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華夏,意思與中華相等,最初是指史前在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分佈的若干部落或政治共同體所組成的華夏人群,被後世視為漢文化及中華文明的起源之一 [1]。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基本簡介
- 文明思想
- 文明起源
- 文明特徵
- 華夏的成就
- 主要特點
- 相關信息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諸華”。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朝代(夏朝)的自稱,以區別與夏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出自四岳之後的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後來華夏部落吸收了同邊的巴蜀、荊楚、百越諸部落,漢民族開始形成,於是“華夏”這個稱呼逐漸成為漢民族的別稱。
華夏文明以禮樂為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歷史上一脈相傳。
•中文名:華夏文明
•外文名:Chinese Civilization
•別稱:中華文明
•創造者:華夏族(漢族諸部落之一)
•來源:大地灣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
•融合部落:巴蜀、荊楚、百越等
"華夏文明"中的"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尚書正義》曰:“冕服采章”對被髮左衽,則為有光華也。《釋詁》云:“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注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梅頤《偽孔傳》:“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華夏”一詞的本義即是: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可見,華夏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禮儀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華夏二字在現實中的實體展示就是服飾、禮儀、經典。華夏文明是炎黃血統、詩書禮儀文化和中華疆界統合在一起的實體。
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易學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華夏”,一般作為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布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即為“炎黃子孫”。據《史記·五帝本紀》載,五帝中的首位是黃帝,後來的人稱黃帝為華夏的始祖。黃帝之後,最著名的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後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繼位於舜當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
古代中國人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僅僅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化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漢族,擴展到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周邊少數民族身上。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華人、夏人,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周朝時,依據《周禮》,華夏是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覆,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華夏”一詞(華與夏的合稱)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尚書正義》曰:“冕服采章”對被髮左衽,則為有光華也。《釋詁》云:“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左傳》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注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梅頤《偽孔傳》:“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此即“華夏”的本意。
華夏文明源自紅山文化、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華夏族父系Y染色體以N-M231和O-M175為主體,包含其他支系。母系線粒體單倍群主要為M7c、F 和B4。六千年前,華夏學會了種植小米的農業技術。糧食漸漸充足,不再像遊牧民族那樣缺乏食物,使得華夏部落的人口很快的增長。於是華夏部落開始為生存空間而擴張,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奪土地,土地的爭奪也發生在華戎之間。但是對華夏更有吸引力的是東方適於農作的肥沃土地。據現有的考古發現資料與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國大地上的文明燦若星斗。良渚古國遺失後,中原漸成史前東方文明中心。
根據史書記載,華夏部落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
關於中華文明(華夏文明)的起源時間,西方學者根據他們的標準一直認為是3000年前,中國學者雖然存有異議,但一直無法證明這一觀點的錯誤。紅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結果和關於文明標準的定義,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於8000年前。按照西方對文明起源的定義,中華文明發源於3000年前。而紅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個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應前推5000年,應是8000年前。中華文明起源時間前推5000年,不應以青銅器為標準。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發現表明,儘管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於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和其他外來文明有了接觸。“良渚文化”實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約5300~4300年,大體與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同處一個時代。
華夏先民分為大大小小許多個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游。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顓頊(黑帝)、黃帝、炎帝(赤帝)、帝嚳(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堯帝。其中炎帝和黃帝為共主。華夏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
