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月24日 · 我們講述的大學一本書,並不是我們眼中如清華北大一樣的學校,大學被譽為「入德之門」,由孔子的學生曾參所著相傳孔子有門徒三千,賢人七十二,曾參就是其中之一,被譽為「宗聖」的曾參儒學的忠實擁躉,同時也是具有承前啟後作用的人物曾參上

  2.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 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親民:《管子·形勢解》:“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

  3. 2018年4月5日 · 「明明德」是自我修養,「親民」是推以治人,「止於至善」是合而言之而達到內聖與外王雙修,達到天下太平。 「明明德」是使「明德」顯現出來。 人由天地而生,得日月之光,所以,「明德」是與生俱來的,只要這種明德不被外物遮蔽,就能保持善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9年7月13日 · 1 大學之道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1.2 明明德 大學之道,最主要的三個核心內容,就是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論語中講,「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德,古人不只是指道德品質,還包含具體的行動,也就是要能夠掌握中庸的 ...

    • 概览
    • 出处
    • 含义
    • 德的内涵
    • 品格和能量性

    儒学三纲之一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明明德是儒学三纲之一。 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出自《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面的“明明德”三个字,是整篇《大学》的灵魂。那么“明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言之就是指就是要达到慧明其德、智明其德,内明其德、外明其德的境界。就是性和命的性命双修。

    明的本义

    “明”字的本义,是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 《说文解字》:“明,照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国语•周语》:“明,精白也。”这个明,指处在精细而透白,也是说明性光的状态,是描述性光状态下的明。《尚书•洪范》:“视曰明”。《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告诉我们东方有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在黎明清晨的时候肉眼可以看到,她的光昭示着天快亮了。

    释义

    在《大学》里,连续使用了两个“明”字,阐释对德的认识和这个德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这里的第一个“明”字,是指在理论和方法上,要掌握和实践修身的德道修养。针对自己内环境当中的心灵,没有发出光,没有产生明,而进行学习与实践,全面地去明白修养德道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个“明”字,是具体地指明德的关键属性和应当达到的状态。什么叫“明”呢?应当是心明!我们修身要达到使内环境当中的心的礼德——这个火德,真正充足,首先要使心的这个德性品格要充足,具备承载丰富的德能,火德的能量,能够承载得了。当火德的能量达到一定的量级,而心中礼德的品格,又具备承载和转化产生光明的作用的时候,心胸宽阔,无私无欲,或者说这种私和欲被道德所规范,符合自然对人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礼德就产生了光明的效果。心中的光明,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这个光明释放出来去帮助别人。当然,首先是对自己的家形成影响。“修之家”,在家里表现出充分的孝道,要孝敬父母,祭祀死者,兄弟之间要体贴,表现出孝悌之德的悌。女性也是同样的,要都达到这个家庭的德性能量,光明朗照一切,朗照一家每个人的心灵。在这个基础上,去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大学问,真学问。这个学问,首先要能够明德,用心光朗照自己的身国。掌握和具备完整的德心、德性,内环境的这种德性品格、德性能量,都具备五德,进而达到没有哪一种德性缺乏的状态,也就是五德圆明,那就更完美。 “明”,也可用象意的办法进行解释。“明”,是指的太阳和月亮的光明,是要求和强调做学问的人,进行教育工作的人和接受教育的人,要学习太阳和月亮的精神!要学习太阳,在高高的天空上,无私地自燃,燃烧自己,为万物而照明。他没有什么回报的索取,没有什么获得人类和万物报恩的思维,而无私地自燃,为万物和人类贡献他的光明。要学习月亮无私无欲地反照,将太阳的光华、光明,毫无保留地反照出来,并且将自身的能量也奉献在其中,为万物照明镜;使我们地球上的万物、人类,都能承受到她接受太阳以后转换出的这个阴柔的光明。学习了太阳和月亮这两种无私无欲的根本精神,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明明德”的状态,这也是达到我们身中、心中这个德性品格、德性能量,能够点燃、能够发射光明的关键。这个过程,就是使人们修心炼己,使人们在做学问的过程当中,要实践像太阳和月亮那样无私无欲,奉献能量不求回报。如果人类,果真能够做到像太阳和月亮这样无私无欲,那就必然会心明,胸襟开阔,释放出无量的光明!那也就是德!那也就是道!

