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清朝歷代皇帝均發行有年號錢;從乾隆年間開始,清政府在西藏開始發行銀幣;咸豐年間曾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清朝後期,以制錢為主的中國傳統鑄幣逐漸被機制幣所取代,而銀兩也被銀元所取代。
2017年9月29日 · 清朝的15種錢幣,一起來長知識. 清朝自從努爾哈赤稱國號為金於東北,至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共有295年。. 早期滿族長居在東北長白山地區,世代以畜牧漁獵為生,並與當地從事農耕的漢人相處融洽,這時努爾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 ...
2018年8月16日 · 清朝前身後金的錢幣。 由清朝太宗皇太極在後金皇太極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始鑄。 明天啟六年 ( 1626 )即努爾哈赤天命十一年,皇太極嗣位。 次年改元天聰。 天聰元年鑄當十的滿文「天聰汗錢」,完全仿天啟大錢的形制。 又鑄漢文「天聰通寶」錢, 輪廓外圓,很完美。 滿洲崛起遼瀋時, 為濟餉糈而鑄。 「天聰汗錢」背「十一兩」 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內,清愛新覺羅·福臨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順治,成為清世祖。 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並鑄「順冶通寶」。 在清軍剛入關時,允許明錢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 順治通寶是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年)所鑄錢。
其他人也問了
清朝的錢制有何特色?
清朝錢幣有哪些?
清朝的貨幣銀子是什麼?
清代政府對錢的管理有何嚴格之處?
雍正帝為何實行銅錢緊縮政策?
為什麼清代錢法一直處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
2019年7月12日 · 一,錢法的管理機構與職掌. 銀兩和制錢是清代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所謂的「制錢」指的就是官方以銅鑄造的銅錢。 錢法,即管理錢的鑄造、發行、流通的法則與措施。 制錢的單位是「文」,超過一文的不稱制錢,而稱「大錢」。 歷代王朝均壟斷錢的鑄造,嚴禁私鑄。 清王朝沿襲傳統,把錢的鑄造、發行權壟斷在官府手中。 清代在戶部設有錢法堂,置督理錢法右侍郎,滿、漢各一人,可見清政府對鑄錢的重視。 另外,在中央和各省設鑄造局,由朝廷規定錢的鑄造樣式、質料成分、重量及其在流通中的價值,以統一幣制,由官府發行。 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是中央的鑄錢局。 各省鑄錢局或一個,或幾個,以「寶」字加省名或鑄錢局所在的城市命名,如湖北武昌鑄錢局為「寶武」。 按照慣例,新皇帝登基,皆鑄新朝錢,稱「通寶」。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概括介紹
- 清朝貨幣-特點
- 清朝貨幣-流通
清朝的貨幣銀子下面是銀元,銀元一看面值,二看成色。相當於百元鈔票。 銀元下面銅板,銅板上印的一般都是“元寶”或“重寶”,這種相當於幾十元錢幣。 銅板下面是銅錢,就是“孔方兄”。外圓內方。這種相當於現在的硬幣。 從收藏價值上看,成色,面值、質地、發行數量、現有數量都是價值的直接決定者。 從當時使用的價值上看,不同時代不完全一樣。早期康乾盛世時國家有錢,就不值錢,後來多次賠款,國家沒錢,就值錢。
清代制錢