華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華夏部落從而占據了中原,開始創造華夏文明。在中原更東的山東一帶,還有許多小部族,被稱為夷,曾經在東方有一個夷國,被商朝滅掉,後來東方就被叫做夷,開始並無貶義。到周朝時期開始“文化”,“東方曰夷”,又稱為“東夷”,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統稱“四夷”。
後來炎黃部落聯盟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部落聯盟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部落基本固定。公元前2070~前256年黃河中下游華夏部落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華夏文明的主要特徵是獨特的道德禮儀。《唐律疏議》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習俗孝悌”是指的《孝經》。《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中又云:“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即中原地方,是聰明有遠見的人居住之地,是萬物財用聚積之地,是賢聖實行教化之地,是仁義施行之地,是《詩》《書》《禮》《樂》運用之地,是奇異精巧技能試行之地,是遠方國家觀摩嚮往之地,是四方少數民族效法之地。
《史記·秦本紀》裡面,秦穆公親口說:“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晉人由余答之曰:“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太祖、太宗禮樂刑政之綱,華夏文明之教,將復見於今日矣。”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云:“夫華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國,幾變於夷,聖經明義,千載或湮焉。”因此,六經、六藝、五常以及其主張的詩書禮樂之道是華夏文明的本質。
《漢書》云:“是以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食飲不同。言語不通。是以聖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師勞而致寇。得其土。不可耕而食。得其民。不可撫而畜也。是以明王外而不內。疏而不戚。”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著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史學領域,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國史書。“他們認為,歷史不斷有各個朝代的學者在不自覺與自覺之間添加了自己的想像和解釋,但後來者會誤以為這是真正的歷史。上古的記錄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後來者不斷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見的歷史。
中華文明不曾間斷,主要靠文明不斷累積。這種累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文字記載而形成的大量書面文獻資料;二是眾多的實物,包括器物、遺蹟、遺址等。前者如歷史文獻,數千年文明連續不斷地記錄在史籍中,僅正史就有25部之多,還有《通典》、《文獻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書”以及野史、筆記等。中華文明就在這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保存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文明現象。後者如考古資料,20世紀以來的大量考古發現,使中華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有了越來越清晰和確切的實物證明,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還有口口相傳的文化傳統、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等等。
中華文明在統一與分裂、興盛與衰落中交替演進,但以統一和興盛為常態,以分裂和衰落為變態。有學者統計,自夏朝以後的約4000年間,分裂時間總計為1200餘年,而統一時間則為2700多年。即使在分裂時代,分裂政權大都不甘於偏安一隅,而是把追求統一作為最重要的奮鬥目標。一般來說,統一與興盛大致合拍,分裂與衰落基本同步。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文明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坐大,政權下移,社會動盪。同時,新的因素也在生長,周邊文明的新鮮血液不斷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漢,我國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統一。秦代首創了大一統模式,以後各朝代對這一模式不斷進行補充、修復和完善。漢王朝大氣磅礴,實現了疆土、經濟、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統,顯示了朝氣蓬勃的氣象。從此,大一統意識在中華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中華文明的興衰也就隨著統一與分裂的交替而不斷交替。
對地球的認識
中國人對地球的傳統認識一般為天圓地方。不過舍園老師提到了華夏人的另一個認識就是外方內圓的模型,這個模型不僅描述了地球,其實還是宇宙有描述。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是無法測試到宇宙的邊際,它一直在擴張,四維一直在擴張,而居其內的銀河系,超級銀河系,太陽系等都是中心圓,很相似!所以古代有專門的占星術,除了司農等氣候的預測,還有就是星體的變化對地球,人類造成影響的預測,但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的預測學中是很少有這一分類的。
先秦時代「華夏」的含義. 目前中國 可信文獻 中,最早出現 華夏 二字並稱的,是《書經 ·周書·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偽孔傳》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左傳 ·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春秋左傳正義 ...
2023年10月18日 · 華夏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傳統,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靈魂。 從夏代到秦朝,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通過了解和研究這些歷史時期,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瑰寶。
華夏文明亦稱漢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 黃河文明 和 長江文明 ,中華文明是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
其他人也問了
華夏文明是什麼?
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華夏之光是中華文明的代稱嗎?
華夏是什麼族?
中華文明的特點是什麼?
華夏先民在哪裡建立?
2016年9月8日 · 什麼是「華夏」,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釋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 華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 ...
漢文明和蘇美爾、古巴比倫、古埃及、 古印度等都是地球上重要的早期古文明。 考古方面發現的中國古城文明則較晚,近代起初的發現僅至 周朝 ,而20世紀初在發現 殷墟 後被推進至 商朝 ,之後又有對更早期的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