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14日 · 通過庖丁初學解牛、三年後解牛與今日解牛情狀進展的層次,具體展現解牛的三階段,說明庖丁之所以能達到不以目視而以神遇的境界,是因他勤學苦練,反覆實踐,掌握解牛之「道」。

  2.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3. 其他人也問了

  4. 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

  5. 庖丁為魏文惠王宰殺牛牲,分解牛體時手接觸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砉砉的聲響,快速進刀時刷刷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奏,又合於經首樂曲的樂律。

  6. 2020年3月17日 · 本段 以三個角度描摹解牛的過程及技巧,先是視覺切入,運用「手之所觸」等四個排比句,來 特寫 庖丁手、肩、腳、膝各司其職的宰牛動作,儼然為解牛現場的素描。 其次以聽覺切入,用「砉然響然,奏刀騞然」二句,描述進刀及皮骨崩落聲,好像解牛現場的 實況錄音。 最後則聯想上古樂舞,使動作美化為樂舞的節奏與韻律, 將原本殘酷血腥的場面,美化為絕妙的音樂舞蹈,將庖丁的解牛技術提升到高超的「道」的境界。 庖丁 並非只靠刀、手解牛,而是 全身各個部位(手、肩、腳、膝)都參與解牛的工作,可說已達 人刀合一 的化境。 (二)段旨:文惠君對庖丁精湛的宰牛技術表示讚嘆。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蓋(音 ㄏㄜˊ,通「盍」,為何)至此乎? 譯文: 文惠君說:「嘻,妙極了! 為什麼技術能達到這樣高超的境界呢?

  7. 2019年8月30日 · 當庖丁說明他解牛是技進於道,也就是由感官的專注提升為心靈、生命當下與所遇的外物(例如牛)相融為一體之後,遂繼續說明他這時的解牛動作,乃是「完全順著自然的感應,讓刀遊走在牛體的空隙之中,就把牛體本來可分解的部分一一分解了!

  8. 牛體有它天然的結構,庖丁從長期的實踐中認識和掌握了它的結構,因此解起牛來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井然有序,合乎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