    明德,首先要识德和知德,了解德的成份和组成,只有如此才能够修德,守德,行德。这个“德”字,首先从字义上去把她解析开来。“德”字,左边的双人旁(彳),是众生的代义。德字的右边:上面的一个“十”,下面的“四”和“一”、“心”等,这几部份就共同组成深刻的含义:修持德性的人,要一心为大众做到十种善行,去信守四项行为准则。在一心做到十种善行和遵守四准则的基础之上,去服务于大众,这就是德!这就是从“德”字义上解释这个德。通过这个“德”字的构成,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如何使自己子孙不要离开德和道,的确是达到了一种高智慧的状态。这个“德”字,不就正是非常完美地反映日月之明吗?!不就是要我们效法太阳和月亮的无私无欲吗?!这其中的十种善行和四项行为准则,要求我们真实不虚地去做到,那才是真正的德的品...

    “德”,既具有品格性,还具有能量性和能量物质性,这一点《黄帝内经》中说:“天炁,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德”,简而言之,能量物质性就是炁,就是天上炁,由道所化生,也称之为天德之炁!她的品质,本身就具有“清静光明者也”的这样一个特性。何谓“亲近光明”呢?这个“明”不就反应在上面的“明德”之中吗?!那么“亲近”,不就是对人心灵当中的私和欲的一种净化要求吗?!达到这个要求,那么人身体内,不也就能够实现“藏德不止”吗?!那么这个天德之炁,也就能够像“藏德而不止”一样,源源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进入人们的身心了!那么人们内环境的生命再造,修身的过程,不也就很容易达到古人对的要求了吗?!

    这其中也还要注意到《老子•德道经》所阐释的理论:道是用德来显化她本身的,而德又以炁的物质方式、炁的品格方式存在。这个能量性,存在于宇宙时间和空间之中,无所不在。因为整个宇宙的万物和人类,都是道所化生,都是德所长养。德,就是炁!这个“炁”字,大家看一看,她上面是一个“无”,也就是说她在无为之中,在无为境之内,在太极的黑境之内,她是不可见的,不可触摸的,肉眼无法窥见。她,的确像传统中医学所说的人的生命存在性一样,也就是炁和血这一隐一显两个基本物质。炁就是德!这个炁,就是亲近光明的德性能量。在这里解析开来,就不难理解儒学的思想、儒学的理论,根本没离开道德之论,没有离开《德道经》的阐释。

    《黄帝内经》还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中医学的祖经。古人也说歧黄源于道,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所阐释的医学思想,源于道学思想。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就是性与命结合的双重结构。这段话所揭示的就是:天德之炁养神,地谷之气养形。这两个气,一个是先天炁,一个是后天气。这两种气,共同地滋养着我们人类的形和神两大系统。道光德能,以炁的物质方式营养、滋养着我们人类的精神系统、性体系统;而地上的五谷杂粮等这些有形食物所转化出来的气呢,所滋养的就是人们的形体、命体,也就是肉身。这个德的能量,在我们体内的流动和食物所转化的气,在体内相搏,就是相互交叉,相互振荡激荡,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影响。这两种气共同的作用力,也就是生命具有活力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对德的认识一定要全面而深刻,要注意借鉴古代前辈,——特别是那些能够慧观和智观同用的大德们的一些论述。这样使人容易跨过历史的误区,迈过心智识的障碍,去真正科学地认识我们的生命,认识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认识祖先承传的道德文化精神,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的精髓所在!而不能只是仅仅用片面的狭隘的知识,不读历史书的这样一个片面的知识,来解读传统文化。

  6. “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使光明的德行兴盛起来是对内的。“親民”则是使民众能日新月异,进步不已,革新民意,是对外的。“止于至善”所指的是把自己的道德和社区的道德都达到或处于极善的境况中並堅守不移。 “格物”就是穷究事物之理。

  7. 作者: 佚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