清代通寶錢幣 後金在進關前就開始在關外鑄造貨幣,努爾哈赤天命年間,鑄造了滿文的天命汗錢和漢文的天命通寶。皇太極時又鑄造了滿文大錢天聰漢之錢。 順治年間開始鑄造順治通寶,共分5種樣式,一式為順治元年鑄造的,是一種仿古式的貨幣,正面鑄有順治通寶,背面是光背的。不久就又鑄了2式貨幣,正面還是順治通寶,反面是鑄錢的漢字局名,如工,戶,東,福等。三式是順治10年鑄造的,是一厘錢,反面鑄有一厘和錢局名。一千文合銀一兩。四式貨幣是在順治17年鑄造的,反面有滿文寶字和滿文局名,五式也是這一年造的,錢背面有滿漢文的錢局名。 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而吳三桂等人在叛亂時期也大量鑄造過貨幣,吳三桂鑄造了利用通寶,有光背,背面有雲字,貴字,一厘,二厘,五厘,一分等。其子吳世潘洪化年間又鑄造了洪化通寶。福建的耿精忠則鑄造了裕民通寶,分一分,一錢,浙一錢三種。 康熙朝自鑄的貨幣有兩種,與順治錢的第四式和第五式相同。 雍正年間後,清帝鑄錢就只按順治5式,即錢背面標滿漢文局名而鑄造,此後又鑄造了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 鹹豐年間,正值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因財政緊張而開鑄大錢,人為的搞通貨膨脹。分為3類,一是通寶,是小平的銅鐵鉛錢。一為重寶,為當四至當五十的大錢。還有一種是元寶,為當百及當千的大錢,這些貨幣各地都有鑄造。 清代貨幣比較珍貴的當屬慈禧時期鑄造的祺祥通寶和重寶,這種錢本準備在鹹豐皇帝死後用的新年號錢,由於慈禧發動政變,改年號為同治,這種錢沒有鑄多少就停鑄了,因而較少,祺祥年號只用了69天。 同治年間只鑄造了通寶小錢和重寶當十錢。 光緒初年,只鑄通寶小錢和重寶當十錢,後慈禧下令從國外進口造幣機器,用機器鑄造制錢。 宣統年間只鑄造了宣統通寶,有兩種,一種較大,一種較小。 清代鑄幣分兩大類,一類是中央造幣廠鑄造的,令一類是地方造幣廠鑄造的。 太平天國時期,也曾鑄造過貨幣,就是太平天國錢,但是國字從口從王而不從玉,成為太平天國貨幣的一大特色。此外太平軍還鑄造過一種中國最大的貨幣大花錢,數紀念幣性質。與太平天國同時在上海的劉麗川領導了小刀會起義,鑄造了太平通寶,錢背面有星月紋。以表示“明”,寓意反清復明。1865年,廣州的天地會進軍廣西建立了大成國。在李文茂的領導下,鑄造了平靖勝寶,李氏自稱平靖王。
清代銀兩
清代銀元 清代的銀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道光年以前的,一類是道光年間以後的。 清代銀兩有多種形狀。直隸銀兩形狀多為船型,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為重50兩,另外一種重10兩。 山西銀兩以重50兩的大銀錠為多。另一種為小元寶,束腰形。 陝西的銀兩多為橢圓形,分為2種,一種重10兩,一重4兩左右。 江南的銀兩除重50兩的船型元寶外,另一種重5兩左右,形如豬腰子的腰錠。 甘肅銀兩有三種,一種為重50兩的方錠,形如正方形的磚塊,多為民國年間鑄造。一種為4兩重的圓錠,最後一種為重2兩左右的葫蘆狀的銀兩。 四川主要鑄造10兩左右的圓錠。 雲南銀兩,前期是方錠,後期狀如馬鞍或牌坊,重量分10兩,5兩,2兩半左右三等。 貴州銀以茶花銀錠最有特色,一般重10兩左右,另有重5兩,10兩的圓錠。 湖北除有重50兩和20兩重的船型銀錠外,還有重5兩,10兩的圓錠。 湖南銀兩錠近於長方,略束腰,一般重10兩左右,,另外還有一種重50兩的龜寶,因錠面兩耳特低,形如烏龜,故名。 江西銀兩以50兩重的方寶最多,另外還有10兩左右的圓錠。又有5兩重的方錠。 安徽有50兩的船錠,和10兩重的方錠。 江蘇銀兩分重50兩的船型元寶和5兩左右的圓錠。 浙江以重5兩左右的圓錠為多。 福建除有50兩的船型元寶外,多為重10兩左右的圓錠,也叫饅頭錠。 廣西和廣東則以重10兩左右的形如砝碼的銀錠為多。 東北地區多為重50兩的船型元寶,因形制特別,錠面兩耳特長,故俗稱大翅寶。 新疆通行重50兩的船型和方形元寶。 一直到1932年國民政府宣布廢兩改元後,中國的銀兩才退出了流通領域。
早期銀元
清代早期銀元 中國最早的銀元是仿鑄的外國銀元,如西班牙銀圓和墨西哥銀圓。 鹹豐年間時,上海的一些銀號也鑄造了一些類似銀元的銀餅。 福建漳州鑄造的漳州軍餉,是清政府為了支付當地駐軍的軍餉而用土法鑄造的銀元。 這種銀元一般分為3類,一是面文為漳州軍餉,第二種是上面的戳印特別多,三是上面的文字為謹慎或謹性。 在台灣,道光鹹豐年間,由於農民起義,鑄造了三種軍餉,壽星,花籃,劍枰,重7錢2分,上有庫府2字。這是台 最早的花籃銀元,稱為如意銀元。
清代各地使用的貨幣並不統一,尤其是各省鑄造的銅錢,只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對貨幣調整的措施具有本地特色,且在同一時期內,各地又有不同。清代前期京師是全國的金融中心。順治元年,兩個中央直屬的鑄幣局設在京師,戶部的寶泉局和工部的寶源局。這是終清一代,一直沿續的格局。中央政府調控貨幣的部分措施,主要通過設在京師的兩個鑄幣局,以及眾多的錢莊、銀號、當鋪來完成,因此,透過京師貨幣供需的變化,也可以看到政府貨幣政策推行的全過程。
