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0年6月12日 · 引言. 浮生若夢,若夢非,. 浮生何如?. 如夢之夢。. 看見有人把上面這句話當做莊子的語錄,不由失笑。. 只讀語錄而不讀《莊子》的人才會信以為真吧。. 譬如一座寶山,有林有谷,有深埋之礦,有爛漫山花,采了一朵山花就自以為懂了這座山的 ...

  3. 2021年3月21日 · 《如夢之夢》是著名戲劇天才 賴聲川 的代表作,主要講述了一個醫院中僅倖存的五號病人穿梭時空解謎的旅程,在一曲宏大的史詩,不同人的故事中轉換生命和死亡的交織。 這部劇一經上演就引發轟動,從2002年香港首演開始,近20年來仍然延續。 參演過的前輩個個都是鼎鼎大名,比如 汪明荃 ,盧燕,金士傑,許晴等。 上一個五號病人還是 胡歌 ,在2013年時確定。 彼時的胡歌,正剛剛經歷了人生中一段最艱難的低谷歲月:車禍,摯友去世,毀容,分手,小生之路走不通了,外界充滿對胡歌的惡意揣測,似乎一切都不能變得更糟了。 在此時,賴聲川遞上橄欖枝,邀請胡歌出演五號病人。 這一決定當時無疑是驚人的,畢竟胡歌那時的標籤還是鮮肉。 賴聲川力排眾議,選用胡歌。 好在他沒有使導演失望,成就了新一代的經典。

  4. 2019年9月19日 · 楊過等小龍女不過十六年,一齣《如夢之夢》卻在十七年後才在香港再度重演。. 時間真實,回憶卻虛幻,有發生過的,在各人的回憶卻不盡相同。. 故事由秦朝莊如夢的故事作引子展開,暴君秦始王治下焚書坑儒,莊如夢逃避現實在中另創一片天地 ...

  5. 2013年8月25日 · 說故事的人,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指出的一種古老、而如今已然消逝的角色,其所憑藉的口耳相傳,所立基的情感經驗的交流形式,在現代政治(戰爭)、經濟(貨幣交易)、傳播媒介(印刷術),乃至文體(小說)的替代衝擊下,從我們身上

    • 創作歷程
    • 劇情大綱
    • 演出紀錄
    • 媒體評論
    • 劇本原創爭議

    《如夢之夢》整個構想是賴聲川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之中寫下的靈感,融合了他多年來的許多旅行經驗、思考,以及在藏傳佛法方面的學習。根據賴聲川1999年印度旅行後回到台北完成的29頁劇情大綱,《如夢之夢》首先在台灣國立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甄選演員,然後於2000年1月中旬舉行五天的密集即興創作排練。之後,賴聲川應邀回母校加州柏克萊大學客座,用一個月的時間以英文繼續發展,2000年2月23日開始四天的「工作坊」形式,用英文演出三個半小時的戲。2000年2月,賴聲川回到台灣,繼續在藝術學院排練室以中文進行創作。過程中,曾先後向來臺訪問的《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以及《僧侶與哲學家》作者馬修・李嘉德請教許多編劇上的細節。經過四個多月,《如夢之夢》完整版於2000年5月在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廳以中文演出。...

    序幕:集體故事《如夢之夢》
    第一幕:醫學之外(台北2000)
    第二幕:台北生與死(台北1993-98)
    第三幕:尋找生命線索(法國1998)
    2000年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
    2000年 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02年 香港:香港話劇團,獲第十二屆香港舞台劇「最佳整體演出」、「最佳服裝設計」及「最佳男配角(悲/正劇)」。
    2005年 臺灣:臺北國家戲劇院
    美國知名評論人Jonathan Kalb評為:「這個作品打破了劇場演出常規,卻讓觀眾意猶未盡甚至渴望更多」。
    丹麥消息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評2013年的演出為:「《如夢之夢》是一齣傑作,西方世界正等待著它⋯⋯是一個全球性的藝術作品」。
    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如夢之夢》真正屬於史詩的特質並不是漫長的長度和龐大的製作規模……而是其文化野心之廣度和深度。」

    《如夢之夢》是2000年時,賴聲川與台北藝術大學學生集體創作而成,當初是作為學校作業。表演工作坊在中國宣傳《如夢之夢》時,只提到賴聲川,但沒提到北藝大學生,引起劇本原創性爭議。表演工作坊表示,《如夢之夢》最早是賴聲川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構思出來,再經由學生集體創作而成,每次演出都不同,且當初學生皆已簽下著作權同意書。

  6. 「如果去想觀眾想看什麼,怎麼可能會有《如夢之夢》? 」賴聲川表示,「我覺得更重要的我們活在這個社會裡,觀察到和關心的是什麼,想表達什麼

  7. 如夢之夢》答客問. 特殊的劇情結構、特殊的演出長度、特殊的舞台空間,讓《如夢之夢》成了一齣重製難度非常高的戲,既使如此,《如夢之夢》將第三度搬上舞台,本刊特邀曾擔任《如》劇第一版演出執行製作、本身也是導演的資深劇評人傅裕惠,專訪「造夢者」賴聲川,談談他如何「把劇場變成道場」……。 文字 | 傅裕惠. 攝影 | 林鑠齊.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收藏. 特殊的劇情結構、特殊的演出長度、特殊的舞台空間,讓《 如夢之夢 》成了一齣重製難度非常高的戲,既使如此,《如夢之夢》將第三度搬上舞台,本刊特邀曾擔任《如》劇第一版演出執行製作、本身也是導演的資深劇評人傅裕惠,專訪「造夢者」賴聲川,談談他如何「把劇場變成道場」……。 問—能不能談談整個《如》劇的創作過程,有什麼特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