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我們常聽到「恐怖分子」,這確切是指誰呢? 1973年,聯合國邀請各方學者專家,試圖探究出「恐怖主義」的明確定義:引起恐慌、恫嚇人民,或迫使政府、國際組織採取或不採取行動為宗旨,意圖造成死亡或嚴重傷害,均為恐怖主義下的犯罪行為。 但是因為每個組織的存在目的皆不相同,沒人能斷定一個追求獨立、不惜與當權者搏鬥的團體,究竟是「恐怖分子」,還是「自由鬥士」︒所以目前為止,全世界對於「誰是恐怖分子」沒有統一說法,只能說「現在有多少國家判定它是恐怖組織」。 目前最多國家認定的恐怖組織為伊斯蘭國(IS),超過18個國 ...
      www.mindiworldnews.com/恐怖分子-恐怖組織/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7年7月7日 · 說他是恐怖分子是誰? 以色列跟西方媒體吧,他們說阿拉法特執行了好幾次的恐怖行動,包含濫傷平民跟暗殺以色列政府官員,但這些傳媒沒說的,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也做了好幾次同樣的事。

  3. 2022年12月23日 · 誰才是「恐怖分子」? ——西方主流媒體與影視娛樂的再現問題 多年來,政府的立場讓大多數主流媒體,始終採取與官方一致的書寫角度: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任何軍事鎮壓,皆出於捍衛國家主權的自衛行為。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起源
    • 影響危害
    • 年齡特徵
    • 性別婚姻
    • 心理特徵
    • 著名人物
    • 各國分子

    恐怖分子(Terrorist )是對恐怖組織中的成員的普遍稱謂。恐怖組織是指:(一)以暴力恐怖為手段,從事危害社會安全,破壞社會穩定,危害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恐怖活動的組織。(二)具有一定的組織領導或分工體系。(三)符合上述標準,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1)曾組織、策劃、煽動、實施或參與實施恐怖活動,或正在組織、策劃、煽動、實施或參與實施恐怖活動;(2)資助、支持恐怖活動;(3)建立恐怖活動基地,或有組織招募、訓練、培訓恐怖分子。(四)有明顯政治目的或者政治政治訴求,又以 恐怖活動為威脅和行動手段的恐怖組織。

    •中文名:恐怖分子

    •外文名:Terrorist

    •參與事件:9·11事件

    •代表人物:賓·拉登

    許多人認為恐怖分子是一種現代產物,但一部叫《內部敵人》的新紀錄片揭示了19世紀的無政府主義者較今天的恐怖勢力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樣的瘋狂、殘忍,破壞力甚至更大。

    想像一下:一個狂暴的激進分子網路,針對世界各國領導人發起攻擊。他們殺死了美國總統、俄國沙皇、法國總統、奧地利元首和西班牙首相。

    世界各大城市不斷發生連環爆炸:爆炸破壞了華爾街、倫敦捷運、巴塞隆納一家劇院、巴黎一家咖啡館。警察這樣形容投放炸彈的暴徒:“他毫無悔恨,視死如歸。”人們驚慌失措,各國政府動用刑訊逼供手段,驅逐可疑移民。然而,激進分子依然在世界各地流竄,所到之處留下破壞的廢墟。他聲稱,破壞是他們唯一的目的。

    這聽上去像是對30年後基地組織的預言。但事實上,這一切已經發生過。是來自過去的故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無政府主義者掀起一陣暴力破壞高潮。他們準備為自己的信仰去死。他們和今天的恐怖分子一樣住同一社區——比如倫敦西部的懷特查普區——襲擊相同的目標,比如紐約曼哈頓。

