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台北盆地東北方,基隆河南岸
- 地理描述 位於台北盆地東北方,基隆河南岸。 該地過去稱為圓山仔,又稱龍峒山,今稱圓山,為第三紀砂岩小山,山頂海拔高度約36公尺,地形由西向東傾斜,山頂不甚平坦。 據推測在台北盆地為一座湖的時代,其可能為湖中之島,周圍為水環繞。
ndweb.iis.sinica.edu.tw/ihparchaeo/site_detail.jsp?s=1721750572259&efn=bjKO&idx=3
其他人也問了
圓山遺址在哪裡?
圓山遺址為何被稱為「圓山貝塚」?
圓山考古遺址如何成就我們當代的歷史基底?
圓山在哪裡?
圓山文化在哪裡?
劉茂源博士捐贈的圓山遺址文物有多少件?
圓山遺址 位於 台灣 台北市 中山區 圓山 西邊(台北盆地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 公頃,為全台灣最珍貴的 史前 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 多文化層 遺址,也稱 圓山 貝塚。. 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 新石器時代 人類活動紀錄統稱 圓山文化,也稱 ...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圓山遺址的考古遺留遍及高程海拔3~35.6公尺。. 根據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1950年)發表的〈臺灣考古學研究簡史〉內容顯示,圓山遺址是1897年(明治30年)3月7日,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在附近進行地表調查時,發現大量貝殼 ...
圓山遺址是台灣早期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1897),同時也是臺灣考古工作初期的研究的開端。 根據資料本遺址至少包含了先陶時期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訊塘埔文化/十三行文化,圓山文化可以說是代表臺灣北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 時代分期. 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代表性. 貝塚. 代表文化層. 以圓山文化層(距今約3,300∼2,300年前)為代表。 其他主要有先陶文化、大坌坑文化(距今約6,000∼5,000年前)、訊塘埔文化層(距今約4,500∼3,500年前)、芝山岩文化 (距今約3,600~3,000年前)、植物園文化層(距今約2,300∼1,800年前)、十三行文化層晚期(距今約1,000∼350年前)。 特色.
位於 臺灣 臺北市 士林 / 大直 間,為 基隆河 南岸的獨立小山丘,標高約36 公尺,面積則約有數 公頃。 該土丘原名為「大龍峒山」或「大龍山」,其名來自此區域本來所住的 平埔族 分支 凱達格蘭族 「大浪泵社」的閩南譯音,據說因 風水 如龍,故採用「大龍峒」字樣,而非「大浪泵」。 後來因山丘平緩,被後人另取名為「圓山」且沿用至今。 因該地為緊鄰 臺北盆地 的第一處緩坡與大綠地,1897年, 臺灣總督府 即於現址興建全臺灣第一處 都會公園。 另外,因為該山特殊地形,也保留了相當獨特的 圓山遺址。 該土丘範圍約包含東緩坡與西緩坡,東緩坡包含 兒童育樂中心 舊址的一部份,延伸至今日 中山北路 東側。 日治時代,中山北路名為「敕使街道」,1941年才整段落成。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簡介
- 發掘過程
- 圓山文化
- 特色
- 出土器物
圓山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公頃,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
簡 介:圓山遺址是台灣地區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大量的貝殼、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獸魚骨等遺物,證明這裡曾經是早期先民居住、生活的地方。
意 義:圓山遺址的發現,為了解台灣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主要信息
圓山遺址位於台北市圓山動物園內,早在清光緒二十三年,即1897年就被發現。台灣光復後,考古工作者先後進行過多次較大規模的挖掘,獲得成果。圓山文化該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包含 圓山遺址上下兩個文化層。上層是早期圓山文化,主要部分是個堆積厚度達到2米以上的貝層,發現大量人類食用後的貝殼、獸骨和使用後的器具。下層為晚期圓山文化,主要出土的是帶有繩印紋的陶器,這是繼大坌坑文化之後,台灣北部盆地發現的最古老的史前文化,因此也稱下層大坌坑文化。台灣考古學者推斷,圓山文化人可能是從今日廣東省的海豐到廣州之間的沿海地區遷移而來的。
