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譯文及注釋.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釋.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縣誌》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 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盡:沒有了。 孤云: 陶淵明 《詠貧士 詩》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 朱諫註:“言我獨坐之時,鳥飛雲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 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 獨去閒:獨去,獨自去。 閒,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閒自在的樣子。 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 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 厭:滿足。 賞析.

  2. 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釋.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縣志》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 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⑵盡:沒有了。 ⑶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云獨無依”的句子。 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云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 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 獨去閑:獨去,獨自去。 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孤單的云彩飄來飄去。 ⑷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 厭:滿足。 參考資料: 1、 熊禮匯.李白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18-219.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詩表面是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像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

    •作品名稱:獨坐敬亭山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者:李白

    •類型:山水詩

    詞句注釋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縣誌》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山有萬松亭、虎窺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⑵盡:沒有了。 ⑶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朱諫註:“言我獨坐之時,鳥飛雲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獨去閒:獨去,獨自去。 閒,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閒自在的樣子。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 ⑷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厭:滿足。

    白話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詹鍈《李白詩文系年》系此詩於天寶十二載(753年),並認為與《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為前後之作。天寶十二載,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詩《寄從弟宣州長史昭》,其中說道:“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夸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還出翰林,李白長期漂泊。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懷才不遇一直抑鬱不平。身心的疲憊,需要得到慰藉。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篇,《獨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獨坐敬亭山》的寫作年代值得商榷。這首詩寫於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詩稿中並沒有註明,而認為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載只是後人推測所得出的結論。這首詩或許不是作於天寶十二載(753年),而是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為:

    首先,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緒來看,既然是孤獨、寂寞和無奈的心情寫照,那么,李白當時的處境應該是非常艱難的,其情緒也應該是非常低落的。如果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載,這正是李白初次來宣城的時間,那時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詩名如日中天,他來宣城並不是漂泊流離而至,而是應其從弟、在宣城為官的長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結果。這有李白在《寄從弟李昭》一詩為證:“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夸雲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後,受到時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熱情款待,受到當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歡迎。他經常與崔侍御、宇文太守、從弟李昭等人對酒酣高樓,散發弄扁舟,“屈盤戲白馬,大笑上青山”。經常與詩朋文友“時游敬亭山,閒聽松風眠。”“送客謝亭北,逢君縱酒還。”他用如花妙筆將宣城描繪為:“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他豪情勃發,心中激盪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衝動,他沉醉在“歌舞共謳吟,歡笑相拜賀”的興奮之中。不僅如此,李白還在敬亭山下蓋起了住房,接來了子女共住以享天倫之樂。有詩為證:“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閒自在,稱心如意,怎么可能會有“獨坐敬亭山”的孤寂和“眾鳥高飛盡”的傷感呢?此外,從這首詩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對敬亭山達到了相看不厭的程度,應是看了多次,而不會是初次相看,所謂“不厭其煩”、“好書不厭百回看”便是這個道理。由此推測,李白這首詩不太可能是天寶十二載初次來宣城時所作,而應是在多次登臨敬亭山後所發出的感慨。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雲、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淒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這比較符合李白創作此詩的時空背景。

    整體賞析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閒,主要是為了表達閒適的感情,是以孤雲的閒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閒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並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複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閒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後句“雲”為中心詞,與“去”複合,默默的雲也在漸漸飄走。而雲並非滿天白雲,原本就只是“孤雲”無伴,偏偏還悠閒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閒”寫出了孤雲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雲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鍊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雲”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並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里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生著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恆,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出的慨嘆。詩人引恆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後,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並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於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讚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藉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裡,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於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名家點評

    《唐詩廣選》:蔣仲舒曰:便是獨坐境界。 《詩藪》:絕句最貴含蓄,青蓮“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曉。 《唐詩訓解》:描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批選唐詩》:大雅玄沖。 《唐詩歸》:鐘云:胸中無事,眼中無人。鐘云:說出矣,說不出。譚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蕭條零落,沿襲可厭,惟“相看兩不厭”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則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結,豈許俗人浪識!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孤行千古。 《唐詩歸折衷》:唐云:“不厭”妙矣,“兩不厭”尤妙。 《唐詩摘鈔》:賢者自表其節,不肯為世推移也。 《增訂唐詩摘鈔》:鳥飛雲遠,言其獨坐也;末句“獨”字更醒。 《而庵說唐詩》:只此五個字(按指“眾鳥高飛盡”),使我目開心朗,身在虛空,一絲不掛,不必更讀其詩也。白七言絕,佳;而五言絕,尤佳。此作於五言絕中,尤其佳者也。 《唐詩別裁》:傳“獨坐”之神, 《唐宋詩醇》:宛然“獨坐”神理。胡應麟謂“絕句貴含蓄,此詩太分曉”,非善說詩者。 《李太白全集》:王琦註:《江南通志》:敬亭山在寧國府城北十里……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唐詩箋注》:“盡”字、“閒”字是“不厭”之魂,“相看”下著“兩”字,與敬亭山對若賓主,共為領略,妙! 《詩法易簡錄》:首二句已繪出“獨坐”神理,三、四句偏不從獨處寫,偏曰“相看兩不厭”,從不獨處寫出“獨”字,倍覺警妙異常。 《唐詩選勝直解》:山間之所有者,鳥與雲耳,今則飛盡矣,去閒矣。獨坐之際對之郁然而深秀者,則有此山,陶靖節詩“悠然見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厭”二字,方醒得獨坐神理。言淺意深,人所不能道。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命意之高不待言,氣格亦內外具足、五絕中有數之作。 《唐詩真趣編》:鳥盡天空,孤雲獨去,青峰歷歷,兀坐怡然。寫得敬亭山竟如好友當前,把臂談心,安有厭倦?且敬亭而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寫之不盡,妙以“兩不厭”三字了之。為“獨坐”二字傳神,性靈結撰,無復筆墨痕跡。 《詩式》:首句“眾鳥”喻世間名利之輩,“高飛盡”言皆得意去,盡為“獨”字寫照。“孤雲”喻世間高隱一流,“獨去閒”言雖與世相忘。而尚有往來之跡。“獨”字非題中“獨”字,應上句“盡”字。三句看曰“相看”,見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兩不厭”,見人固戀看山,山亦似戀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見戀看山者惟人,而戀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卻敬亭山以外,無足語者,“獨坐”二字之神,躍然紙上。(品)高曠。 《詩境淺說續編》:後二句以山為喻,言世既與我相遺,惟敬亭山色,我不厭看,山亦愛我。夫青山漠漠無情,焉知憎愛,而言不厭我者,乃太白憤世之深,願遺世獨立,索知音於無情之物也。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與寒山一片石語,惟山有耳;與敬亭山相看,惟山有目:不怕聾聵殺世上人。古人胸懷眼界,直如此孤曠。潘云:不同鳥與雲之易舍,是人不厭山;不同鳥與雲之暫對,是山不厭人:故謂之“兩”。然山無情,人有情,止成“獨坐”而已。 《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獨坐所見,三四句獨坐所感,曰“兩不厭”,便覺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風神,有非塵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靈乎? 《李詩直解》:此獨坐而有目中無人之景也。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並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於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讚美

  5. 李白《獨坐敬亭山》,翻譯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6. 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閒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

  7. 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 獨去閒:獨去,獨自去。 閒,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閒自在的樣子。 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縣誌》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 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 厭:滿足。 參考資料: 1、熊禮匯.李白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18-219. 2、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