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心靈被啓動而飛翔在天地之間,生命也由此徹底地敞開、綻放,實現在如其本真的狀態中

      • ... "存在"的不同認識發生"對沖"的辨法,莊子區分了思維對"存在"的認識與"存在"本身的不同,揭示了把思維對"存在"的認識等同於"存在"本身的錯誤,並且推導出了最後的結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 "滑疑之耀"充分地表明,莊子有著明確的方法論意識,在徹底的理性自我批判的基礎上,他建構了獨特的哲學思維方式,展開了獨特的哲學理論進路,從而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心靈被啓動而飛翔在天地之間,生命也由此徹底地敞開、綻放,實現在如其本真的狀態中 ...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7年8月11日 · 綜合而論,莊子提出的「天地與我並,萬物與我為一」並不是一個主觀建立的精神境界;相反,這個我與世界相通的一體正是一切對物的認知、判斷和評價的基礎。

  3. 2015年1月5日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是莊子哲學的終極理想,也是其審美心胸的最高境界,在此層域上,他的哲學和其美學是渾然一體、不可區別的,並以此規範及影響了後世的審美準則和創作成就。

  4. 莊子在《齊物論》中談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句話被許許多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各路大師做過不同的翻譯和理解。 其中南懷瑾在他的《莊子講記》中解釋道,「天地是與我同存的,萬物是與我同一的」。

  5. 2019年5月17日 ·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作為人類生存應該追求的最高理想:「一個逍遙自適的生活境界」。 杜保瑞教授指出,這個境界就是自然本身的運行原理,這個原理也就是「道」,或稱為「造化」。 在莊子的觀察中,造化本身無所限制,因此人類在社會生活的觀念上也不應該有太多無謂的堅持。 也就是說,在達到「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之前,要先有許多觀念上的認識,認識到這個社會生活的許多要求、原則、禮俗、規範等等(亦即所謂的人間視點)都是不必要的堅持,所以人們要在心理上化除這些堅持,如此才能在心境上達到不為外在情境所煩擾的境界,也才可以盡情地追求心靈上的逍遙自適的空間。

  6. 理想社會. 莊子處於社會大亂、道德淪亡的戰國時期,眼見自己無力改變社會,故尋找精神上的解脫,可見莊子的避世思想較老子更為明顯。 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用任何手段治理百姓,其政治原則是純任自然,返樸歸真,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使教化普及,人民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 他又認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自己應先安立己道,然後才去扶助別人建立道德。 治理天下時應心情淡泊,順應本性,無所偏私,天下自然太平。 同時,由於古今情勢不同,禮義法度隨時會變,所以仁義是先王暫時的治理工具,不可執守久居。 莊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至德之世」。 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7. 認識論亦或境界論. 論〉旨趣辨正 石敏傑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齊物論〉是莊子全書中最為重要的 . 章之一,集中體現了其關於人生境界的諸多觀點。然而,在過去的莊子研究中,有一部份學者卻把〈齊物論〉看作是莊子關於認識論方面的學說,認為莊子通過講「齊 ...

  8. 2016年3月29日 · 上節回顧就到這裡,這一節將要講的是莊子所言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理念。. 原文中庄子在這一段文開頭這裡問了幾個問題:「我現在在這裡說一些話,不知道這些話和其他人說的是不是同一類呢?. 同類與不同類,既然都發了言,那麼 ...

  1. 莊子如何達到「天地與我並生」的最高境界? 相關

    廣告
  2. 限量親簽書,不私藏全售出!下雨的書店系列、少年蒙歌、引路人1+2卷,年度百大好書別錯過! 飄香書卷味!城邦全書系2本75折,滿499現$50送$50,滿799再折$100送$100,此時不買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