圓山為台北市士林大直一帶的獨立小山丘,標高約為36m。史前時代,台北為一鹹淡水交接的大湖泊時,圓山即為一小島嶼。圓山遺址自1896年至1999年多次考古發掘後,發現圓山遺址為台灣地區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該遺址至少包含了漢人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圓山文化,訊塘浦文化,大坌坑文化,先陶文化等六個史前文化與一個歷史文化。
依照國際通行的辦法,以最接近遺址的現代村落為該遺址命名的原則,因此將其遺址命名為“圓山遺址”。又將最先發現的遺址名稱為該文化命名的原則,將其首先發現的史前人類活動紀錄命名為“圓山文化”。
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500年。圓山文化有其兩層定義,一則是指於圓山發現各史前時代文化層的總稱,此定義下,於圓山遺址出土的現有圓山文化包含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圓山文化,訊塘埔文化,大坌坑文化,先陶文化。此文化層的分布為“垂直性重疊”。也就是於同一地點,依挖掘深度而有不同文化遺蹟。
圓山文化較普遍說法是指1897年由日本學者伊能嘉矩與宮村榮一首度發現的史前時代遺蹟。
這是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500年前,繼台灣大坌坑文化之後,於台北盆地北側的發展的史前文化。圓山文化文化後來分布於現今圓山、芝山岩、關渡,大坌坑,五股慈法宮,中和。圓山遺址大致區域為淡水河兩岸及新店溪下游的岸邊,並可能沿著基隆河河谷分布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圓山遺址根據1964年開始的陸續碳十四測試,該文化年代可能存在時間約在西元前2800年至西元前500年,時間持續2000年以上。
圓山文化因地形等因素,文化相貌改變很少。
貝冢為該遺址或圓山文化的最大特色,貝殼種類有烏蜆、牡蠣、九孔螺、芋螺、榧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貝等等,這些種類多半屬於半淡半鹹水性的貝類,可驗證圓山時期台北湖為一鹹淡水交雜湖泊。又依貝冢所保存下來食物殘渣推測,當時代人已知飼養家畜,以撈貝、漁獵及農耕為生。另外日治時期於該遺址挖掘出五座墓葬得知,當時居民有拔牙甚至獵頭習俗。圓山遺址以通行歷史文化區分,圓山文化應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史前文化。
圓山遺址出土的器物
圓山文化出土的器物種類十分豐富,依期種類可分: 圓山遺址石器:圓山文化出土的石器種類很多,使用質材包括安山岩、砂岩、板岩、頁岩、蛇紋岩等等。種類有斧、鏃、石刀、樹皮布打棒、砥石、石錘、石片器等。其中,石刀和樹皮布打棒為全台灣所發現最早者。
圓山遺址玉器:錛、箭頭、玦、環、珠等。
圓山遺址陶器:手工制,質地多砂,顏色以紅棕、黃棕為主,大多為素麵紋,器蓋、把手外常有紋飾,器型則多為雙把帶有圈足的罐形器。
圓山遺址是臺灣早期發現的遺址之一,也是圓山文化命名的遺址。 1897年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及宮村榮一進行地表調查時發現大量貝殼遺留,推測為古代人類食用後的堆積,始稱「圓山貝塚」。
圓山 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 中山區 圓山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公頃,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 罕見 的多文化層遺址。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圓山遺址. 地理位置:中國東南部台灣省的台北市. 年 代: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 發掘年代:1953年. 簡介. 簡 介:圓山遺址是台灣地區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遺址中出土有大量的貝殼、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獸魚骨等遺物,證明這裡曾經是早期先民居住、生活的地方。 意 義:圓山遺址的發現,為了解台灣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主要信息. 圓山遺址位於 台北 市 圓山 動物園內,早在清 光緒 二十三年,即1897年就被發現。 台灣 光復後,考古工作者先後進行過多次較大規模的挖掘,獲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