    在一部叫《內部敵人》的新紀錄片中,年輕伊斯蘭極端分子背誦著昨日猶太無政府主義者留下的誓言,閱讀他們留下的文字和對他們的審判記錄。雖然他們所夢想建立的完美社會截然不同,他們的憤怒、殘忍和策略卻幾乎相同。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在那輪已經過去的波及全球的暴力襲擊中,留下了什麼教訓?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無政府主義極端分子,像一股無法根除的頑固力量,似乎要讓西方社會流血致死。可是,就在一代人的時間之內,他們消失了——是什麼讓他們放下武器?是什麼策略打敗了這場瘋狂的地下運動?什麼策略只會讓他們更加強大?這對於今天的反恐鬥爭有什麼啟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各種小型先進武器裝備(如自動武器和小型電動引爆炸藥等)的出現,不僅為恐怖主義者提供了方便的聯絡手段,而且為其提供了新的機動性和破壞效果。在這種便利的條件下,恐怖主義已非常普遍地成為某些個人或團體圖謀動搖或推翻現存政治制度的手段。

    進入21世紀以來,網路化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以及高尖武器技術的擴散,使恐怖主義的國際化、破壞性和震撼性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9·11”事件更是使這種活動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壞力、衝擊力和影響力,給世界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國際關係、國際秩序帶來深刻的變化;它也迫使世界各國再度聚焦恐怖主義,重新評估恐怖主義危害,並把反恐納入國家安全的戰略層面。雖然恐怖主義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恐怖主義威脅並沒有在國際反恐鬥爭的嚴厲打擊下日趨減小。仍不斷發生的一系列惡性恐怖事件顯示,恐怖主義威脅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區還不斷惡化。由此可見,反恐鬥爭仍是一項十分複雜、長期、艱巨的任務。

    雖然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的人只是極少的一小撮,但由於恐怖活動所具有的特性,使它所造成的危害遠遠大於普通的刑事暴力犯罪,並影響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國際關係等各個領域。

    (一)恐怖主義危害不因從事恐怖活動的人員減少而縮小。恐怖主義既不同於普通刑事犯罪,也不同於常規戰爭,它是一種“以小搏大”的極端不對稱的暴力活動。這種“不對稱”之所以極端,是因為它並不是軍事作戰中的不對稱,而是恐怖組織有預謀地針對毫無防範能力的平民進行襲擊的不對稱。這種“不對稱”還體現在政府難以給予“受害群體”全面保護而防範這種襲擊,也就是說,任何國家、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像保護要人一樣地保護起來,不可能把所有民用建築、設施都像保護使領館、軍事基地、政府辦公駐地一樣地安裝各種防恐設備。由此可見,恐怖組織、恐怖分子與各國軍隊相比是“弱者”,但與它們襲擊對象相比則是“強者”。因此,我們評估恐怖主義的危害,不能僅僅因其人員的減少而放鬆警惕。

    (二)恐怖主義危害仍在不斷擴大。常規恐怖活動已經顯示了它的殺傷性與破壞力,每年死於恐怖活動的人數有增無減。恐怖主義無視人類的任何道德規範,不受任何國際法約束,因此,它追求最具轟動、最具血腥、最具影響的各種恐怖活動方式,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直是其尋求使用的手段之一。1995年造成1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傷的東京捷運“沙林”毒氣事件,使人們更加警覺使用化學武器的恐怖主義;隨著國際社會的日益開放,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恐怖分子得到製造包括核、生、化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技術和製造材料的途徑與方式也越來越多,亟需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與警惕。

    (三)恐怖主義危害還在於它造成大範圍的心理恐慌,影響經濟發展。恐怖主義主要特徵有二:一是以濫殺無辜來追求更大規模的血腥效果;二是力圖製造更大範圍的恐慌效應。直接造成人員傷亡與物質財產損失只是恐怖主義危害的一個方面,它的危害還表現在對人們心理的衝擊。

    在當代世界(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恐怖主義是年輕人的職業,恐怖分子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恐怖主義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它已變成十足年輕人的職業,恐怖分子的年齡總體上呈下降趨勢。90年代以來,這一下降趨勢有所逆轉,但年輕化與低齡化仍是恐怖分子的主要特點。

    有觀點甚至強調指出:16~22歲之間的年輕人最適合培養成恐怖分子,在這個年齡段,最容易將他們訓練成毫不質疑、任憑恐怖組織頭目支配與指揮的無情殺手。

    世界各地恐怖分子的絕大多數年齡都在30歲以下,更多的集中在22~25歲之間。美國的恐怖分子年齡似乎要大一些。保守估算,美國內的恐怖分子總體的平均年齡在30~33歲之間。