清政府沿襲前代遺留下來的貨幣制度,即白銀和銅錢(亦稱制錢)兩種貨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這兩種貨幣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範圍,一般情況下,國家財政收入、官員俸祿、兵餉、商人大筆交易多使用白銀,而民間零星交易則使用銅錢。由於中國銀礦藏量很少,政府無法鑄造統一的銀幣,所以白銀只能作為稱量貨幣流通。其成色、重量,各地不一,政府基本上沒有統一標準進行管理,完全由商人自由掌握。白銀數量的變化、流向,直接受到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影響,政府缺乏調控白銀貨幣的能力。而對於銅錢來說,政府則有較強的控制力,可以不斷發掘銅礦,從外國購買銅材,壟斷鑄幣權力,隨時調整制錢的數量以及使用範圍,使之發揮實際作用。白銀和銅錢不僅是兩種貨幣,而且又是兩種金屬商品。銀和銅自身的商品價格,決定貨幣的價值。由於兩種金屬商品的價格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波動,使得兩種貨幣的價值也不能穩定不變。白銀和銅錢的貨幣價值,與銀和銅本身的價格同時不斷升降,這就形成了白銀和銅錢的市場價格,同時也產生了兩種貨幣的市場比價。為了壟斷貨幣權,控制貨幣價值,清政府繼承前代政府規定銀錢固定比價的方法,順治四年規定錢值,“每十文,準銀一分,永著為令。”即規定銅錢與白銀的比價為1000∶1。一般來說,政府努力維持官定比價的操作,體現在對市場上流通貨幣數量的調控,同時也是政府推行貨幣政策的過程。其貨幣政策就是通過對貨幣的生產、流通、管理三個方面來實現的。
在正常交流方面通過陸路與鄰國的經濟往來,而使貨幣流出國外;一是西北邊貨幣流出到伊朗和阿富汗。撒馬爾汗和布哈拉是清朝與中亞各國貿易的中心。二是西南邊,貨幣流出到克什米爾、不丹、孟加拉、尼泊爾等國。這些國家出產的披巾、棉花、皮革、菸草、染料、珍珠、珊瑚、剪刀、眼鏡,換走了中國的一批又一批錢幣。三是南邊,貨幣流出到越南、暹羅、緬甸,這些國家的棉花、食鹽、羽毛、黑漆、銅砂、象牙、獸角,也換走了中國一批又一批錢幣。四是東北邊,貨幣流出到朝鮮,兩國之間一向“往來相善”,“或東或西,聽民所往”,清朝的錢幣也隨著商人流出國外。再就是通過海上貿易,貨幣流出到日本、朝鮮、琉球。公元1684年至1688年,清聖祖康熙年間,中國赴日商船迅速上升到194艘;清政府規定“內地商民船至朝鮮者,除原禁貨物外,聽其發賣回籍”;琉球到中國的船隻,最多到過5艘,運送來的多為海產。在南邊,貨幣流出到印度、緬甸。從中國港口出發的大商船隊,每年都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和緬甸南部的丹那沙林沿岸,貨幣流出到馬來半島;從馬來半島,北走可以到達暹羅、越南,南走可以到達蘇門答臘、爪哇,東走可以到達婆羅洲、菲律賓群島,中國帆船開往新加坡的,最多一年達到250隻,“中國帆船來臨的季節,新加坡的市場便大大活躍起來”。除此之外,清朝貨幣還流出到其他亞洲各國。
以上都是正常的貿易往來和貨幣交流,而從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開始,就變成了非正常的外流。英帝國主義的經濟入侵,把大量鴉片輸入到中國,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鴉片這種毒品輸入我國後,吸食者一天天增多,既在精神上使人們更加昏怠腐敗,又在經濟上使中國清朝對外貿易順差變為逆差,造成大量白銀貨幣外流,這種情況在嘉慶、道光年間最為嚴重。每年有三千多萬兩的白銀貨幣流出國外,這對清朝政府來說,也是一個嚴重的經濟負擔:公元1810年,清嘉慶十五年,嘉慶帝在詔書中驚呼:“鴉片煙性最酷烈,食此者能驟長精神,恣其所欲,久之遂戕賊軀命,大為風俗人心之害”,要求今後“一有緝發,即當按律懲治,並將其煙物毀棄。”
清朝前期的貨幣制度基本沿襲了明朝幣制,即大額用銀兩,小額用銅錢的銀錢複本位,或稱銀錢平行本位,後期為應對外國經濟入侵帶來的幣制混亂,清王朝進行了多次幣制改革。
2014年7月29日 · 一是清初順治年間發行的順治鈔貫,二是咸豐年間發行的紙幣,分政府發行的大清寶鈔,戶部官票和地方金融機構發行的紙幣。 三是光緒年間,清地方金融機構—官銀錢號,發行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