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林煶灶祖籍來自 福建 泉州 安溪 ,林家為地主兼佃農人丁眾多的大農戶。 清 光緒 十九年1893年),林煶灶在臺北大安九甲林宅 大安區 幸安國小校園內誕生。 日治時期在公學校畢業後,進入 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建築科就讀, 大正 四年(1915年)畢業,為該所第一屆畢業生。 曾任職於 高石組 、矢部組。 大正七年(1918年),林煶灶與吳芙蓉(本姓楊,被楊家送給吳家當養女)結婚。 同年與友人集資,結合其父及妻子的資金,在臺北創辦協志商號(今 大同公司 前身),一開始為營造廠的協力廠,後來成為自立經營。 由於林煶灶重然諾、負責任感,在當時的請負業(營造業)打出名氣。

  2. 林煶灶祖籍來自 福建 泉州 安溪 ,林家為地主兼佃農人丁眾多的大農戶。 清 光緒 十九年1893年),林煶灶在臺北大安九甲林宅 大安區 幸安國小校園內誕生。 日治時期在公學校畢業後,進入 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建築科就讀, 大正 四年(1915年)畢業,為該所第一屆畢業生。 曾任職於 高石組 、矢部組。 大正七年(1918年),林煶灶與吳芙蓉(本姓楊,被楊家送給吳家當養女)結婚。 同年與友人集資,結合其父及妻子的資金,在臺北創辦協志商號(今 大同公司 前身),一開始為營造廠的協力廠,後來成為自立經營。 由於林煶灶重然諾、負責任感,在當時的請負業(營造業)打出名氣。

  3. 大马简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意 :本页有 Unihan 新版汉字:“ 煶 ”,这些字符可能会 错误显示 ,详见 Unicode扩展汉字 。 林煶灶 (1893年10月21日—1971年6月5日), 字 尚志 , 台北市 人,台湾营造业者、企业家。 台湾日治时期 创办协志商号,为今 大同集团 的创办人。 生平 [ 编辑] 林煶灶祖籍来自 福建 泉州 安溪 ,林家为地主兼佃农、人丁众多的大农户。 清 光绪 十九年(1893年),林煶灶在台北大安九甲林宅(今 大安区 幸安国小校园内)诞生。 日治时期在公学校毕业后,进入 台湾总督府工业讲习所 建筑科就读, 大正 四年(1915年)毕业,为该所第一届毕业生。 曾任职于 高石组 、矢部组。

    • 洋和並置的空間分配
    • 同時期台灣人興建住宅的風格
    • 協志商會、大同鐵工所到今日大同大學的歷史
    • 為何林煶灶要在此興建日本流行的洋和住宅?
    • 台灣建築史上的地位
    • 相關年表

    大門入口是典雅的石柱位於房子東南側,進門有個小圓環,像極了日本大戶人家,入門後只見植栽,不見玄關,但又隱約看出兩層樓洋館,洋館現代主義的簡單線條,洋館前有一方方正正的水池,晨曦的光影倒映入室,極為有趣。 羅馬圓拱造型的車寄門廊,搭配著圓窗,簡單氣派的日式風格,玄關既是室內的入口,同時也是洋館與和館的分界,更是洋館二樓的空間,可以說是把工作與生活分開的十字路口。當然和館榻榻米的房間也可以當成會客泡茶的空間。 洋館雖然四四方方的,但是開窗的位置、比例、大小十分協調,而且使用南洋殖民風格的百葉窗,並沒有使用當時流行需要重力錘的高窗。但是仔細端看,洋館屋內的窗型,簡單又有些變化。 飯廳(平面圖 107 室)外,有一半圓形的階梯,像極了漢式花園的戲台,後方還有養雞的雞舍。戰爭期間,該建築周邊有兩個防空...

    日本時代由台灣仕紳商人興建的住宅,洋和並置的風格並不多見。位於在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對面,陳朝駿的圓山別莊(1913 年興建),一棟風格仿英國都鐸式洋樓,有英式庭園、涼亭等,河邊的別莊除度假用途,經常招待經商往來賓客。 在大稻埕迪化街區,以洋式立面為主,但生活空間仍是漢式風格,長形的街屋兼具生活與營業工作的空間,只在房間內設置榻榻米作為寢室用途。 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興建在港町淡水河畔,有殖民式陽台設計,全然是洋式風格的樓房,後方靠近西寧北路有傳統庭園。 鹿港辜家舊宅,目前為民俗文物館,兩側八角衛塔有圓頂,為英式鐘樓風格,中間屋頂曼薩爾式,也有陽台設計。 陳茂通宅(已拆除),其實也是洋和二館的設計模式,但是在洋館二樓有設置公媽廳,而洋館的招待性質非常強烈,和館反而是僕人、司機的工作、生...

    志生紀念館的命名,取自日本時代協志商會的創辦人林尚志(日本時代名林煶灶)與他的兒子林挺生,取其姓名最後一字『志』、『生』。 林煶灶( 1893-1971 )出生於台北大安庄(今幸安國小),1915 年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今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科畢業,進入高石組工作,高石組辦公室就是今天的撫台街洋樓,當年為了來台發展,蓋了石頭做外牆的洋樓作為辦公室,方便承接總督府的工程案。 1918 年,林煶灶創立了『協志商會』,但當時也只能承攬來自於日本內地營造公司的下包,協志商會重要的工程有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台北自動電話局(今中華電信)、台灣軍總司令官邸(今陸聯廳)、台中病院等。 1935 年嘉義軍用飛行場的工程,讓協志商會聲明大噪,後來因為軍事任務的關係,日本的營造公司紛紛跑到南洋接工程,同時戰爭...