    恐怖分子中還不乏少年甚至兒童恐怖分子。例如,為了掩人耳目,不引起警方注意,有的恐怖組織常常招募14~15歲的少年和中學生作為自殺式炸彈手;在北愛爾蘭和西班牙都有十幾歲的恐怖分子;有的炸彈手不過13歲,有的甚至更年少。

    一般來說,當代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大多是男性的未婚成員。據專家研究發現,恐怖組織的骨幹成員大多數是男性,80%以上的重大恐怖活動都是由男性恐怖分子指揮、領導和實施的。以美國為例,其國內的恐怖分子,男性占85%。但是,有的恐怖組織,其女性成員遠超過20%,如聯邦德國'紅軍派'女性的比例高達近50%。就婚姻狀況而言,世界上絕大多數恐怖分子都是未婚的。例如,據研究,歐洲、中東、亞洲的恐怖分子,未婚成員的比例高達75%~80%。

    但是,與其他類型的犯罪活動相比,女性成員在恐怖組織中的比例還是相當突出的。有的恐怖組織中女性成員包括已婚的不但在數量上不少,而且甚至擔任了主要的領導職務。例如,聯邦德國的'紅軍派'和'六月二日運動'和義大利恐怖組織的女性成員似乎是個例外。她們在所有部門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具體的暴力恐怖活動的實施中也占據重要地位。例如,'紅軍派'的行動成員中,女性占1/3;而義大利的女恐怖分子則有73%是處在活躍(骨幹)分子或領導崗位上,她們還常與其他恐怖分子結婚。據稱,女恐怖分子甚至往往比男性恐怖分子更加強硬、更加狂熱、更加忠誠、更有承受痛苦的能力,服務期更長。

    誘惑追隨

    早期的心理學家試圖從精神病理學的角度探討個體的暴力及反社會行為,把行為看成是病理性的,是缺陷基因或先天人格缺陷造成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很多心理學家提出了“權威人格綜合症”這個概念,試圖解釋納粹德國和希特勒的種族大屠殺行為。但是這種研究傾向遭到現代很多心理學家的反對,因為恐怖主義並不單純地宣洩暴力,它僅僅是一種工具或手段,恐怖分子是極端目標定向的。然而即便恐怖分子不是變態人格者,即他們在人格上與普通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恐怖分子的人格構成還是具有一些共性。有學者總結出了恐怖分子的幾個共同特質:(1)有較高的智慧型;(2)壓抑感;(3)冒險敢為;(4)狂熱性。 另外一個心理特質是“壓力尋求”。恐怖主義不同於其他反社會行為的地方不僅在於它的暴力性,也在於它能夠製造壓力的特點。恐怖主義之所以對有些人有吸引力,部分原因在於它能夠帶來生理上的危險性。恐怖分子更喜歡能夠提高情緒緊張和機體激活的行為。壓力尋求者會迫使自己完成越來越難的行動。壓力尋求者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個人主義的壓力尋求者,這種人不屑於做一個追隨者,他們的注意力在於自我陶醉的時刻。恐怖組織的領導者一般情況下是這種類型的壓力尋求者;另一種是團體壓力尋求者,這種人希望在團體中拋棄自我。這種類型的壓力尋求者認同團體,把自己完全融於集體人格之中。恐怖組織中的一般成員基本上是這種類型的壓力尋求者。

