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7月2日 · 梅健華(右2)與妻子陳舲舲(左3)育有4名子女。 (梅健華提供) 陳舲舲年初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談及幼時在美國曾因華裔身分遭歧視,弟弟 ...

  2. 他的妻子陳舲舲也是華裔,家世頗有來頭,父親曾任《美國之音》總編輯,母親則是台灣人,陳舲舲自研究所畢業後曾隻身來台習中文,同時任《中國郵報》實習編輯,幾年後她轉至《華爾街日報》,被派駐北京5年,與當時已是外交官、也派駐北京的梅健華相戀。

    • 兩次北京扣留
    • 「自我批評」才放人
    • 草木皆兵
    • 跟監不斷
    • 初識梅健華
    • 大丹情緣

    1994年6月4日天安門事件五周年,中國當局輿論控制仍強,少有人評談敏感話題,我被《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派駐當地,打算專題回顧,北大是指標學府,當然是街訪目標,但國安部(MSS)、公安部(MPS)多在坊間便衣巡邏,得常注意有沒有被跟。 一天深夜11點,從家出發繞幾個街角,覺得當晚沒人盯,心防一鬆逕往北大走去。那年我二十多歲,穿牛仔褲肩起背包,外貌說大學生還過得去,經北大校門也沒人要求換證。 駐外經歷歷歷在目。(攝影:李昆翰) 1988年陳舲舲來台大「史丹佛中心」(Stanford Center,今台大國際華語研習所)學中文,同時進台灣第一份英文報紙《中國郵報》(The China Post)實習,2015年隨夫接任AIT處長來台,陳舲舲(中)重返《中...

    有錄影機開著,我問「你們是誰」沒人應合,2個公安進來我認得,當地專門交涉外媒記者的專員,不斷追問「跟誰談、談了什麼」,斥我處處違法「記者沒申請,怎可直接採訪」、「非北大學生,誰准你混進校園」、「外籍人士竟沒隨身帶護照」,最後丟上白紙要我「自我批評」(悔過書)就放人。 「北京駐點,記者紅線不少。」(攝影:李昆翰) 一開始硬不寫,對方唱雙簧,黑臉恐嚇「準備坐牢」、白臉語調低緩「凌晨2點啦,行行好寫完大家收工」,我扯寫一堆簽名交上,凌晨4點,總算脫身了。

    第二次是1997年2月,午夜12點「鄧小平去世」流言不停,官媒《新華社》硬不證實,但我有消息「應該沒錯」,就想發新聞一作。 要寫總得求證,鄧小平那年住北京一個胡同裡,離天安門廣場不遠,就在記者宿舍旁,「去晃晃,倘若真死,出入車輛一定不少」,我特地在前幾路口提早下車,亦步亦趨接近,才一轉進胡同又遭公安逮捕。 1994年陳舲舲為塔里木盆地(Tarim Basin)石油探勘題材前往新疆,另專訪當時仍是一介商人的熱比婭(Rebiya Kader,今維吾爾人權領袖)。(陳舲舲提供) 「《中國郵報》辦公室跟30年前十分相似,社內記者坐左邊一排,我是實習編輯坐右邊,當年座位在我兩旁的是編輯米德偉(Derek Mitchell,2012年出任美國首屆駐緬甸大使)、林洸耀(Benjamin Lim,現任《路透...

    那幾年,駐北京外國記者心知肚明,採訪時站你身後不遠,就是監視者。外媒記者和各國外交官,當時被中國當局群集分配北京同塊宿舍區,「監聽」是公開秘密,一出門就有盯哨的通報「誰出門了」,有時車才開上長安街,我後照鏡就看到巷內有人跳上另部車緊隨。 透過不時下車轉進飯店、百貨大廳,我轉從不同出入口穿出,不斷濾著濾著,能過掉幾個是幾個。 性格爽朗,語調明快。(攝影:李昆翰) 1994年入內蒙古採訪。(陳舲舲提供) 1998年我駐點中國5年任期結束,歸建《華爾街日報》華盛頓DC分社,本來跑勞工線,編輯碰巧邀約一起做專題,2000年與軍事線同事合作「冷戰後美國軍隊如何改革?國防開支與軍事部署報告」(U.S. defense spending and military deployment in the pos...