    林煶灶將事業擴大,1940 年搬離原來綠町(今三水街)的約百坪的住宅及辦公室,購置宮前町(中山北路三段)土地做為新的住宅與辦公室,林煶灶在報上的廣告,開始使用林尚志這個名字,而協志商會在台灣各地也都有支店。 林尚志併購了『台灣殖產工業株式會社』、『株式會社大同鐵工所』。擴展事業版圖,林業與鋼鐵業,都是建設的基本材料,鐵工所使用宮前町土地,當時從縱貫線淡水支線,在拉一條支線到廠區內。無論是運送鋼鐵原物料,或是樹木在此泡水,或是維修台鐵的車輛,這條支線的支線都發揮極大功能。 1940 年,協志商會創辦人林尚志所興建的自家住宅,與廖欽福共同設計興建,他是林尚志重要的左右手,協志商會在台灣各地承接各類工程的救援主管,戰後福華飯店的創辦人。 林尚志當時身體並不好,想要把事業交給兒子,1941 年,林挺...

    1933 年,德國建築師布魯諾‧陶特在日本參觀完桂離宮後,驚嘆美的叫人落淚。志生紀念館,在協志商會承接了眾多工程後,簡單大方洋和並置,兼具住家與招待所功能,也融合了現代主義的風格,應是協志商會承接許多建築工程所學習到的精髓。 同樣在戰爭期間,日本知名建築師前川國男在有限的資源下,將自己的建築融入了現代主義風格,目前保存在江戶東京建築園。 在大同大學內,也是結婚新人拍攝婚紗照的熱門景點,尚志教育館,外觀好似羅馬的萬神殿,原來是從維吉尼亞大學的圓頂大禮堂複製過來的,是林挺生回贈給父親林尚志一百歲冥誕的禮物。 志生紀念館,這棟林家的住宅,1940 年興建,但是要如何述說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必須在世界建築史上才可以述說的清楚。明治維新後日本學習歐式建築,轉而洋和並置的招待所住宅,林尚志、林挺生兩代...

    1893 年(光緒 19 年):林煶灶出生於台北大安庄 1915 年(大正 4 年):林煶灶於台北工業講習所土木科畢業,進入高石組、矢部組工作。 1918 年(大正 7 年):創辦協志商會 1919 年(大正 8 年):林挺生出生於台北艋舺新富町 1940 年(昭和 15 年):宮前町興建自宅 1941 年(昭和 16 年):林尚志購入大同鐵工所,林挺生台北帝國大學提早畢業 1942 年(昭和 17 年):林挺生接掌大同鐵工所 1943 年(昭和 18 年):開辦大同技能者養成所 1951 年 :結束協志商會有關營造工程,專注於鐵工所、林業、教育相關企業 1971 年 :林尚志逝世。 1999 年 :將住宅捐給大同大學,並且陸續搬出。 2006 年 :林挺生逝世。 2011 年 :整修完畢,...

  4. 2020年6月17日 · 創辦人林煶灶字尙志1893-1971是第一屆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的臺籍畢業生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大同紅色圓圈商標便是從協志商會時期就開始使用並流傳至今圓圈是字的變形上面的一豎與下方的兩點所構成。 1926 年底協志商會承接馬場町新店溪堤防修建工程由於堤防年久失修每到颱風季節便容易潰堤造成氾濫。 對當時的協志商會來說,堤防修建工程浩大,過程更可以用曲折離奇來形容,儘管前後經歷三次工程的重建過程,但林煶灶並未放棄。 耗時兩年多的時間,堤防終於完工,經歷過颱風與洪水的檢驗,堤防並未潰堤成災。 這也使協志商會一戰成名,之後商會更因為堅持善盡職責,且工程品質優良,成為臺籍營造業中的佼佼者。 「與日本人競爭,如果你付出與日本人一樣的力量,那是輸定了!

  5. 2019年6月6日 · 1918年(大正7年),家族第一代林尚志(原名林煶灶)成立「協志商會」,歷經三代演變成今日的大同集團(以下簡稱大同)。 大同是罕見能在日本帝國、國府兩代統治者間,成功延續關係及資產的 本土公司 ,又是極少數能傳承百年的華人家族企業,聲勢一度極為顯赫,甚至被譽為 「台灣新五大家族」 。 然而,「平成」走了、「令和」來了,家族文化「和漢兼備」的大同歡慶百年生日之際,考驗一一浮現:先是公司長年虧損,多次引發家族旁系結合外部股東、展開大規模維權行動,經營權一再受嚴厲挑戰。 再者,後繼無人加上醜聞頻傳,因其擁有市價上千億新台幣的不動產、卻難以變現,甚至被輿論直指為 「坐在黃金堆上的乞丐」 。 各種挑戰層層纏繞、令公司幾乎動彈不得,一度叱吒風雲的家族四分五裂,面對百年來最難堪的屈辱。

  6. www.wikiwand.com › zh-tw › 林煶灶林煶灶 - Wikiwand

    林煶灶 (1893年10月21日—1971年6月5日), 字 尚志 , 臺北市 人,台灣營造業者、企業家。 台灣日治時期 創辦協志商號,為今 大同集團 的創辦人。

  1. 相關搜尋

    林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