    作案動機

    ——恐怖分子為何會做出殘忍的、攻擊性的暴力行為? 恐怖分子為何做出殘忍的、攻擊性的暴力行為?早期的心理學理論在解釋這些行為時提出一些很有影響力的觀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是人類天生的本能。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有兩種本能: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二者會尋求一個內在的平衡。暴力被認為是把自我的“死的本能”轉置到他人身上。這種理論對恐怖主義動機的基本觀點是:(1)恐怖主義的動機是無意識的,而且來源於對父母的敵意;(2)恐怖主義是兒童早期被虐待的產物。實際上,用弗洛伊德主義來解釋恐怖主義,就是來自於兒子反對父親的俄狄浦斯情結,恐怖主義根源於兒童時期的被虐待的經歷。 在心理學領域,另外一個解釋人類暴力行為的理論是挫折——攻擊理論。甚至有人認為,這種理論是解釋人類暴力行為的主要理論。挫折——攻擊理論的基本假設是:(1)攻擊行為是由挫折引起的;(2)挫折總是會產生攻擊。但是,後來的實證研究顯示,挫折並不導致攻擊行為。例如,有時也會導致解決問題行為、依賴行為等;而且在沒有挫折的情況下,攻擊行為也會發生。 早期心理學在解釋恐怖主義時,還關注過心理動力學的自戀症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恐怖分子的人格是病態性自戀,從而產生了意義損壞的自我。病理學自戀的本質是對自我的過高估計,以及對他人的低估,從而忽視他人的意義和價值,產生攻擊性的暴力行為。政治學家潘思婷對此理論十分推崇,他認為:“心理分析的自戀概念是關於政治恐怖主義人際邏輯的最完整的、最令人滿意的理論。” 總的來說,恐怖分子的動機是十分複雜的,在不同類型的組織之間,甚至組織內部是不一樣的,而且在時間上也是變化的。但是,有學者認為,在恐怖分子中間,至少存在以下4種類型的動機:(1)獲得行動機會;(2)歸屬需要;(3)對社會地位的期望;(4)物質獎勵的獲得。因此,在理解恐怖分子動機時,三個方面是不可忽視的問題:(1)不公平感:不公平感被認為是理解恐怖主義暴力的中心因素。羅斯認為這種委屈感是恐怖主義最重要的原因。他認為冤屈可能來自於經濟、宗教、種族、法律、政治、信仰或社會等方面。(2)身份認同。根據英國學者布盧姆的觀點,為求取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每個個體都有一股內在的衝動去“內在化”。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恐怖組織的成員身份為恐怖分子提供了身份的意義。(3)歸屬需要:對於潛在的恐怖分子而言,其加入恐怖組織的心理動機是巨大的歸屬需要。很多變成積極恐怖分子的個體,最初吸引他們的通常是團隊而不是意識形態或暴力。

    心理效應

    ——恐怖組織如何使人們破除禁忌,走向恐怖暴力之路? 僅僅從個體水平上來解釋恐怖行為及恐怖主義是遠遠不夠的,實際上,每個物種內部的相互之間的殺戮都存在著天然的禁忌。那么是什麼東西能夠使人們突破禁忌而大開殺戒,做出殘忍的恐怖主義行為呢?恐怖主義分子不是獨行刺客,他們的活動是以團體組織為中心的。正是團體的社會心理效應使正常的人們變得瘋狂、殘忍。社會心理學家曾提出兩個著名的理論解釋恐怖組織是如何使人們破除禁忌,走向恐怖暴力之路。一個是去個性化理論,另一個是道德脫離理論。 去個性化又叫個性消失,意指在某些情況下個體喪失其個體性而融合於群體當中。很明顯,恐怖主義組織是在極端的外部威脅和壓力下生存的。當人們到了極端危險的情況下,組織的團結性就會極大的提高。組織成員就會更加服從,避免違背組織規範行為。而且,在團結和一致的壓力下,成員之間自然形成很強的情感關係,成員之間會形成很深的依賴關係。而且由於這種組織與外部世界的隔離性,大部分信息交流來自團體內部,外部世界的信息也經過了團體的過濾。這樣很容易使成員去個性化,把敵人看得更加有敵意。 道德脫離理論是說,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會逐漸掌握一些道德準則。當人際控制能力發展起來後,人們就會用約束力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克制那些違背他們道德標準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會導致自我譴責。然而,自我約束也能夠有選擇地被“激活和脫離”,使之有利於那些違背自己道德標準的行為。他把這種打破行為障礙的過程稱之為“道德脫離”,通過以下過程完成:(1)道德辯護:恐怖分子通常會對他們的行動進行辯護,這種辯護可能是恐怖分子直接進行辯護,也可以從團體意識形態的角度進行辯護。(2)責備受害者:恐怖分子通常控訴自己的敵人或對手給自己造成的冤屈和不公。敵人或對手是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罪有應得。(3)醜化受害者: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很難對一個被自己認同的人實施殘忍的行為,但是對一個被誣衊的或客體化的人則可以。因此,對非人性的“敵人”實施恐怖的、殘忍的暴行,在他們看來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奧薩馬·賓·拉登