    我是第一次外派中國時,認識梅健華(Kin W. Moy)。 說起來,我們緣份(fate)奇妙,「北京」不是人生交會第一次,後來才知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時,早曾來往數趟,只是他先一步轉念哥倫比亞大學錯身。1995年他被調派北京前,共同朋友轉達「有位Kathy在北京當記者,要不要找她照會你?」,Kin第一次打來時,我很開心,為什麼?他是外交官,一定有很多新聞可挖來寫啊。 陳舲舲有作家夢。(攝影:李昆翰) 陳舲舲與梅健華育有3女1男(由左至右為Claire、Amanda、Olivia),圖為梅健華一家出席2017年台灣外交部國慶酒會。(陳舲舲提供) 外媒宿舍區大院遇上他,說不上為什麼,總有種「我一定認識這個人」(I know this person)的既視感。 ...

    駐北京時,我在宿舍養過黑色大丹犬(Great Dane)「Agatha」(希臘語「美好」),不久中國經濟起飛,很多暴發戶愛開大車、養大狗、豢駿馬,但又不愛管,坊間有點恐慌,當局開始總量管制,外交官被特准,我就把大丹犬登記在梅健華那兒,來往聯繫遛狗,情感才增溫。 我幾次因採訪在北京被扣留,從不曾上演「英雄救美」,不能怪梅健華,我根本打不出電話啊。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昆翰 【延伸閱讀】 ●【上報人物】歸鄉、家族流轉 陳舲舲台北寄情 ●巴布狄倫得獎 AIT處長梅健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 90年代派駐北京,陳舲舲養了人生第一隻黑色大丹犬「Agatha」。(陳舲舲提供) 2011年陳舲舲一家在維吉尼亞收養黑色大丹流浪犬「Hope」,去年12月8歲的「Hope」經1年培訓通過「狗醫生」認證,未來可依長者...

  3. 梅健華的夫人是陳舲舲,在美國出生,岳父陳松樵是曾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參贊和《美國之音》總編輯的福建裔美國人,岳母為曾永佳 [20],來自台灣台北。

  4. 6 天前 ·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太太陳舲舲(Kathy Chen),隨夫派駐北京、首爾、釜山、台北之前,曾是《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30年前她在台灣學過一年中文,輾轉在此開啟她23年記者人生

    • 梅健華 妻子1
    • 梅健華 妻子2
    • 梅健華 妻子3
    • 梅健華 妻子4
    • 梅健華 妻子5
  5. 2018年7月12日 · 梅健華妻子陳舲舲(Kathy Chen)今天表示,在台灣的3年時光令他們感到驚喜,她要謝謝台灣的朋友,讓他們在台灣的生活精彩又難忘。 陳舲舲在AIT臉書發文表示,當梅健華(Kin Moy)2015年告訴他們全家將要搬到台灣時,她與家人都明白這趟旅程將是一場冒險。 「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我們在台灣的這3年時光竟會如此令人驚喜」,感受到溫暖的友誼,還有走訪全台的旅程,以及許多美味的食物。 她說,他們與許多朋友一起在夜市,或在台南和宜蘭等地享受美食。 她還透露,大快朵頤的結果是她必須去訂做一件新的旗袍才能穿得下,並在貼文附上一張她穿旗袍的照片。 梅健華一家預定本週末離台。 陳舲舲說,她要感謝台灣的朋友們,「無論你們是誰,一直以來不論大小事都幫助我們,讓我們在這裡的生活如此精彩又令人難忘」。

  6. 梅健華的夫人是陳舲舲,在美國出生,岳父陳松樵是曾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參贊和《美國之音》總編輯的福建裔美國人,岳母為曾永佳 [20],來自台灣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