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詩人所要強調的是,當鳥兒高飛,浮雲飄離,山的高聳、山的屹立、山的沉靜卻讓他更體會出獨處的另一番樂趣。 整首詩看似只是講一幅遊山觀景的景象,但從「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種山與人如照鏡般相對的描寫手法來看,實則是借景寫心,山即人、人即山。 由此推論,「眾鳥飛盡」、「孤雲獨去」也不是單純寫景,應該是描寫心無外物的一種境界,正好佛教也常以浮雲之類代指煩惱,而眾鳥應該就是代指某些外在干擾。
ptls.ncl.edu.tw/poem/76
其他人也問了
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是什麼?
詩人與敬亭山之間有什麼深厚感情?
詩人如何看待敬亭山的位置?
不厭亭是什麼?
面對討厭的人,最大的禮貌是什麼?
不厭亭為何被列為台灣36秘境之一?
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 厭:滿足。 賞析. 此 詩 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 閒,主要是為了表達閒適的感情,是以孤雲的閒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閒適。 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 李白 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 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眾鳥”、“孤雲”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並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生著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 ...
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 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詩人久久凝視敬亭山,而山似乎也在深情回望着詩人,彼此“不厭”。 此句體現出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寂寞,在自然中尋求慰藉。 在這靜謐的對視中,盡顯詩人對敬亭山的鐘情,更突顯了其超凡脫俗的心境和對寧靜的追求。
2021年7月17日 ·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絡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 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鍊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 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 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 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