    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賓·拉登(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拉丁轉寫: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1957年3月10日-2011年5月1日),簡稱為奧薩馬·賓拉登、奧薩馬、賓·拉登、賓·拉登或拉登。他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行省人,是基地組織的首領,該組織被認為是全球恐怖組織。賓·拉登篤信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支派。

    2011年5月2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聲明,指賓·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里被美國海豹突擊隊第六分隊突襲擊斃。其屍體於次日海葬於北阿拉伯海。事後引來巴基斯坦的強烈不滿。

    阿維馬埃爾·古斯曼

    古斯曼1934年12月3日出生在秘魯阿雷吉帕省一個巨商之家。據有關材料顯示,古斯曼雖然出生於富豪之家,但他本人卻是一個私生子。這個迥異於常人的秘密自他懂事起就折磨著他,並對他後來走上反剝削壓迫的革命道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布·巴卡爾·巴希爾

    美國

    2011年2 月9日,美國國家反恐中心宣布,當前美國安全最大的威脅不再是拉登,而是具有美國與葉門雙重國籍的恐怖分子奧拉基。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納波利塔諾在國會作證 時說,奧拉基是盤踞在葉門的“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頭目,他通過網際網路傳播極端思想,招募數百名“聖戰”分子,讓美國面臨著“9·11”事件以後最大的恐怖威脅。

    中國

    公安部2011年4月5日發布公告,下列6人為恐怖活動人員,同時決定對其資金及其他資產依法予以凍結:1.努爾麥麥提·麥麥提敏;2.阿布都克尤木·庫爾班;3.帕如哈·吐爾遜;4.吐送江·艾比布拉;5.努爾麥麥提·熱西提;6.麥麥提依明·努爾麥麥提。 公安部介紹,這次公布第三批認定的恐怖活動人員名單,本著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嚴格依法進行。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刑法修正案(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及其實施細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反恐怖工作有關問題的決定》;中國加入的聯合國《制止恐怖主義爆炸的公約》、《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等一系列反恐怖國際公約,以及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267號、1373號、1456號、1624號等反恐決議。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日前驅逐了5名在巴國境內不同地區被捕的中國人。報導稱,他們被驅逐的原因尚不明確,但此前巴方曾將多名從事分裂主義活動的恐怖分子引渡給中國。

  4. 恐怖主義是不對稱衝突當中的政治暴力,通過暴力使他人受害或破壞非戰鬥目標(有時是具標誌性的事物)來試圖引起恐慌及心理上的畏懼(有時是無差別的)。

  5. 2024年6月13日 · 前言: 被以色列、美國、英國、歐洲、加拿大等視為「恐怖組織」的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如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PIJ)、哈瑪斯等等,都有其支持者;另一邊廂,以色列亦有其激進代表,現任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班吉維爾(Itamar Ben-Gvir),過去曾加入被視為恐怖組織的極右團體Kach,以色列戰時內閣的唯一中間派代表甘茨(Benny...

  6. 2016年1月31日 · 一位英國的高級軍官曾在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軍作戰多年,他富有激情地向我強調,阿赫麥提及其民族解放軍中的同僚是恐怖分子。 他說:「如果按照北約對於恐怖主義的定義,他們完全符合。 」 [2]其他北約的高級文官和軍官代表將民族解放軍的行動形容成「叛亂」,並對阿赫麥提及其屬下在為期七個月出奇成功的行動中表現出的克制表示敬意。 在文件中,國際組織特意採用委婉說法並用一個首字母的縮略詞來加以掩飾。...

  7. 我們常聽到「恐怖分子」,這確切是指誰呢?. 1973年,聯合國邀請各方學者專家,試圖探究出「恐怖主義」的明確定義:引起恐慌、恫嚇人民,或迫使政府、國際組織採取或不採取行動為宗旨,意圖造成死亡或嚴重傷害,均為恐怖主義下的犯罪行為。. 但是因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