提供人民工作機會、賺取外匯,更開發了製糖行業的相關企業,不止製糖技術精進享譽國際,對製糖甘蔗的品種改良更是讓外國刮目相看。

  8. 台灣自荷蘭統治時期即有製糖業的經營,在日本統治期開始蓬勃發展,並逐漸由傳統的糖廍、改良糖廍轉型為現代化新式製糖工場,而台灣第一間新式製糖工場─橋仔頭製糖所,是由日本三井株式會社之子公司「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於1901年設立,而後新式製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