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屏東縣 族群音樂館 相關

    廣告
  2. 立即預訂可慳更多,Agoda®一直保證最低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 香港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搜尋結果

  1. 2011年12月30日在澳洲菲利普島舉行的金字塔搖滾音樂節上一名使用輪椅的樂迷被人群舉起。 (攝影/Getty Images/Martin Philbey) 歐美戶外音樂展演活動行之有年多已納入多樣性diversity與無障礙服務思維強調尊重樂迷們的多元差異回應不同觀眾的需求。 英國指標性的 格拉斯頓柏立當代表演藝術節(Glastonbury Festival) 長期與英國非營利組織 Attitude is Everything 合作,關注障礙者的 「搖滾權」 ,官網設有 無障礙資訊專區 ,活動提供無障礙交通接駁服務、無障礙露營區與相關設備、電動輪椅充電設施、藥品冷藏保管服務,舞台區設置看台,也提供給輪椅使用者與無法久站的觀眾使用,且不同需求樂迷可以有更多觀看演出的選擇。

  2. 沿山公路途經的屏東萬巒鄉位於北大武山腳下鄉境內座落東邊的是排灣部落西側是客家村東南邊則是閩南村。 近山鄰近的加匏朗、赤山、萬金等村,在1935年日治時期人口統計中,有近2,000位「熟番」。 60歲的潘謙銘住在以聖誕季聞名的萬金聖母聖殿天主堂附近,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操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話。 35歲以前,有人因他深邃的臉孔問:「是原住民嗎? 」他回答:「媽媽那邊有荷蘭血統。 活了30年,發現難以接受的事實⋯⋯. 潘謙銘成長階段多隨父親的工作在高雄移動生活,近30歲才回到萬金村,之後擔任天主教堂神父秘書一職。 (攝影/林聰勝) 潘謙銘成長階段多隨父親的工作在高雄移動生活,近30歲才回到萬金村,之後擔任天主教堂神父秘書一職。

  3. 原住民. 7月31日晚上,剛忙完台東3天的大型活動「為土地而唱.為尊嚴而跑」,我趕上台北,為的是隔天8月1日想在凱道前跟著「為歷史正義而走」的夥伴們,一起見證原住民等了400年終於等到國家道歉的日子。 對我來說,不管是台東這個白浪參加者多過原住民來歡慶原住民日的音樂會與路跑現場,或者是台北這個原住民參加者多過白浪去抗爭道歉誠意不足的現場,都是同一個立場:「希望台灣整體正視原住民歷來遭受不公義的對待,共同翻轉無論原漢都被殖民意識綑綁的困境,重新脫出打造台灣邁向新國家之路。 」我抱著同樣的心情北上,但是沒想到迎在面前的是一列列持盾牌的警察,擋住了要把來自部落的訊息帶給總統的族人。

  4. 創立百萬用戶音樂平台. 青年正在創造「我們文明沒教的快樂」 從獨立音樂看見產業復興起點. 跨國交流導遊. 寺尾Budha:帶台灣樂團赴日演出的中介人. 除了在台北經營Live House,寺尾Budha還成立「大浪漫唱片」,協助台日樂團在兩地發片銷售、宣傳。 (攝影/林俞歡) 很台北的地方開一家音樂場館. 終於推落日飛車站上Fuji Rock. 獨立音樂廠牌. 謝閎宥:音樂廠牌Airhead Records負責人. Deca Joins演出時,音樂廠牌Airhead Records負責人謝閎宥在台下觀察。 (攝影/林俞歡) 從舞台上走到舞台下. 獨立廠牌的價值在於「緊密合作」 和夥伴做音樂,把聽眾變員工. 讓新人能以喜歡的模樣茁壯.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5. 2017年4月16日 · 年近60的他現於位在樂野外的休閒園區擔任音樂總監在山下的漢人社會闖蕩了大半輩子他代替餘生流落在外的父親回到山上以自己的方式。 杜銘哲出生在大埔這個閩南人為主的聚落,如同每個身處漢人社會的原住民,在充滿歧視的環境中成長 ...

  6. 2022年12月15日 · 45年前, 《BBC》紀錄片 開場在台北市八德路巷弄的吳美雲住所兼《漢聲》辦公室裡,艾爾與「漢聲四君子」中的吳美雲、黃永松、姚孟嘉訪談,當時奚淞尚未加入。 艾爾問三人:「會說英文嗎? 」英語近母語的吳美雲說:「我說英文、他(姚)說台灣話和中文、他(黃)說客家話和中文。 黃永松,出身桃園龍潭的客家人、負責美術編輯、也拍照,是大家口中的「老黃」;姚孟嘉是台北巿人、負責攝影,叫「小姚」;吳美雲是黨國元老 吳鐵城 的長孫女、因父親曾任職於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而在美國出生,英文名是Linda,負責寫稿與廣告業務。 祖籍上海的奚淞,從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留學返國後加入。 「漢聲四君子」歧異的出身背景,如同台灣族群分布的縮影。 大轟炸下的劫後餘生.

  7. 2017年3月27日 · 位於都蘭部落南邊的刺桐部落族人Sinsing漢名林淑玲解釋,「就拿阿美族來講我們不只有白天去海邊連晚上都會去過去沒有手電筒我們靠的是月光。 但潛下去的時候搞不清楚方位,要看石頭在哪裡,也不能google,要怎麼知道海底下有什麼東西、位置在哪裡? 只有認識這些石頭才能保命,才有辦法回來。 Sinsing侃侃而談著土地的種種細節,像是海底幾點鐘方向貝類最多、哪裡盛產哪種海菜等,但就和Cawan一樣,由於這幾十年來部落的生活型態遭受影響,他們即使記得童年時長輩講的故事,未必能與現實環境聯想在一起,如今許多知識,可說是他們協助製作傳統領域地圖時,再次確認而來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