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坌坑文化(臺灣話: Tuā-hun-khinn bûn-huà )是台灣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 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附近岛屿一带。

  2. 大坌坑文化(臺灣話: Tuā-hun-khinn bûn-huà )是台灣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 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附近島嶼一帶。

  3. 圓山遺址出土的考古學史前文化由晚至早包含十三行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細繩紋陶文化和大坌坑文化,文化層的分布為「垂直性重疊」,也就是於同一地點,依挖掘深度而可發現不同文化層遺留。

  4. 其他人也問了

  5. 約四千五百年前,以 大坌坑文化 為基礎,發展出 繩紋紅陶文化,但是與大坌坑文化僅略有差異而已。. 兩者在文化內容上一直維持很高的同質性。. 約三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前,臺灣的史前文化展現出繽紛多樣的面貌。. 文化分化十分顯著,各地史前文化的 ...

  6. 圓山文化是台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是繼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之後出現在北部台灣的文化,主要遺址有圓山、大坌坑、關渡、芝山岩、慈法宮等,所發現的遺址至今所知大約有二十個,大致分佈在新店溪及淡水河的河岸階地及台北盆地邊緣。

  7. 2009年9月9日 · 如大坌坑文化在台灣南北的差異,便充分顯示了文化傳播與在地化的雙向過程;另外,在墓葬資料、穀類遺物殘留、陶容器比較等各方面,南科的持續研究都將為今後我們對大坌坑文化帶來新的視野。 參考來源. 1、朱正宜 2003 〈臺灣西南部平原史前文化層序再思(一)―大坌坑文化的分期及內涵〉,收錄於《臺灣史前史與民族學研究新趨勢―慶祝宋文薰教授八秩華誕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頁5-1 ― 5-24。 2、張光直 1989 〈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民族起源問題〉,《南方民族考古》 (1):541 – 550。 3、臧振華著 1999 《台灣考古》。 台北市:文建會,p.44 – 47。

  8. 大坌坑考古遺址有六個文化層疊壓,包括大坌坑文化、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及近代漢文化等,顯示從距今約 5,600 前至約 350 年前都有人群在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