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0年12月9日 · 「當你認識記者的本質和工作,就不會輕易地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專訪《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 作為記者、作為《報導者》的總編輯,李雪莉一路走來,他很感謝也期望有更多理性冷靜的讀者,能在這個數位的時代裡,重新認識記者,也透過記者的報導,共同關心臺灣社會中複雜的公共議題。 (首圖來源:報導者提供) 《報導者》辦公室內,距離約定時間還有 7 分鐘的早晨,玻璃大門被推開;一位有著棕色長直髮,帶著墨鏡、口罩及卷邊爵士帽的女士,一走進辦公室便被編輯攔截,詢問著有關報導專題的最終決定。 即便身穿一身休閒的裝扮,不過,一瞥那身影與氣場就知道,今天的受訪者李雪莉到了。 作為《報導者》的總編輯,李雪莉有著許多亮眼的成績。
2023年3月21日 · 任何從事過新聞行業的人聽到「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都會認為是莫大的羞辱。觀眾以為說了這句話就能總結所有新聞時段看見的荒唐事,任何記者的辯駁聽來都像是藉口。
2019年4月8日 · 我在書中整理十六個國外案例、五個本土案例,另外挑選九個數位媒體時代的必修關鍵詞,最後以五個故事,試圖在這個不討喜的年代裡,再次梳理「記者」職業的面貌與意義。
2015年9月12日 ·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一說在網路上廣為流傳,Google「記者」一詞出現的相關搜尋更赫然出現「記者 智商」、「記者 腦殘」等關鍵詞。 記者究竟出了甚麼問題呢?
2023年11月29日 · 台灣的地震、天然災害頻仍,但在災難報導中,記者的種種烏龍行徑卻使其被貼上「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標籤。記者真的是個「不學無術」的職業嗎?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講座「媒體X記者: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天災人禍怎麼報?
2023年6月27日 · 你能想像自己辛苦學習,矢志不渝地追求一個夢想,最後卻被輕蔑地稱為「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嗎?(本文節錄自《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一書,作者:蕭彤雯,以下為摘文。) 記者路上的兩重課題:不斷深化專業知識,增強同理心的觸動力
2023年7月7日 · 雖然網路鄉民最愛嘲笑記者這份工作是「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但絕大多數記者每逢重大新聞事件,總得趕在第一時間抵達最前線採訪。 就像2021年5月Covid-19本土疫情大爆發,全國三級警戒期間,頂著37度高溫,冒著染疫風險,在醫院、篩檢站、疫苗接種站等熱點,都還是看得到穿著防護衣、戴著口罩及面罩的記者前往採訪。 根據關注媒體工作者權益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新聞標誌運動」(Press Emblem Campaign,PEC)統計,自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底,Covid-19病毒已導致至少78國、1580多位記者染疫死亡 [1]。 也因此,「新聞標誌運動」不斷呼籲各國政府應優先讓新聞記者接種疫苗。
2017年9月12日 · 至於「長大當記者」也有好多畫面閃過腦海:當記者剛滿半年時,我經歷此生第一次槍戰現場。 當時警方在南非武官官邸圍捕白曉燕命案 最後一名主嫌陳進興,沒穿防彈背心的我,與警方一同站在第一線。 不到兩個月後,我在香港立法局前昏厥。 那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出國,也是第一次昏倒,為的是採訪香港主權移交。 隔年, 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裡,我連跑三起空難。...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是現代社會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傳播媒體原是用來防止政府行事過度專政,不過為何現代記者卻淪落到背負大眾罵聲的情況?以下整理幾項可能原因,帶大家深入了解媒體工作者的心聲。
2019年9月24日 ·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每當有人爆出這句嘲諷話時,真的會一秒惹怒記者,至少在我自己的求學生涯中,不曾有過絲毫的懈怠,大學四年內力拚雙學位畢業,主修新聞與金融專業,所以聽到這句話時,心裡著實感到委屈.